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废新法,断送了宋朝几十年的努力

王安石、司马光的个人品行都是非常好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国家。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可以成为首辅宰相,王安石执拗不听人言,司马光顽固守旧。王安石放在地方绝对是为国为民的好官,但是放在首辅的位置就会害民误国。而司马光放在学术及言路也是好官,放在首辅的位置同样会误国。王安石眼光超前但性格执拗,司马光学术能力强但战略眼光差,两者原本是好友,互有举荐,但终免不了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

河湟开边后北宋才又有了获得优质战马的渠道,十几年后平夏城之战,北宋可以拉起近万人的骑兵部队对西夏发起斩首行动。生俘西夏总指挥嵬名阿埋和总参谋长妹喜,献俘太庙,西夏太后孤身逃脱,西夏部族总统帅孤身逃脱。司马光弃河湟,等于给了西夏生路,而后北宋不得不对河湟地区反复争夺,徒废军力国力。

初取河湟,北宋声威大振,吐蕃也不敢妄动,趁势灭了西夏,在借吐蕃内乱,收服吐蕃,北宋就没有后顾之忧,军心民心更可以上一个台阶。北宋缺钱因为官职冗滥,财政支出负担重。军费开支虽大,消灭西夏则一劳永逸。半途而废,把土地拱手让人,造成军费开支成倍增加,司马光误国。作为读书人,做学问司马光是出类拔萃的,一本《资治通鉴》在历史上留名。抛开当时的环境,以现在的目光看,作为大宋官员,司马光就一伪君子。

司马光裱糊匠背锅,司马光上台是因为王安石被西夏打败,王安石引咎下台,司马光上台当时北宋外忧内患,特别社会经济面临崩盘,大规模农民起义随时爆发,北方还有辽国威胁,如果继续大规模对军事投入,北宋估计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司马光没几年刚稳定北宋的经济内政就呕心沥血而亡。

王安石太过激进,司马光太过保守,两者之间短时间又没有调和的可能。因为已经不只是政见不同,而是宋神宗和王安石要扩大皇帝专权,而保守派坚决不肯,这是两派之间的根本矛盾。所以后来的蔡京等人,多出自王安石门下,和皇帝走得近的缘故。

王安石用人能更谨慎些未必做不好,但事实就是急功近利导致对中原而言,过远大于功。“唐有宇文融,宋有王安石”可不是一句玩笑话,王安石通过变法让国家富了,国富为了强兵,强兵为了对外战争的胜利,思路很对,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果,收复不少失地,但是战争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会引起旧党疯狂反扑,可惜用人不当败了,然后新法也完蛋了。当时应该是这样

神宗:国家也有钱了,百姓也好过一点了,不就是就是委屈下士大夫吗。士大夫:你是跟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跟百姓。以前觉得很多人把范仲淹列为大宋三百年第一人觉得他不配,后来觉得范公真的是大宋最缺的人。宋不缺武将,不缺文臣,缺的是范公这样的文臣风骨。当初韩琦范仲淹初出茅庐虽然韩琦败了,但我依然敬韩琦,后期韩琦变了,完全站到了士大夫阶层一边,从此废了。

王安石变法有利有弊,但利绝对大于弊,这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证实。司马光与王安石从最初的君子之争演变成了意气之争,凡是对方支持的自己就无条件反对,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派系党争本为互相制衡,但经常玩出圈,变成互扯后腿,误国误民。真的以史为鉴,又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代人能坚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