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二法【引子】

最近在互联网上、在微博上,有很多不确定的消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个定见!定见从何而来?从修身而来。这让想起过去的中国,曾经也有个晚清时候的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有个人是一直定在那里,这个人就是曾国藩。今天让粟强老师给大家讲讲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粟强-独立学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长期从事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出版多部专著。

01

心放在心上

粟强言:曾先生在他的静坐修身十二法中透露出的各种各样的技巧,当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心放在心上!就是让心做心该干的事,别让心做一些念头作的事情。

区分什么是念头,什么是?平常我们觉得好像心是什么?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叫做蛋白质,也就是肉身,过去叫色法。另一部分才叫心。但心又分成两层------一层是心上起的功能,比如新的感受、心的想法、心的念头等;另一层就是后面产生的一种概念,这才叫心。

就拿现代各种资讯非常发达,我们的被这些资讯抓着,被放到了想法上,放到了资讯上,并没有把心放在上。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话,就是《尚书》里的四个字:“念兹在兹!”念就是你的注意力,兹就使这个“it”这厮这厮。心念在这儿,它就在这儿,注意力就在这儿,所以作用力也在这儿,成长就在这儿,一切的从出发到修成正果。例如一开始就想着解放全人类去,最后才能够永无止境的热情。一上来就向着这个满足私我去,最后只能一身疲惫。

曾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如何评价他呢?粟强老师把他放到五对历史人物来看,会更能理解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之所以之前谈到要把心放在心上, 也就是现在要说的,在中国历史上也好,人类历史上也好,凡是对历史产生巨大的作用的人,他都是在把心放在心上的,都符合了,暗合到了,或者

有意识的履行了此道至妙。

粟强老师觉得中国历史(一家之言),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次大的变化,

这五次变化分别涉及到五对历史人物、又可以分别用五篇文章来表示。

通过看完中国的五次大的命运变化过程,有五组人物里面,曾又是什么样的角色,才知道曾国藩先生他心中的定见是怎么样子的?

02

第一对人物:秦始皇和李斯

“天下事凡经此人,必为之一变”的秦始皇,以及辅佐他的著名宰相-李斯;这五对人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尤其第一组和最后一组人物,也都是很有争议的时候,如果不是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作了大一统的工作,在此之后的两千年中国就不能有一个巨大的大一统的江山局面出现。

现在中国文化上的一个连续的历史,一个连续的文明,就是因为在于秦始皇和李斯作了大量的历史建设,这种历史建设就是发展型眼光的历史建设。延续的文明,推动了历史发展, 提出了新的思维。

这里有个比较,就是我们老说站在1500年以前的月球上看地球人类,每个不同的人类只是一小块一小块儿的小区域里活动的。比如欧洲人在欧洲那块地方活动,中国人在中国这块儿地方活动,澳洲土著在澳洲大陆这块活动。大体上文化上和地理上的交流很少,有一丝丝的联系,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到现在来,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集,现代化就是叫全球化。

当时李斯和秦始皇的大一统的全国化对后来中国的影响,就想当于现代各类的全球化对未来整个世界的影响。

今天话题要讲曾国藩先生是有一个引子,其实讲的是如何从曾先生的内心修炼和修身的作法保持一个人的定见,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里面,如何不让自己时时刻刻充满焦虑。

其实五对人实际上是五位文化人和五位帝王或者掌权者,五篇文章。

第一对刚才讲到,秦始皇和李斯, 李斯给秦始皇写的是《谏逐客书》。秦始皇想把人赶走,李斯说,不成,咱需要发展,提高发展效率,必须得用天下之客卿,都得来。

03

第二对人物:王莽和刘歆

王莽和他对应的文化人物刘歆,刘歆写的《移让太常博士书》,当然这文章不是给王莽看的,原来是给王莽前面的汉哀帝写的,但是后来王莽利用这个文章和利用刘歆的思想,搞了一个小王朝, 新朝代 ,虽然这个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对后来的一个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莽和刘歆,提出了什么东西,王莽又在干什么呢?《移让太常博士书》说的是,我们要去寻找中国文化上古的根源。要找到上古的根源,要让他能够不失,因为这个古代的经典更能代表古代的精神。所以刘歆说,咱要用古代的经典来教化我们今天的民众。王莽说这思想好,要用这思想来城里一个新王朝。

其实可以注意到今天东方人和西方人有个区别,就是西方人尤其是犹太、希腊、罗马等,认为一切都是明天更好。而我们东方人,有个上古的黄金时代,一切都是过去更好。

这种思想在秦始皇的时候,没有复古的,都焚书坑儒的。在孔子时代还是也说了,尧舜禹汤的古时代比今天时代好,只是在教育界。但是真正从文化制度上确认,真正上古思想比今天的思想好,上古精神比今天精神高。从制度上是王莽/刘歆这个时候开始确定下来,沉淀下来的。

这个叫做打着复古的,哪怕是革新,创建了新王朝。哪怕是创造新事物,

也一定是要以复古为目的,复古的精神在。然他复得这个古指的是精神,又是什么精神呢?安定的精神,一种安乐,就是一种不为发展, 不为纷纷扰扰的东西所扰动的,保持内心安定的精神。

当然这都是我们今天的解读,总而言之,是有一个精神的,这种精神我们

直接能够很清晰的描述,还是我们无法清晰描述,只是朝它努力,有可能你无法清晰描述,而就朝它去努力的这种状态,更让人在其中一种陶醉和幸福,所有的追求无不如此呢,爱情也是如此。

你的生活 是要追求更加丰富多彩,还是追求更加安宁和祥和?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分野。看起来这些东西一千两千年前,人们就在讨论的问题,其实

今天你发现这些东西仍然是大家每天在考虑的问题。

04

第三对人物:李世民和玄奘

唐朝出现了一个外来血统的皇帝就是(鲜卑族)李世民,他所推崇的是皇上给和尚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 。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唐之前中国文化已经高度发达了,但是为什么佛教一来,中国文化就会选择佛教,会接受佛教呢?首先不能不面对的,不能去回避的第一大问题,东西方交流碰撞产生。其次,中国文化中还有不能回避的第二大问题,就是佛教来了,怎么就影响了中国?是通过禅宗影响,有了禅宗影响中国就结了一个果,这果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这个国,结到谁身上呢?它选择了朱熹 。

第三对人物是随着东西方的交通发展而产生的,就是中国很多人发现了印度,有一个我们中国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高级的东西,高级到什么程度呢?粟强老师讲了个故事:在当年他读书的时候,问其老师王先生,请教如何看佛教?王先生言人类历史上怎么会思想曾经发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他写的文章多高明,而是看到一颗何等高明的心写出来的这么高明的文章。我们看这个心有一定程度上的高级性,是我们中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通过修自己的心,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非常重要的一点,凝结在唐代,唐代的佛教兴盛,其中很重要当然和李世民推广有关系。

李世民当年下禁令,不允许私自出关,可是唐玄奘偷偷出关了等到唐玄奘回来后,他不光没有批评唐玄奘,制裁他,反而说你做得好,而且专门组织一场仪式,自己又专门写了文章,来推广唐玄奘请来的这些经典里的思想。

当时的西安(长安)据说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外国人叫色目人,就是说当时的西安国际化程度比今天的上海北京还要程度高。也就是说你的心有了一个收的地方,你的生命力就有了释放绽放的地方。

05

第四对人物:朱熹和朱元璋

宋明理学的朱熹和朱元璋, 越到后面 文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文化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掌权者、当权者的影响力。宋明理学朱熹的文章《四书集注》,要建立道统,要建立社会秩序。他被朱元璋选择了,不光被朱元璋选择,此后历代皇帝们,一直到清末科举考试制度,都选择用到朱熹《四书集注》的。进行科举考试,就是统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包括最后说这位曾国藩曾先生,也是要符合了这个标准,才能被选为进士,选为举人,才能当官,才能进翰林院。

朱熹自己年轻时是学禅宗的。他跟着一个叫道谦的禅师去想追求开悟之道,说他自己的水平不够,没有成功,但是他也受影响很大。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是答了一卷用禅宗机锋之类的话,然后说我以禅文录科文,来回答科举考试的文章,后来终于发现自己的素质不够,逃禅入儒,发明推动了宋明理学,也就是所谓的心学,就是禅讲究的是悟。

禅是把悟这种心理状态,引向了宗教,解脱,佛陀。而悟本身这个心理状态,不光可以引向宗教,解脱,佛陀,还可以引向其他的方方面面。比方说引向回到当下,比方说引向到才华的释放等等。一个有趣的观点,朱熹用禅这种思维模式用到了儒家里面开创了宋明理学。回到曾国藩这个人身上,他之所以能够在晚清时候力挽狂澜,能有那样的定见,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底层心理代码?是什么样的意识心理模式呢?

05

第五对人物:曾国藩和道光/慈禧

最后一对就是曾国潘,当然和他同时代当权者-道光皇帝/慈禧太后。总而言之就是这样子的五对。那么曾先生的著作中要选一篇最重要的让大家来看,就是《求阙斋记》。他给自己的斋名起名求阙斋。每个人都想圆满,曾先生却从《易经》里拿出一个理论说要求阙,你得有点缺的,这东西才能真圆满。一个缺都没有,这个圆满是虚假的圆满,禁不住考验的圆满。

秦始皇/李斯;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王莽/刘歆;复古改制昙花一现;

唐太宗/玄奘;广大禅宗;朱熹/朱元璋;宋明理学占领文人精神世界;

曾国藩/道光;独树一帜,弃圆求阙。这五对人物,帝王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都代表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的时刻。

曾先生是最后的一组人物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是如何在这种大变革的时候,或者叫不确定的年代, 保持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个坚定的内心,这是很重要的。

这五组人推动了历史的变化,就每个人提出了一个新思维一个新的情怀,

一个新的心思所在,就是人心放在哪儿?我们讲到了一个不确定的年代,特别需要一颗坚定的心,或称之为禅定的心。在我们看来,曾国藩先生,在那样一个晚清的大败局里面,能力挽狂澜一定跟他定性有很大的关系。

那曾先生的整个人格养成,跟我们之前讲到的朱熹的宋明理学的心法下面

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那到底曾国藩又是如何透过他的一系列所做作为,来确定他的内心的坚定和身体的坚定呢?曾国藩先生的老师和朱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曾国藩的老师当然是学宋明理学的,因朱熹之后的所有人都要按照他的书来读,都要受它的思想影响,他的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然宋明理学到底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内则修身,外则建立秩序,建立道统”是古经典里面“修齐治平”中抽出来的东西,“内”则修身,发明心性,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外”则要建立一个道统,安排一个秩序,要秩序井然。

发现现代人真正的焦虑是今天想这样子,明天又想那样子,太善变。

所以当你有一个定见时, 你不用做什么事情,你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你能不能定的住?接下来就说说曾国藩先生,有十二个方法令自己保持自己的定。要定,而且不光是要定得住,跟重要是得定得对。

那一定是要心能够够清晰,够明了,需要一套修身,修心,统一之道。身和心就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看下面曾国藩的修心修身的十二个方法里面包括什么呢?一曰敬 、 二曰静坐、  三曰早起   、四曰读书不二 、 五曰读史、六曰谨言、七曰养气、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月无忘所能、十一为作字 、十二为夜不出门。

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才提出了自己的十二条修身法则,也就是“大学生守则”,或者说“太学生守则”, 已经达到太学生了, 就是曾国藩守则。下一集再认真讨论曾国藩守则里到底是什么?谢谢关注。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

  • 宋明理学两大宗师:王阳明和朱熹眼中的“心”

    #历史回眸#无论是王阳明还是朱熹各自所代表的心学和理学,对于理,也就是天理.道等这些形而上的内容都是肯定的,这也是宋明理学的根本.宋明理学基于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关于天道的看法实际上也是宋元明清的封建 ...

  • 中国儒学的转折点:五代十国到底有多黑暗,才逼出了儒家理学

    儒家是入世的学说,因此,对历史事实的反思和剖析始终是儒学的基本工作. 汉朝确定了儒家学说在整个社会中的主流地位,但以儒家为指导的王朝依然出现了很多的大问题. 宋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分水岭,在宋以前,尤其是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四【读书】

    清泉自有活水来,读书,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帮助?首先你有读书就是要滋养自我.哪五种人的价值观存在些问题?用微博的牛,用推特(Twitter)的人牛.读什么样的书才最幸福?读文学书最幸福. 现在的中国谁最会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五【读史】

    缘起:<国学堂>的音视频图文化的缘起 01 - 经史子集 读书不二是一种活用的读书方法,关键在于领会读书的真正目的.读书与读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哪三个词汇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经史子集又是如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之六【谨言】

    在广泛的涉猎基础上,曾国藩为什么强调谨言?孝在中国文化中有哪些意义?谨言又有那些原则?.现在社会很多资讯,很多人就会很乱,所以特别把<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拎出来,希望把国学的精神和当下的生活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二【夜不出门】

    现在社会很多资讯,很多人就会很乱,<国学堂>特别把<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拎出来,希望把国学的精神和当下的生活结合到一起.下面讨论曾先生修身十二法的最后两条:"作字&qu ...

  •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一.持身敬肃. 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月无亡所能】

    现在社会很多资讯,很多人就会很乱,<国学堂>特别把<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拎出来,希望把国学的精神和当下的生活结合到一起.接下去讨论曾先生的"日知所亡"和&qu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十一和十二【作字,夜不出门】

    现在社会很多资讯,很多人就会很乱,<国学堂>特别把<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拎出来,希望把国学的精神和当下的生活结合到一起.下面讨论曾先生修身十二法的最后两条:"作字&qu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二曰【静坐】(1)

    中西方文化究竟有什么不同? 中医和西医看人身体的时候如果要强求统一认识,都会疯掉的.中医针灸真的有传说中神奇效果吗?在肉里用金属戳的时候,它确能有好的效果!人生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成功的人都是把自己 ...

  • 国学堂--曾国藩修身九和十【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

    现在社会很多资讯,很多人就会很乱,<国学堂>特别把<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拎出来,希望把国学的精神和当下的生活结合到一起.接下去讨论曾先生的"日知所亡"和&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