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21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21年第3期
1,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
作者简介:彭程(1974-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 200031)。
原发信息:《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0204期 第38-49页
内容提要:
俄罗斯和声学派作为借鉴德、法和声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和声学派,具有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对中国和声理论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既保持调性功能和声的内在结构动力,又以五声性调式和声为主要识别特征的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既来自对俄罗斯学派和声理论的反思,又受到俄罗斯和声学派“调性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观念的启发。当然,这种五声性调式和声特征得益于几代中国作曲家的和声民族化探索,也不无西方现代和声的影响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俄罗斯和声学派理论和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2,新音乐文学视野下的词曲关系探究
——以萧友梅、易孺与黄自、韦瀚章的歌曲创作为例
作者简介:金婷婷,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275)。
原发信息:《学术研究》2020年第202011期 第151-160页
内容提要:
学堂乐歌运动催生了以现代歌曲为主要体裁的中国新音乐,以歌词为中心的中国新音乐文学呼之欲出。一般以为,中国新音乐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繁盛。在这一段时期,萧友梅、易孺以及黄自、韦瀚章合作的学校歌曲及艺术歌曲对中国现代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为中国新音乐文学发展演进之缩影。从词曲关系观之,萧、易与黄,韦创作的现代歌曲,其共同特点是文言体与白话体的混用,以及基于西方传统和声理论背景的旋律配合,可总结为“文白间体”与“西调中用”。
3,宋代雅乐研究综论
作者简介:陈宗花,河南大学 艺术学理论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陈宗花(1975- ),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宋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特聘教授。
原发信息:《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封)2020年第20206期 第54-61页
内容提要:
国内宋代雅乐研究始自民国之初,20世纪10-60年代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国内宋代雅乐研究的基本路径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运动又启动了宋代雅乐的复原探索,历史研究工作与复原实践探索开始齐头并进。宋代雅乐研究在雅乐历史研究、雅乐形态研究、雅乐复原综合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历史研究领域,重视系统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精细考辨,强调历史演进、艺术社会功能、文化交流的多维审视;在形态研究领域,立足于严格的实证研究,充分重视考古发现,并吸收现代考古学、声学、音律学等科学成果,在乐器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复原综合研究领域,基于对大晟钟的科学研究,在复原研究和复原实践方面成绩显著。百年宋代雅乐研究形成了历史研究与复原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二重证据法运用、充分吸纳科学成果与技术手段等特点。
4,俗曲[罗江怨]探源
作者简介:刘晓静,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刘晓静,女,音乐学、历史学双博士,音乐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山东省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明清史。
原发信息:《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济南)2020年第20206期 第4-13页
内容提要:
[罗江怨]作为繁多的明清俗曲中杰出的代表,它从形成到发展及传播,有着完整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音乐样态,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信息、材料及其经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艺术源泉。然而,对它的追根溯源的考证却举步维艰,它的最初(或最早)的形态是怎样的?它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它在其他艺术品种中是怎样变异的?它是如何适应不同地方特点和不同题材内容的?等等问题,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细致、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从它的曲词入手,沿着它在南集曲中的演化、明清俗曲中的演化,探讨了其三句体式的演化过程;还通过对[罗江怨]地域、“祖籍”的探析、对曲牌哀怨之情的命名与表达以及对与三音歌及其与[香罗带]的关系的分析等,理清了三音歌是[香罗带]的源头,而[香罗带]又是俗曲[罗江怨]母本的发展脉络。
5,明清时期边地和民族区域的国家雅乐存在
——国家用乐中原与边地相通性研究之一
作者简介:项阳,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原发信息:《音乐研究》(京)2021年第20211期 第79-101页
内容提要:
雅乐为传统国家用乐核心、三千载一以贯之用乐类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独特历史地位。雅乐以钟为基定律,为中国乐律之本;雅乐为“国乐”,定位“华夏正声”。周代雅乐以“六乐”立身,汉代将雅乐小众化,南朝梁武帝改革,隋文帝定位,唐代拓展至宫廷吉嘉军宾多礼为用。隋立科举制度、唐在全国普设泮宫庙学,文庙释奠礼乐为雅乐一支自宋下探,元明清因循中有新创,遍及全国县治。清咸丰帝升关圣和文昌帝君为中祀,乐以专创,使得地方官府为用的雅乐有丰富性拓展。在国家规制下,边地和民族区域府、厅、州、县之官员和学子同为雅乐仪式参与及践行者,专业乐人亦参与其中部分仪式用乐。雅乐形态对所有国家用乐均有实质性影响,“三献礼”等仪式仪轨为雅乐专创,后被多种仪式用乐接衍,对在传统社会中构建民众国家文化认同有重要意义。
6,胡乐调的传入及对我国的影响
作者简介:赵维平(1957- )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发信息:《中国音乐学》(京)2020年第20204期 第5-14,102页
内容提要:
南北朝前后是胡乐人进入我国的一个旺盛时期,琵琶、箜篌、横笛、筚篥这些外来乐器,随同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以及胡乐曲等在中国的历史上悉数登场,风靡中原大地,为中国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这些胡乐人带入的音乐所使用的乐调、乐律又是怎样在中国展开,与中国本土乐调之间是怎样过渡、融合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外来乐调等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7,先秦“舞雩”祭祀求雨仪式探考
作者简介:岳音,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 250014 岳音(1962- ),女,本科,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舞蹈文化、齐鲁民间舞蹈文化。
原发信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第20205期 第32-38页
内容提要:
雩祭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祭祀求雨活动,古代先民通过跳踏带有五色羽毛装饰的舞蹈和呼号吁嗟来敬神、娱神、媚神、崇神,以实现感动天神普降甘露、解除人间旱情的目的。关于雩祭的起源和原貌形态,由于年代久远,古代文献的记载少而零散,后人的释读即有许多不同之处,存在着诸多疑惑之点。文章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证,认为周代的“舞雩”求雨仪式是在殷商时期以“巫术”奉鬼神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以“礼乐”尽人事为主的祭祀功能,形成了“亦巫、亦舞、亦歌、亦号、亦哭、亦乐、亦祝、亦祭”的鲜明特征,与中国古代其他祭祀求雨舞蹈仪式具有显著的差别,构成了国家官方与民间百姓共同参与的祭祀文化礼仪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礼乐治国”的文化信仰传统。
8,中国古典舞蹈审美现代性的当代构建
作者简介:仝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州 510006 仝妍(1976- ),女,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舞蹈史、舞蹈美学、艺术学理论。
原发信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第20206期 第1-6页
内容提要:
在舞蹈艺术中,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无疑是遭遇现代性冲击最激烈的。中国古典舞蹈在当代的重现与复现,其实质在于传承礼乐传统和超越礼教桎梏,并以现代意义的主体对古典舞蹈进行重塑,进而实现审美形式的独立,再通过现实主义的美学变形方式,以“古典舞”名义完成创建。由此,中国古典舞蹈在继承与发展中国舞蹈传统特点和民族风格韵致的基础之上,建构当代古典舞的审美价值体系,以“新古典”的艺术形式,复兴传统舞蹈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