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55|放下即拥有
放下即拥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今天讲两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受了人家的恩情应该想方设法去报答,和别人结下的怨恨要想法忘掉;抱怨可以是一阵子,但报恩应该是长久的。
有几句古话一直为大众所“认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类话语在民间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无论报恩还是报仇,都是代表一种所谓的真性情。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报恩,那他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在所有的恩情当中,尤其是要懂得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在危难之中别人提供帮忙的这份恩情,所以这里又有一句话: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于报仇,看仇恨的深度,最厉害的仇恨莫过于“不共戴天”,也就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历史上文学作品也在有意无意歌颂过这类报仇的“君子”,例如伍子胥。伍子胥为了报仇,历经千辛万苦,尽管仇人死了还要鞭尸,把“报仇”文化渲染得淋漓尽致;二是在世间法当中,恩仇是一对矛盾,儒家文化可以代表世间法的最高标准,但行走在民间的儒家已经是混杂了墨家、兵家、阴阳家、道家以及佛法的儒家。所以在大众看来,做人就应该恩怨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似乎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稍微想想就可以明白,大部分恩怨往往和个人的情感以及利益纠缠在一起,尽管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不过按照大众的看法,很难说恩怨之间的对与错,但有一点可以得知,恩比怨要好,无论是受恩还是施恩,因为恩可以是阳光,而怨必定是毒药。如果我们得到很多人的帮助,那意味着我们受到来自很多人的恩,说明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我们有缘分施恩给别人,无论是熟悉人还在陌生人,也说明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是有一定能量的,当然有能量也要有相应的善念才会施恩于人。不过如果我们和怨连在一起,要么我们被别人怨,要么是自己怨别人。被别人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市场竞争,蛋糕这么大,你吃多了他就少了。不过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别人怨恨自己,或许是自己有过错,但大多时候自己也是没有办法。别人怨恨自己当然不是什么好事,自己常常怨恨别人更不是好事。怨恨是一种带有偏见的负能量,容易扭曲一个人的价值观,带着怨恨看社会,是很难看清楚这个世界,更看不清楚自己,怨恨容易把一个人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怨恨他人和被他人怨恨都不是好事。不过君子被小人怨恨,于君子无半点损失,君子始终还是君子,但小人则始终是小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太上感应篇》中有句话“施恩不求报”,意思是说假如你有恩于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忘记施恩于人这件事,不求别人的回报,没有求才是最好的,因为按照佛家的说法,有求皆苦。如果我们在施恩于人的时候,心里想着以后假如自己有困难,希望曾经受过你帮助的人可以帮你一把,那所施之恩已经打了折扣。施恩不是商业买卖,没有什么商量和计较的余地。施与被施两者之间没有法律责任,甚至没有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只能做好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施恩不求报”,那么我们也能够做到有仇不报。当然真君子没有仇,也没有怨,君子只会报恩不会报仇,如果说君子为了报仇等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那我认为此人不是君子,或许是性情中人,但不是君子所为。
人世间的情感可以非常复杂,也可以非常简单;人生可以非常复杂,也可以非常简单。复杂的不过是经历,简单是因为大众都离不开生老病死。所以回到《弟子规》这句话,恩情是可以长长久久的,怨恨如果有,可以是一阵子。按照佛家的说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就应该是为报恩而来,何况人生有四重恩: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当然恩情是报不完的,所谓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说,一个人想拥有更多,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怨恨,捡起包容,努力报答身边的人与物。
唯有放下了,才会拥有更多,才能报答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