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朝碧海暮苍梧”,矢志不渝苦追寻 ——从《徐霞客游记》说来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朝碧海暮苍梧”,矢志不渝苦追寻——从《徐霞客游记》说来
山东 耿立新
旅游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放松身心、有益健康,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这大概已是共识。而四百多年前,一个人在仅有两三个随从陪伴下,撇家舍业,历时三十余年,徒步现在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跨江河、登山岳,探幽微、寻奥秘,一路游、一路记,编成六十余万字的日记体游记,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人”。他就是被称为游圣的徐霞客。其壮举为山河增色,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为游客壮胆,四百年前一介书生几近“穷游”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如今的我们呢?他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现代恐难再现的精彩景观,给我们留下了不畏前程困苦、矢志不渝追寻的精神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名存史册的旅游日。现在的旅游日5月19日就是以《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而确定的。“癸丑之三月晦(阳历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旅游吗,“我要走”,自该是喜庆出门,但徐霞客终其一生的“旅游”呢?。
徐霞客(1587--1641年),原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出生于江阴一个文化世家,家境殷实富庶。幼年起博览群书,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时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无意功名仕途,远离人间纷扰,22岁始出行游历,经年不辍,一路漂泊,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登历历诸峰而怀远,涉泱泱江河而思静。在其“不计程亦不计年”的“汗漫之游”中,无论条件如何,无论疲惫与否,坚持忠实地第一时间记录所见所闻所思,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地理、文学等综合资料,值得敬仰!立志概因家族传承、父亲身教。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进阶,似乎是王道正统,为私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公可以治国理正、一展抱负。但自古也有一些具有经世之才的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甚至不愿受官家的礼节约束,隐居民间,自然洒脱。江阴徐家“先代盖南州高士之后”,就是这样的人家,期间曾经也有出仕为官者,后因宦海沉浮、命运多舛而誓别仕途,至徐霞客曾祖时,分家迁徙,隐而不出。其父亲徐有勉,志行纯洁,一生不愿意走科举、当官的路,隐居乡间,持家守业,而且在经营、持家中也不愿意攀附权贵、与达官贵人交往,闲时侍弄园艺、四处游玩。徐霞客幼年好学,十五岁时曾应童子试,而未有考取,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也未迈上,父亲见此情况,不勉强、不强迫,因势利导,鼓励他博览群书,可以不做官、但必须有学问,可谓“知子莫如父”。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徐霞客遂沉浸其中,遍览家中藏书,并多方搜集、购买书籍来读,甚至发生过在外淘得好书却没带银两,遂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的事情。史载,其年轻时,重点研读了当时能搜集到的史志方略、地方资料。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方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读万卷书”,如站在众人肩上,开阔了眼界,使其更加向往遍游祖国大好河山,曾言“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也坚定了其“行万里路”的决心和信念。
少有壮志,三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何愁事之不成? 出行依仗家境殷实、母亲操持。 徐霞客的母亲出身大户人家,当地方志载其“俭勤有卓识”,“性整而洁”,为人大度,乐善好施。通情达理、勤勉达观的母亲持家有方、经营有道,维持一大家子人吃穿用度,日子还算红火。作为“老来子”(其母41岁时生徐霞客),徐霞客有被偏爱的意思,在徐霞客成年后伯仲分家之时,其母坚持与这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帮助操持家务、打理营生,特别是以其精好的织布技艺,组织合家女眷织布创收,为徐霞客常年在外奔波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徐霞客19岁时,父亲因被盗贼所伤引发沉病,不治而亡。一直想游历名山大川,描其形胜、寻其幽微、录其通志的徐霞客守礼制、遵古法,在家守孝,三年后,母亲亲自为其做了“远游冠”,送其出门。徐霞客经年不着家,又不能给家庭任何贴补,邻居等自然也是风言风语,但徐母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予理睬,从未有少许的言语影响过儿子。后来,母亲年事已高,徐霞客一度想放弃钟情的事业,徐母却以近八十岁高龄让儿子陪同去游句容、荆溪等地,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让儿子放心远游。“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历览中华文明史,大概每一位圣贤之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吧。如徐母,以宽厚的胸怀包容儿子,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倾其所有,毫不保留地支持儿子走四方!
成行全靠个人坚持不懈,初心不改。“朝碧海暮苍梧”,就象海子的诗所描绘的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想都将会有发自心底地微笑。徐霞客追求“远游致身”,钟情山水,为诗和远方,从未停止他追寻的脚步。初始,先是凭兴趣游览了风光旖旎的太湖,又北上古徐州兖州登泰山之巅。泰山乃五岳之首,选择从泰山开启探岳之路看来也是有所考虑的,只是此次登泰山徒留了脚印,未见相关详细的记录,更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不知其是从岱庙经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一线,还是汉武帝行经的东御道一路,抑或是从西边的桃花坞,甚至是不走寻常路等等,都不得而知。就这样如风一样穿过天街、登上极顶、飘向天空,又了无踪迹。如果说太湖“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可以举步即至,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对南方人而言,毕竟不是想来就来的。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先生登山后是一种什么心态和感觉,是否如杜工部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接下来的二十年,他开始专心致志游历,遍游浙、闽、黄山,北上嵩山、五台、华山、恒山等,扬州、南京、瘦西湖等也一并游过;然后历时四年,游江浙、湖广、云贵等地;最后一次,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腾冲),不知是劳累还是当地气候,不幸染病,而致双足残疾,终止游历,被送回老家,次年去世。于是东到洛伽山(即今之普陀山),西至云南腾冲,北及燕地盘山,南到广东罗浮山,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间留下了其跋涉的足迹。
一路行来,他无畏山高水长。徐霞客生活的年代起自万历,跨泰昌、天启,止崇祯年间,在明初洪武人口大迁徙后,经休养生息至明末,据国内部分专家的意见此时人口大约近明朝峰值,一亿五千万左右,但即使如此,毕竟疆域辽阔,显得村庄稀疏,而徐霞客坚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游之名山大川虽经隋唐僧道、宋儒及善众开发、修缮,但“世之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于是他山高入云处蹑云,沟壑纵深处探壑,虽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温良之景,更有“峭壁巉岩,草木盘垂”、“怒涛倾注,轰雷喷雪”的恶劣处境。所去之处几无陶渊明所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也多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佳日,多的是“路阻且长”,艰难险阻,“路多迷津”,不辨海陆,甚至“一石如劈,如行刀背”。于是他“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用脚步丈量大地,叩问大自然。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在外风雨难料、食宿无常,期间多少次途中风雨交加,无处躲避;多少次攀绝处上下不得,求天不应;多少次误入歧途、夜半难归。还有蟊贼拦路抢劫,涉远绝粮,以及荒郊野外的诸多不便。现在道路畅通、交通方便,景区里有索道、游览车等代步工具,一天、几天下来都会有人望而却步,想想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啊,步履不止,每天都在这种艰难困苦中穿行,意志何其坚!据说当时其因双腿残疾被送回家后江阴官员到家探望时问道,何苦来哉?徐霞客答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名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履,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如此引以为豪而非遗憾,何等胸怀?
一路走来,他对山水更加钟情。胸有群书,心怀壮志,无意官场,独钟山水。在真山真水面前,徐霞客也是个真性情者。他骨子里对名山胜川之爱是大爱,是朴素的、单纯的、是发自肺腑的;见美景而喜上眉梢,游庐山瀑布,喷雪震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游天台山“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攀历忘苦”;处险地也是心有惴惴,“下瞰深潭,毛骨俱悚”,“心目眩怖”;有时心情又异常迫切,“然而梯飞阁其上,不胜神往”,“雨廉纤不止,已神飞雁湖山顶”;有时为明日能否顺利与他梦里的山水相会而忧而喜,“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一门心思在山水,纵脚下万壑,纵绝壁四合,纵奔涧鸣雷,纵凌空无倚,也不舍最后一步,非穷尽不可。爱也山水,恨也山水,忧也山水,思也山水,以身许山水!
爱山者智、乐水者灵。是胸中的山水奔涌,在撩拨着他的情思,激荡着他的情志,不得不挥动如椽之笔记录下其与心中山水的真情对话。《游记》中对山水的描绘无不是真情流露。如雁荡山,“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也”,奇景奇观能不感叹?如黄山,奇峰错列,众壑纵横,赞叹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才有了后人概括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嵩山的山“秀色娟娟媚人”,嵩山的松“肤如凝脂,洁逾傅粉”。“枝繁叶茂,干云俊物”,是“俊”;水石融合,“备极研丽”,是“研丽”;如此种种,是写不尽的珍爱、是悠游其间的乐趣!
一路游来,他揽山水入怀,修身养性。爱,就意味着付出;喜欢,就要有所舍弃。魂牵梦绕的祖国山水似乎超越了家庭的小爱。离别家乡骨肉,抛却舒服温馨的家园,“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一方面,他如苦行僧一般,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有时日行六七十里,非近途也;有时独自前往,随行人不能随从;有时“不暇晨餐”,有时仅煮粥充饥。一方面又领受着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惠赐,“山鹃映发”“落照拥树”、木秀石奇,意甚乐之,物质和精神上的此消彼长,增其功德修行,修的是心,践的是行,立的是言。荒野之处,除了山水,还是山水,动辄挨饿,栉风沐雨,还有独上险绝处的无奈。路途之艰,莫过竟日不见人烟,漫漫苦旅中的长夜寂寂,最是寂寞难忍受。他把自己修成了山,铮铮比肩,与山同立;修成了山上靓丽的风景,融进自然;修出了卓然的高度,众山环立;修成了山上的玉兰芳草,散发着沁人芳香。他把自己修成了水,或汹涌奔腾,或溪流汤汤,或迸珠戛玉,或幽雅出尘。历史上四处游历的先贤也不少。孔子曾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齐等列国十四年,意在推行他的理想,虽登过峄山、泰山,涉过沂河,却无意山光水色。期间如飘萍无根基,大队人马饱一顿、饿一顿,曾被围而绝粮,还被说成“累累若丧家之狗”。归来后仍有心从政,无奈被敬而不用。诗仙李白,在十七年求仕期间,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了洞庭湖、扬州、湖北安陆、梁宋、齐鲁等地,留下了许多触景生情、极具浪漫的精彩诗篇,是着意山水更心系朝堂。唐玄奘西行,往来大约也是十七年,心中虔诚,无意山水,带回了657部经卷,促进了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和传播。但他们志多不纯在山水,各有目的。倒是谢灵运,游山陟岭,纵情山水,游则必险峻、幽深之地,不畏险阻;出则必呼朋唤友、华车相伴,堪称豪华游,只是心中的高官厚禄的火种不熄,最终误了卿卿性命。相比之下,独有徐霞客少年立志,矢志不渝,一意山水,寻幽探微,勘误、补校先人记录,留下一部具有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广泛价值的山水游记。而且文笔上乘,写景记事客观真实,写景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精于求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可惜,时不假日,好人命运多舛,中年离世,否则如果游遍中国,承前所记,该会留下多少宝贵的资料啊!
“朝碧海暮苍梧”,徐霞客终未为自己谋得一处如斯佳境,一生追寻,终还是回到故乡,与其列祖列宗相伴,继续演绎“高士之风”,但也算修成正果,造福后人,不再奔波!
作者:耿立新,笔名、微信名孤村,男,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曾在区内多个部门、乡镇工作,现任区政协常委。已出版个人诗集《走过那座山》、《空山新雨》,参编多部资料书籍。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淄博市地方文化学者咨询组成员,淄博市作协会员,淄川区作协顾问。2017年度《中国诗》签约诗人。《走过那座山》曾获首届“蒲松龄文艺奖”文学作品类一等奖。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李 韵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