48、脾开窍于口与理中汤,宋老师在学校里...
48、脾开窍于口与理中汤,宋老师在学校里头是搞脾胃论的,他临床上也是推崇脾胃学说,治疗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病,有独到的见解,往往从调脾胃里头显功效。
今天宋老师给我们讲到藏象学说里头的脾胃。
他在黑板上写道,脾主运化,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大家都知道脾胃能消化食物,为全身提供营养。
所以古人讲,五脏六腑之气血,全赖脾胃生发供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百病皆由于脾胃衰而生也。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讲,四季脾旺不受邪。
也就是说脾胃人体的正气所在,是免疫力,对于很多反复出现的疾病,免疫力不足,正气亏虚的病人,都要从培养后天脾胃做起。
脾胃渐渐壮大,疾病就不容易反复。
然后宋老师给我们讲到一个口腔溃疡的患者。
这病人反复口腔溃疡,有四五年了。
上嘴唇烂了刚刚好,下嘴唇又烂,搞得吃饭不香,睡觉不安,工作没劲,精神低落。
什么消炎药,止痛药,杀菌药,下火药,还有各种维生素,他一一都试过,都只能管一时,一停药疾病又反弹。
这病人都快放弃治疗了,换了那么多医生,都没有把病搞好。
宋老师就说,你们看是口腔的问题,如果从脏腑来思考,是什么问题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脾开窍于口。
宋老师点点头,笑道,没错,这口唇背后的老板就是脾胃,你们看脾胃气血充足的人,口唇肌肉丰满,不容易得溃疡,而且口唇色泽淡红光亮。
而这个病人口唇淡白,甚至医院还检查出有贫血,你们说说是什么道理呢?
班长刘展飞最热心于发言,而且常常言必有中,他说,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不好,化生气血不好,所以嘴唇就显得淡白无华,身体也容易因为贫血缺血而疲劳,精神不好。
宋老师点点头说,《黄帝内经》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我们望他嘴唇的色泽,知道是脾虚,气血不足。
然后再切切他的脉,发现脾胃中焦脉濡缓,偏弱,这是阳气不够,再加上中医认为,脾主肌肉,你嘴唇的肌肉反复溃烂,生长修复不好,是因为脾脏气血不内壮。
《黄帝内经》讲,阳生阴长,阳气不能升腾起来,阴血这些肌肉物质,就不能丰满发达。
经过宋老师这么一分析,大家马上就跳开口腔溃疡这个病名的束缚,直接看到病人脾胃虚寒不能长好肉的病机。
宋老师说,我为了验证我的想法,然后再问他,是不是不太想吃饭,而且吃凉的东西容易大便不成形拉肚子。
他点点头,大家知道该怎么办了吗?
这时强仔反应最快说,应该健脾胃,长肌肉,帮助口腔修复。
宋老师点点头说,你们以后学方剂就知道了,健脾胃长肌肉,最好的一个方子就是理中汤,里面就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味药组成。
我就给他开这四味药,他一看嫌药物太少,免得白跑一趟,想叫我给他多开几味药,大家想想,有没有这个必要。
全班同学都在思考,宋老师说,你们不是军训过吗?用药就像用枪打靶,几颗子弹就够了,瞄不准了铺天盖地地乱打,给你一箱子弹也没用。
所以中医的辨证就像瞄准,用药就像扣下扳机。药物贵精而不贵多,辨证贵准而不贵杂。
大家听后都知道宋老师要从刚开始就培养我们辨证精细的思维。
大家都很关注结果,宋老师接着说,这病人一个月后才回来找我,原来不是看口腔溃疡的病了,他口腔溃疡,自从吃了理中汤后就没有再发过,于是对我很信任,有其他病都到我这里来看。
我听完这节课后,觉得传统中医他们最精华的东西不是秘方,而是辨证论治,不是对病用药,而是对人用药。
如果一看到口腔溃疡就是上火,用小火药消炎药拼命地灭火,结果炎火没有完全消灭掉,正气倒消耗不少,反而变成反复难愈的疾病。
所以我们要跳出病名的框架,用脏腑辩证的思维,看到病机实质。
中医就是这样重实质,而不重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