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0)
本篇要目:
*****************************************
91真圣寺
金至清 山西省太谷县
92清源文庙
金至清 山西省清徐县
93南神头二仙庙
金至清 山西省陵川县
94寺润三教堂
金 山西省陵川县
95三圣瑞现塔
金 山西省陵川县
96回龙寺
金 山西省平顺县
97普照寺大殿
金 山西省沁县
98昭泽王庙
金 山西省襄垣县
99天王寺
金 山西省长子县
100不二寺
金 山西省阳曲县
*****************************************
91.真圣寺
真圣寺位于山西省太谷县范村镇蚍蜉村,始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后清多次修葺。现存建筑有正殿、石窑、东西配殿遗址。
正殿建筑面积113平方米,梁架保留金代原貌,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袱向前兼作剳牵,结构简洁规整,特征与金代形制相符。石窑建筑面积106平方米,为清代遗存,面宽七间。真圣寺正殿整体构架简洁大方,既反映了金代木结构惯用手法又具有独道之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清道光《太谷县志》载“贞圣寺在县东北七—十—里佛谷村金正隆二。-年建”。寺内现存字迹较清楚的道光(1842)《重修真圣寺碑记》碑载:“谷邑东乡蚍蜉村旧有真圣寺其创建之年有’占碑可考口口口……”。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真圣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2.清源文庙
清源文庙位于太原清徐县清源镇北,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大成殿为金泰和三年遗物。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大成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规整,殿顶琉璃剪边,前有月台。明伦堂及东西厢房不存。文庙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仅存照壁、大成门和大成殿几座建筑,而且因年久失修,均已破败不堪。文庙门前黄绿相间的蟠龙琉璃照壁,是清源文庙一大特色,其蟠龙雕刻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颜色依旧不改,但龙口、龙身部分现已损坏,就连照壁的根基也出现风化现象。与文庙相连的城隍庙也是相同命运,经明清两次焚毁重建,现为清代楼阁,目前仅存15米高的山门乐楼——栖霞楼,由于长期得不到修缮,楼上长满蒿草,檐顶琉璃瓦尽数脱落。
状元桥、泮池、戟门。
《徐沟县志》载,清源文庙城隍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战乱与地震等灾害,文庙城隍庙古建筑群均进行过重建和修缮,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结构,东西宽99米,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
大成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规整,殿顶琉璃剪边,前有月台。明伦堂及东西厢房不存。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清源文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3.南神头二仙庙
南神头二仙庙位于山西陵川县潞城镇石疙峦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修复正殿、左右耳房、山门和戏楼等,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维修工程全部完毕,清道光二年(1822年)修缮正殿。
从布局上看,该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中轴线前为山门,解放初已毁,现仅存遗址,院两侧各有廊房五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形制为九脊单檐歇山顶,灰色筒板瓦铺制屋顶,正脊为瓦条脊,次间墙体用宋砖砌成。
正殿位于中轴线后,前檐通用四柱,柱头卷刹较缓,并有补间斗栱,斗栱用材硕大,昂为琴面式,为典型的金代作品。
殿内两侧山墙绘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壁画,局部有脱落,其内容为二仙冲惠、冲淑传说故事,虽系清代所绘,但却是山西晋东南一带唯一一处有研究价值的二仙传说故事壁画,实属罕见。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南神头二仙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4.寺润三教堂
寺润三教堂,位于山西陵川县杨村镇寺润村,无围墙隔断外界。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金代重修。整个建筑建在长13.5米、宽11.9米、高1.4米的石砌台基之上,无柱础,石台前刻有“重修石台袁世节施舍石窝”题记,无年代记载。
三教堂坐北朝南,平面形制为正方形,规模较小,面阔进深各三间。屋顶形制为二层檐歇山顶,二层出飞,一层不出飞灰,下层出廊,石质廊柱,斗拱用材较大,四铺作单下昂,琴面式真昂。
上层转角斗拱后转二跳抄头上45度斜置抹角梁,由昂后尾架于其上,再承采步金及金檩荷载补间铺作一朵,耍头后尾成镏金式挑承金檩。色筒板布瓦铺制屋顶。
四角柱侧脚明显,结构典雅精美。
石台前刻有“重修石台袁世节施舍石窝”题记,无年代记载。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寺润三教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5.三圣瑞现塔
三圣瑞现塔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俗称积善塔,距县城西南15公里左右。塔在积善村西的昭庆院内,塔平面呈长方形,每边长6米,共13层,高约30米,第一层塔身为平座的砖墙砌筑,每层迭舌出檐,各层逐渐缩小,第五层收分过大,看其雏形有隋唐建筑的手法,从第三层仰视塔内,像是一口倒悬之井,空洞直达顶端。塔正面各层均有通风窗口,头伸窗外均可仰视和俯视,第三层、第五层可在四周迭檐行走,塔内可循层攀登而上。
此塔的来历,据塔内第三层所嵌碑文记载:“大定六年(1166年),舜都骷髅和尚行化至此,曾从昭庆院西掘出一只石龟,中藏肉髻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腹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于是骷髅和尚便将旧得舍利和石龟同藏于下,并建塔在其上。大定九年(1169年)工程告竣”。
由此可知此塔原为藏舍利而建,实则创建于隋而再建于金。从塔的雏形来看确有隋唐建筑风格,与小雁塔的造型相似。另据当地百姓讲,此塔原为镇煞村西北妖气而建。
三圣瑞现塔是我国辽金时期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一般不能攀登而上,平面、结构、造型各具特点,是研究辽金建筑嬗变的重要资料,这种密檐式塔仍保存有唐代方形密檐塔的形式,盛行于北方,是金代沿用的另一种密檐式塔的新创造。
金代统治者推崇佛教,其统治中国北方的一百多年间营建了诸多佛塔,造型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多以模仿前朝(唐、宋、辽)的式样为主。其中,在中原地区现存四座大中型密檐式方形砖塔,均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金代仿唐塔的优秀代表。这四座古塔中,三座位于河洛地区(洛阳白马寺、陕州宝轮寺、沁阳天宁寺),另一座位于晋东南,也是最早的一座。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圣瑞现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6.回龙寺
回龙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现存金代佛殿一座,立于侯壁村临西浊漳河南岸的土崖之上,寺南、东为农田,北为林地,西为土路。殿内存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
大殿前廊东墙上嵌一块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的重修碑刻,其中有:“回龙古寺莫知年,木落墙崩庙颓然,善士一心来补葺,不见袖手与旁观”、“换柱包墙木石坚”等语句。可知早在清代晚期,回龙寺的早起历史就已经失考。
现存金代佛殿一座,坐北朝南,单层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斗四铺作,出平昂。梁架结构为三椽袱对搭牵通檐用三柱。
佛殿柱头不施普拍枋,直接坐栌斗;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柱头铺作用蝉肚实柏;昂介于真昂与假昂的独特做法,是研究古代建筑地方手法的珍贵实例。
室内,本为梁架结构为三椽栿对前劄牵通檐用三柱。现实情况也已改变,三椽栿被铁箍补强,下置撑木。平梁上叉手蜀柱齐全,经斗栱传至驼峰。
殿内存清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正面以《西游记》为题材,绘猪八戒担“西天经”等。东山墙上自南至北依次绘有:左手拄龙头拐杖右手持拂尘的老者、持国天王、托塔天王、两名手持拂尘的青年赶着驮书的马匹赶路。回龙寺建筑有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回龙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7.普照寺大殿
普照寺位于山西沁县城西10千米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据清雍正年间《杭州志》载,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间(806--820)大修。
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党地区以建筑宏伟而著称的佛教寺院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将南殿、后殿及其附属建筑炸毁,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
大佛殿建于高台之上,广深三间,六架椽屋,单檐歇山顶。通檐用四柱,柱头卷刹缓和,柱升起显著。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呈批竹式。明间设补间斗拱一朵,五铺作双抄,前檐转角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呈琴面式,外檐耍头单材伸出作昂型。斗拱肥硕,用材敦厚,符合宋营造法式木作之制。殿内施后金柱两根,方形八角抹楞,室内空间宽敞。
普照寺,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相交于金柱柱头之上,次间为爬梁后丁栿,各部构件造材适度,结构合理。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屋顶琉璃脊兽,简板瓦作,正脊两端,微微翘起,具有曲线柔和之美感。所有勾头、滴水、吻兽有行龙、花卉等图案,两山博风、悬鱼、惹草日月造型,既有早期的遗物,又有历代修葺更换的构件。综观全殿,其梁架斗拱仍保留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及遗构。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普照寺大殿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8.昭泽王庙
山西襄垣昭泽王庙又名龙洞庙,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后历经各代增修。现仅存正殿、献殿。正殿为元代遗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前乳栿对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仅存山门、大殿、献殿,两侧依次有前院东、西夹房各五间,东、西配楼各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后院东、西配楼各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东、西耳殿各三间;耳殿两侧,又设东、西小跨院各一所,各建正殿三间,西跨院清代圆门,东跨院门新建。
大殿,是供奉昭泽王神像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架结构前搭牵对三椽栿,通檐用三柱,悬山顶,正脊垂脊均为雕花琉璃脊吻。前檐柱为黄砂石质,四角通体抹棱起线,石柱高三分之二处均开长方形雕花池。
大殿梁架结构为金代风格,突出前檐斗栱、替木、檐柱等构件均为金代遗构,内部梁架均保持了金代建筑风格。毡笠式驼峰和两辫驼峰、合榻、瓜柱、叉手;三椽栿为自然弯材,断面近圆形。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郭庄垣昭泽王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9.天王寺
天王寺坐落于长子县城南大街东侧,现仅存中殿、后殿,有关专家从梁架结构和斗拱构件认证属金代建筑遗存,尤其是中殿斗拱,采用内透外计单抄单昂五铺作手法,柱头用卷杀,栌头大于柱围,具有极高的研究考古价值,是现存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据《长子县志》记载: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天王寺建筑群规模宏大,设计讲究,廊庑森严,游人如织,是长子县城唯一的一座佛教文化活动场所。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元时大修。明洪武间置僧会司。明天顺三年重修。明万历三十五年创建钟楼。清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增修钟楼、鼓楼各一,罗汉房六楹,东、西僧房十楹,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清雍正二年重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大修。内有弥勒大悲殿,外有观音、关圣、准提、广生、给孤殿,及正门照壁、地藏十王殿、如来神像、石塔,寺院内外苍松翠柏,环境幽雅。
现仅存中殿、后殿
中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造,瓜栱、慢栱、令栱抹斜。补间铺作隐刻。用材硕大,梁架为六椽栿通搭,蜀柱交栿枓托平梁,山面丁栿上以驼峰托系头栿。
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对后乳栿,后檐四铺作单昂计心造。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天王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0.不二寺
不二寺位于山西阳曲县黄寨镇首邑路社区首邑西路74号。原位于黄寨镇小直峪村,1987年迁建于现址。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据脊檩及碑文记载,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宋咸丰六年(1003)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再修,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寺名“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因该寺为佛教中的禅宗派别,故又称不二禅院。不二寺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现存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历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悬山顶,出檐平缓并置五铺作斗拱七朵。
2005年,于三圣殿殿前14米处复建大雄宝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11架檩,单檐歇山屋顶,为明清代建筑风格。台基长34.85米,宽20.96米,高1.19米,大殿主体长31.75米,宽17.86米,高15.22米,殿内两山施以悬塑,罗汉菩萨庄严肃穆,是为西方极乐,殿内正中为三世佛,两侧肃立普贤文殊,最高为7.5米。
2005年,于三圣殿殿前14米处复建大雄宝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11架檩,单檐歇山屋顶,为明清代建筑风格。台基长34.85米,宽20.96米,高1.19米,大殿主体长31.75米,宽17.86米,高15.22米,殿内两山施以悬塑,罗汉菩萨庄严肃穆,是为西方极乐,殿内正中为三世佛,两侧肃立普贤文殊,最高为7.5米。
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稳定性。前檐设廊,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
殿内释迦牟尼、弟子、菩萨等泥塑9尊,为金代遗作,两侧山墙存精美壁画,为明代作品。现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敕赐不二禅院碑一通。
2006年5月,不二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