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分享辑录:坚持与放弃

谈论坚持与放弃,我觉得没有比西西弗斯的故事更合适的了。

西西弗斯受到惩罚,要求他每天推一块巨石上山,但是每当他快要将巨石推到山顶的时候,巨石又会不受控制地滚落山脚。他又必须无可奈何地继续重新开始。

这样的处境就很荒谬,似乎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这件事就显得很无意义,因为无论如何巨石也无法推上山。

但这个过程是否有意义?是否因为结果无法达到,过程就也随之变得没有意义?

至少加缪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专门写了这么一本传世名著:

《西西弗神话》

这本书成为存在主义的经典。因为喻示着人类生存的困境。

以前人们有坚定的宗教信仰,相信死后可以上天堂,在人世间的一切,都被上帝看在眼中,然后成为自己上天堂,或者恶人下地狱的证据。

但现代社会的到来,尼采说:“上帝死了!“ 对于世界的解释,不再需要上帝,只需要科学就好。人类也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不过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不可能永存!

于是,必然死亡的命运似乎成为虚无感的来源。

万事万物都将死亡,消逝,世界在不停地熵增,宇宙终将归于寂静!

就像西西弗推动的石头,终将落下,永远到不了山顶,到了山顶,也无法停驻永远。

那么拼死老命推动石头的意义何在呢?

坚持的意义何在呢?

最终每个人需要自己给出答案。

当然,大多数时候,对于大多数人这也不是问题,依照生存本能就好!

所谓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等等!

这个意义的问题自然与坚持与放弃有关。对于意义的思考,也就为坚持与放弃提供了基础。

有意义的事物值得坚持,坚持有时本身成了意义;

另一方面,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你觉得更有意义,我觉得更没有意义;你觉得这个更有意义,我觉得那个更有意义。

能够各行其是最好,但如果必须相互影响,自然又是一番争斗,看谁更有道理----有时就是谁更有力量。

西西弗真的在坚持吗?

西西弗可以选择放弃吗?

如果西西弗没有选择,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被命定了就是推石头上山,那这还能算坚持吗?

在我看来不算,只有能够选择放弃,才能称为坚持。

正是因为自由意志有一定的作用,才有讨论坚持与放弃的必要。

坚持一定优于放弃吗?

不一定,坚持,放弃的意义在我看来都在于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坚持有时是固执,保守;

放弃有时是改变,创新!

树挪死,人挪活!

坚持不挪,那是植物,因为挪动不了,而不是动物,更不是万物的灵长!

当然,放弃是容易的,也容易是短视的,任何目的地,都必须找准方向,并且不断前进,直到到达,没有坚持,也不可能到达稍微远一点的目的地。

这个世界总的来说是讲理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发现规律,坚持规律,是优势策略,有更大可能达成目的。

以上就是我对坚持与放弃的理解吧!

而坚持与放弃这个主题在这一周的分享中,直接作为了两次分享的主题,另外三次分享也都可以看到坚持与放弃的影子。

第三周第一次分享:

0719第3周第1次分享

如何应对剧变带来的危机?

书籍《剧变》,作者戴蒙德,《钢铁,枪炮与细菌》的作者

作者提出了如下十二原则:

一直面现实

二承担责任

三划清界限

四寻求支持

五借鉴经验

六自我力量

七自我评估

八迁移经验

九保持耐心

十灵活个性

十一坚持核心价值观

十二不受约束

坚持”天朝上国“的清朝 VS
顺应天下大势变化的日本
坚持应该坚持的,放弃应该放弃的!

第三周第二次分享:

0721第3周第2次分享  从电影《一个小忙》想到的:

1,品行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坏的一部分,撒谎很容易成性

2,自以为胜利在握,往往也是彻底失败的时候

3,凡走过的,做过的,必留有痕迹,为掩盖痕迹,往往人会做出很过分的事情,譬如杀人灭口

4,眼见耳听均不一定为实,重要的事始终要有质疑精神,而听什么都乐于相信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很多时候坚持,只是因为无法回头;

所以为了掩盖一件错事,会做出一百件来;

有些原则问题,是不能允许背叛的,譬如出轨,只有零次与无数次的区别,违背了的,就应该果断放弃,及时止损,但往往不甘心,直到伤得更深,才认清这个事实。

我坚信的另一个信念是:

吸毒的人不值得信任,他们已经被毒瘾绑架,丧失了自由意志,这无关他们是不是自己的亲友!

第三周第三次分享:

0723第3周第3次分享

如何坚持做一件事?

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南辕北辙

量变引起质变,事物变化有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完成闭环

1,不断坚定这件事值得坚持

2,养成习惯,及时强化,利用痛苦与快乐的条件刺激

3,人是社会化的人,利用环境及榜样的力量

红皇后原理:只有不停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这个推理很有意思,隐藏了这样的前提假设:

我们不想被别人拉开更大的距离

这与躺平的想法截然相反:既然我们已经无法缩短与对手的距离,无法取得胜利,还费那个劲干什么?图什么?

这也是人性的普遍情况,所以才会有大锅饭导致磨洋工,背后是精密地理性算计。

要坚持,需要有自己的重新计算以及评判方式,譬如自主所为,乐在其中,精神追求!

最先与最后

作者:鲁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

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