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或许是新能源未来希望之地

新年第一篇,球哥祝大家元旦快乐,牛年牛气冲天。
一个月来,喜忧之事纷至沓来:
  • 2030年12亿风电太阳能装机指标确立,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 陆上风机3.x价格已经跌入2800元/kw的线下;

  • 各地抢装风电项目频频并网,补贴电价保卫成功;

  • 龙源北方风机开拆,内蒙50.46%的土地纳入红线,风机何处安身立命才能为难题;

  • 各大央企新能源规模再创新高,三峡新增500万千瓦,中广核新增400万千瓦,数据令人欢欣鼓舞

  • 部分区域项目或海上项目再次更改规模与延期,生态国土林业给部分风电项目蒙上一层阴影。

喜忧参半中,我们的风电走向何处?
陆上风电成本的天花板快到
到2020年12月,3.x平台机型已经跌至2750元/kw(山东中车中标2780元/kw),塔筒高度100m以内,业内有主机企业把风机的成本目标定到1500元/kw(不含税),从当前风机的技术路线来看,成本正在逼近底线。
以双馈机型为例:双馈机型的几大核心大部件,叶片,增速机,发电机,轴承系统(变桨,偏航和主轴),结构系统(轮毂,机舱底架及主轴),都是绝对的硬货,都是实打实的金属,作为机电装备,其基本造价水平是有天花板的,也就是说,当前的技术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1500元/kw(不含税)成本已经到了极限,也就是说风电的最后单位千瓦造价不含税突破不了3500-4000元/kw,而且还有一个限制性因素,就是这个成本还必须是包含配套10-20%功率2H的储能。
直驱机型就更加不用介绍,发电机所需的铜材,镍钢片,稀有金属的永磁元素,都是随着机型增大,用量越大,而且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价格市场波动频繁,不可能保证一直价格走下降路线。
海上风电的成本短期难以下降
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已有5年有余,从当初的18000元/kw下降到今天的15000-17000元/kw,总体来看,风机价格实际下降了近20%多,从8000元/kw降到6000元/kw左右,其他成本总体而言并未有大的波动,从未来趋势来看,规模不可能有跳跃性的发展,还是在10GW/年的增量范围内,而这个增量范围按现在5MW/台的平均单机容量,最多2000台/年,这个数字无法实现风机的规模化降本效应。陆上风机当初是从千台/年增加到万台/年,成本方实现了快速下降。
在风资源越来越差,开发建设条件越来越困难的形势下,开发的非技术成本越来越高,那未来的风机会立在哪里呢?
沙漠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同步:也许这是风电太阳能的未来
向海里进军,难度会越来越大,成本会越来越高;
向内陆进度,限制性因素越来越多,风资源越来越差,成本也是越来越高!
风电,太阳能,现在需要解决的几个难题:土地,生态。荒漠化区域刚好没有这个限制,首先土地面积大,无林业草原,压矿,水土问题。
那么,能不能向西北荒漠/沙漠进军呢?
球哥百度了一下:中国沙漠面积约700000平方公里,戈壁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则荒漠化的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而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沙漠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约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80%。
简单科普一下:我国的沙漠从西到东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吉林巴丹沙漠、腾格尔沙漠、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都有大面积的沙丘覆盖的沙漠。戈壁和砾石沙漠,由砾石和砾石组成,裸露的山区称为石漠或石漠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吉林、黑龙江等7个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