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理】18个特殊的高中地理知识扩展06
十六、冻胀丘
冬季土体中的水分冻结成冰,体积增大,从而对四周产生扩张空间的压力
当该压力大于上覆土层的强度时,地表就发生拱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形成丘状的形态即为冻胀丘
冻胀丘底部的直径一般由几米到几十米,高1~2米,最高的可达10余米。还有一种叫热融洼地,它与冻胀丘完全相反的过程,夏季地温升高使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局部融化,土体随之发生了沉陷,形成洼地,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大的湖塘。
(1)冻胀丘
冻胀丘(又称冰堆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冰锥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冻胀丘是寒区工程常见的一种次生病害,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冻土地貌。
(2)热融地形
热融地形由于冻土表面自然因素(气候转暖、温差增大)和人为因素(砍伐森林、破坏草皮、开荒、挖沟、筑路、修水库等等)破坏了地面原有保温层,使土层局部温度升高,导致永久冻土层上部局部融化,使其沉陷形成沉陷漏斗、沉陷盆地、浅洼地、热溶滑增和热力岩溶期等,总称热溶地形。其大小从直径数米到数平方公里。
地下冰受热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称热喀斯特地貌。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热融地形可分为2类:①热融沉陷,主要发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斗、洼地、沉陷盆地,积水后成为热融湖。多发育于平原或高原地区。②热融滑塌,多在<16°的缓坡上发育。有新月、长条、围椅、枝叉等平面形态。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周期。中国大兴安岭北、祁连山东的热融滑塌每年始于春季,夏季达到高峰,秋季逐渐停止。
十七、狭管效应
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或颈束效应,是指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在城市中,高大的建筑之间也会因“狭管效应”产生局地强风现象,通常被称为“狭管风”或“穿堂风”。
(1)狭管效应
“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2)形成条件
1、自然的峡谷地形可对风速产生影响,引发狭管效应。
2、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十八、环崖丹霞
丹霞,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地貌类型,以中国南方湿润地区的华南丹霞
为主要代表,不过在四川、贵州和重庆三省市交会处,有面积超过1300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其形态与华南湿润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丹霞地貌截然不同
环崖丹霞,有学者根据环崖丹霞的特点,形象地将之命名为“红圈子”,并阐述了这种地貌的含义,岩圈平面闭合度200~300度。直径50~1000米,高度10~400米,四周岩石壁立,后壁有瀑布悬挂,底部有倒石堆或深潭,不过从地貌类型指向的角度来说,“环崖丹霞”这一名称,比“红圈子”更明晰,“环崖”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地貌的形态特征,精准地表达出“环状陡崖”这一显著特征
后冠之以“丹霞”,明确了这种地貌在地貌学上的归属,令人联想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色彩。云贵高原及其北缘山地,相对于四川盆地的间歇性断块抬升
导致沟谷在纵向上形成阶梯状的陡坎,流水至此皆成跌水或瀑布,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岩层进行侧向侵蚀,相对较软的泥岩逐渐被侵蚀掉,而坚硬的砂岩还存在,岩性的不同导致流水侵蚀差异,崖壁上便形成了内凹的岩洞,随着流水不断侵蚀崖壁,崖壁沿底部的岩洞和崖廊崩塌,使沟谷不断拓宽并后退,形成环形的沟谷,在此基础上,流水的溯源侵蚀作用,使岩壁以流水为中心出现不均匀后退,再加之流水的冲刷与打磨便逐渐形成环形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