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 26 | 小心,有贼!
小心,有贼!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容易”,是一种极为自信的表现,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王阳明的自信是有足够理由的。他有状元的父亲,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读书氛围,他文武兼修,贯通儒释道三教,他既能做到明心见性又能带兵打仗,而且还不忘教书育人,王阳明是“心学”历史上的开创性人物。
破山中贼者的一般是指将军,历史上能破山中贼的已经算是个人物。在现代社会,山中贼尽管还有,但这些贼已经是越来越没有“前途”,越来越没有生存的“土壤”,国家“扫黑除恶”专项运动效果显著,不过这里不多谈。不过现在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山中贼”越来越少,但“心中贼”却越来越多。“心中贼”主要是指“错误的观念、脱离实际的想法、虚妄的念头、各种欲望、顽劣的习性,等等”。“心中贼”时刻在指挥着每个人的手脚和言行,所以导致错误的人生一错再错。身外之“贼”例如各种损友,其实还是“心中贼”的延伸。古人说“擒贼先擒王”,也就是说要首先把“心中贼”抓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生,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很多知识分子似乎都能够明白到这一点,但就是做不到,王阳明也讲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在“事上磨”,要“致良知”,所以他能够做到“内圣外王”。在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只有做到才能得到,做到多少才能就得到多少。
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关系简单,为人孝顺父母,早期对孔公的话深信不疑。早期的他虽无明确去行善积德,但并无大过,另外种种迹象还可以表明袁了凡是一位有慧根的人士。“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面对“既定的人生”,他能够看得极为明朗:“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不过,云谷禅师很快发现袁了凡心中之贼:也就是“生死有命”的观念以及在此念头下的种种言行。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和云谷禅师的一番交谈,让袁了凡很快找到“心中贼”,擒贼的前提是明白,当然还要通过言行上不断地驱逐和“追杀”,把错误的、非分的、对立的念头不断洗涤干净了,才算是完成“破心中贼”这一步。《金刚经》中有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其实就是问如何去除“心中贼”,答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破执;面对这个问题,六祖慧能其中的一个答案是“不思善、不思恶”;其实每个人都有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当我们意识到“破心中贼”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可以知道和把握答案了。
我们要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小心,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