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一|第二章6.几个末路英雄的结局
|作者:蔡磊|
卷一 开皇、武德初年纪事
|第二章·晋王秦王:两家皇王的崛起
几个末路英雄的结局
忘了是谁说的了,在争权夺利的官场政坛,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
如果事涉江山一统社稷归属,那就更是如此了。
作为曾经的历史存在,也作为秦王李世民的历史功绩,我们有必要说说隋末唐初遍地英雄中几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的结局,以便更好地了解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
还是那句老话,说到底,关心历史就是在关心我们自己呵。
先说老熟人李密。
李密【剧照】
在上一章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李密其人其实也是很懂兵法和谋略的,而且三番五次,他麾下的有识之士也总有人建议他放弃久攻不下的东都洛阳,直取长安,否则一旦别人捷足先登,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像看着自己的肚脐眼却没法下嘴一样,岂不懊恼窝囊?!
李密也知道该那样做,但由于现实的好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纠缠一处,他总想等拿下东都后再说其他。
那时的李密因为占据了大隋王朝的洛口粮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加之翟让等瓦岗英雄又心悦诚服推他为盟主,称公设府号令一方,就连刚刚起兵的李渊也不得不矮下身子给他赔笑脸。
后来就不一样了。
先是计除翟让,接着就眼睁睁看着长安落入李渊之手,而他自己却被王世充死死缠在洛阳城下动弹不得,再后更是大败亏输,无奈之下只得去投奔已经占据长安称帝的李渊。
时移事易,乾坤挪移,尽管表面上李渊对其尊崇有加,又是欢迎会、又是称兄道弟、还又将自己的表妹嫁给了他。
自以为归国有功,可以和当今圣上称兄道弟,李密不免得意忘形,言谈举止行事做派自然也改不了当初统帅百万大军时的颐指气使。可李渊只封了他个刑国公,授职光禄卿。
从理论上讲,光禄卿位在九卿,为从三品,不算太低,但对于李密就未必合适。再加上那个职位的职责在于掌管国家重大祭祀和朝会等大型活动的膳食供应,也就是说,当别人谈笑风生享受美味佳肴的时候,他却要跑前跑后地张罗,李密能不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乃至羞辱?
这还没完呢,率部来到长安之后,“有司供待稍薄,所部兵累日不得食,众心颇怨”;而且,“朝廷又多轻之,执政者或来求贿”。
这才真叫是落架的凤凰的不如鸡呢,曾经“就仓食米”,吸引的天下英雄和百姓争相依附的李密现在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部下吃饱肚子,同时还要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打秋风、敲竹杠索贿不止的大唐官员,深感窝囊的李密实在是呆不下去了,向李渊辞行,说出的理由是,招抚旧部,帮取东都。
而李渊居然也就照准无误,甚至还设宴饯行把酒话别。
李密明摆着是要联络旧部积聚力量卷土重来,李渊则将计就计欲擒故纵。
前脚李密刚领着旧部过了华州(今陕西华县、华阴一带),后脚李渊就命令让把一半人马留下,只带一半人马出关;李密还没回过神呢,又一道诏书追来,命李密所部慢行,李密单骑入朝,更受节度。
李渊杀气腾腾,哪怕仅仅只是为了活命,李密也不得不反。但很快就被唐将盛彦师率部伏击,措手不及的李密含恨而殁,年仅三十七岁。
从武德元年(618)十月降唐,到同年年底战死,李密就这样在李渊步步为营的算计中步入穷途末路。
早在大业九年(613)就参加杨玄感举义,曾经和大隋王朝周旋了五年一千多个日夜的李密就这样在短短的六十来天的时间里,死在那个曾经把自己吹捧到无以复加地步的昔日的盟友手中,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但此李不是彼李,这还有什么好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李世民后来机关算尽,将自己的父亲、兄长和兄弟一网打尽且株连甚广,和李渊曾经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没有、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还记得那个所谓的“定杨天子”刘武周吗?
刘武周【剧照】
这是个依附于突厥始毕可汗的草头王,早在李渊起兵之初就没少给李氏父子制造麻烦,甚至差点导致他们霍邑退兵功亏一篑。
武德二年(619)三月,李渊那边刚刚收拾了李密,刘武周就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侵并州。四月,刘武周按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
宋金刚率兵二万,“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大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榆次被攻陷,接着又连下介州、平遥。
深得唐高祖李渊宠信的右仆射裴寂被任命为晋州道行军总管,以先斩后奏之权督军抗击,结果一战即溃,几乎全军覆没的裴寂只身逃回晋州。
刘武周趁势进逼太原,李元吉惊慌失措,连夜带着妻妾人等逃回长安,李唐王朝的发迹之地太原就这样沦陷了。
接着又是浍州、晋州的失陷,负责前线战事的裴寂昏着连连一再失误,一时间官叛民变,关中大震“人情崩骇,莫有固志”,形势万分险恶。
龙椅上的李渊一边连声惊呼:“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兴王之基”,一边颁发敕令:“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
将局势渲染的淋漓尽致之后,按着《旧唐书》里的说法,当时身兼太尉、尚书令、雍州牧、陕东道行台并凉州总管的李世民正在负责安抚刚从李轨手里收复的河西地区,闻讯后立即挺身而出请缨出征——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李渊自然是大喜过望,并亲自到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
既然是秦王亲自拍马而出,后来的故事就没什么悬念了:先是一反裴寂那套扰民、害民的做法,竭力安抚人心,“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
接着便是于敌对垒,坚壁不出,并不断派出精锐小部队袭之扰之,待敌军气势日衰、军粮困乏、部众大馁、狼狈后撤时乘胜逐北。
据说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曾经两天没吃上饭,三天未解过甲,如此身先士卒,将士敢不用命?!李世民是武德二年十一月出征的,到次年四月即大获全胜。
大败亏输的刘武周落魄不已,成了突厥人手下的食客,工具而丧失了利用价值,刘武周的在突厥的日子很不舒心,后来被突厥所杀。
那一仗还有个收获是曾为敌方将领的尉迟敬德来降,李世民立即委以重任。
对秦王此举,有些老部下自然不无担忧,李世民以当初东汉光武帝对降卒推心置腹的典故进行了解释,结果后来他和尉迟敬德的关系也成了流传至今的一段典故。
尤其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亲手射杀了齐王李元吉,更是让君臣二人相得益彰。只要尉迟敬德还被现在和将来的百姓奉为门神,他和唐太宗的名字就会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平定了刘武周,也使得如哽在喉的河东郡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曾经让李渊很是头疼的隋将屈突通终于在隋炀帝被弑、报国而国破,忠君而君死的万般无奈中,投降了大唐。
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事也值得一说。
王世充、窦建德【剧照】
那是一次历时十个月的、依然由秦王李世民挂帅的、意在统一全国的战役。时间是在打垮刘武周,休整了两个多月之后。
此次战役先打王世充(用时八个月),后来的两个月主要用来镇压窦建德的势力。
王世充曾经是深得隋炀帝宠信的大隋高官,在某些方面他其实也和唐高祖李渊一样,既在皇上面前表现忠诚,又暗地里窥测风向,在镇压其他反隋武装的过程中,一步步积累武功培植势力,甚至也有过一段将傀儡小皇帝掌控在手,自己狐假虎威号令四方的日子。
他当然也很会打仗,大名鼎鼎的李密就是在他手里一蹶不振,最后死于李渊之手的。
他后来有了自己的国号,还有自己的年号。
窦建德出自山东农家,但绝不是那种只知安分种地艰辛度日的农民,因而很早就投身到反叛大隋朝廷的武装,并最终脱颖而出,于武德元年自称夏王,改元五凤。
李世民打王世充,窦建德先是坐山观虎斗想要从中渔利,后来又恐怕唇亡齿寒,这才率兵出动,意在为王世充解围,结果却被李世民各个击破双双败亡。
身先士卒以励士气,或坚壁挫锐待敌气馁、或大兵压境猛攻猛打,再辅之以战前侦察、知己知彼;对阵中精骑突出,或直冲敌阵、或包抄敌后,那场历时十个月的战役差不多还是秦王李世民已经运用精妙的那套打法,此处不多罗嗦,只说结果——
同样都是称王称霸、与李唐王朝抗争到底的一代枭雄,并且王世充一直占据东都,大唐建国后,李渊曾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分别为左、右元帅,领兵讨伐,结果却无功而返,而窦建德则几乎一直未与李唐王朝发生正面冲突,但战后的结果却是:前者(王世充)被赦免徙蜀,死于途中,而后者(窦建德)则在被押往长安后立即斩首。
如此区别对待,是否因为前者出身贵族,而后者只是个压根就不该、也不配染指权柄的草根农户?亲不亲,阶级分,古代的人们可能不会这么说,但他们真要这么做了,谁又能奈何呢?
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之后,秦王李世民的威望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武德四年(621)七月,身披黄金甲,座下黄骢骠,率铁骑万匹凯旋班师的李世民,在前后军乐队的鼓吹伴奏下,在以齐王李元吉为首的二十多名威风凛凛的大将的簇拥下,意气风发地进了长安城门。
他已经为这个新生的王朝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用功高盖世来形容也一点都不过份。
但功高盖世的另一种说法其实就功高震主,该给的、能给的他的父皇都已经毫不吝惜地给他了,他还能给自己一些什么呢?
什么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扩展阅读
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后投奔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时立有头功,甚得李世民器重,封鄂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世充:隋末群雄之一。长期占据洛阳,并称帝,国号郑。后被李世民所败,被处充军,于流放途中被人所杀。据说是仇家所为。
竇建德:也是隋末群雄之一。曾建国大夏,定都乐寿。虎牢关大败后当了俘虏,押往长安被杀。
裴寂:也是李渊任职太原时的旧友死党。与刘文静不同的是,他终生受到李渊的重用信任,后被李世民罢官除名处以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