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在上海的旧居
从1930年的虹口唐山路业广里到爱文义路普益里,再到南京西路静安寺重华新邨,最后到乌鲁木齐南路178号院,夏衍一家在上海住了近三十年,是不折不扣的老上海,他在上海结婚生子,他的第一个正式的家在虹口。
1930年4月,夏衍与夫人结婚,搬到了虹口区唐山路业广里685弄42号。他在1929年秋冬搬离绍敦公司以后,开始参加“左联”的筹备工作。这也是有前后门的石库门房子,他住在二楼,蒋光慈曾经住过底楼。而他的隔壁住着他的二姐沈云轩一家,并且右边有门相通,这又是一个有“三穴”的房子。
由于门牌号的变更,有一度在41号还是42号上起了争议。而住过这所房子,在世唯一有记忆的人是沈芸在美国的表姑姑袁玲华,她是沈芸姑奶奶的五女儿,她继承了沈家记忆力超强的基因。几年前,她回国时,沈芸在上海档案馆的帮助下,特地安排他们夫妇去业广里故地重游。那一年已经是88岁的袁玲华一走进弄堂,立刻指着右排双号的42号这边的一扇深色木门说:“是这家!舅舅家的隔壁是我们袁家。”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9935190000144 夏衍旧居民国 提篮桥街道
地址 里弄 式样 结构 建造年份 房屋 建筑面积唐山路685弄业广里 旧式里弄 砖木二层 1929年 127幢 12480平方米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夏衍留影不多,为了隐蔽,照片都很少拍。他对住处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淞沪抗战结束后,夏衍搬到了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普益里,是“文委”成员经常碰头开会的地方,瞿秋白也来过两次。这幢一开间半的二楼弄堂房子,是蔡叔厚介绍的,“顶费”二百五十元,在当时不算太贵。最大的好处是它有一个前门和两个后门,也就是说,这所房子的门牌是在爱文义路,另一个后门却在麦特赫斯特路(现泰兴路),“虽非狡兔,却有了三穴,万一有事,可以从后门溜走”。
夏衍在“我的家史”里写到:“一九四六年,淑、宁、旦,先后由渝回沪,与胡绳合住重华新邨59A。”抬头看牌楼上方左墙侧面,绿叶遮影下隐约看见“重华新邨”四个字。
南京西路1081号红色的英国式古老3层建筑,宽敞的半圆型台阶通向正门,6扇高大的落地窗一字排开,红色的六角型柱子与白色的徽徽外凸的阳台这是虞洽卿住宅,可见该房屋建筑面积3951平方米,周围都是大花园。
1937年在南面的花园里开辟重华新邨住宅。1939年在北面沿街路边,造了10余幢底层为店面、四层住家的小型公寓房,定名为重华公寓。夏衍一家在这里居住时间为1945年9月到1950年8月。夏衍在上海时,因为地下工作的需要,曾经多次搬家,但有明确线索可查到的故居只有这3处。
重华新邨59号,1945年9月到1950年8月为夏衍一家住宅。地址 里弄 式样 结构 建造年份 房屋 建筑面积南京西路1081弄 重华新邨 新式里弄砖木二层 1937年86幢 17428平方米
梅龙镇酒家开业三年连续亏本,行将倒闭。在一百多位文艺界等进步人士投资资助下,由话剧界爱国女士吴湄任经理,继续经营,并于1942年冬迁到南京西路现址,营业面积扩大为130多平米,职工增加到60多个。并聘请川菜名厨到店掌勺,供应川扬特色名菜,从此生意日益兴隆。“越剧十姐妹”在此举行结拜仪式,并一度成为中共地下组织和文化界进步人士秘密活动的场所。戏剧活动家李伯龙是夏衍的老朋友,吴湄是潘汉年系统的人,梅龚彬夫妇是地下党。所以李伯龙的后人跟沈芸说:“夏衍当时把家安在梅龙镇旁边,算是托付给老朋友了。”
夏衍在《懒寻旧梦录》里记述了上海解放入城那一天“回家”的趣事。“大约于下午4时左右,回到了一别三年的'重华新邨’。……吉普车经过重华新邨街口的'梅龙镇’,就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前天晚上在大雨中解放军露宿在街头,为什么会有一个身穿军服,挂着手枪的'军人’单独地'进人民家’呢?人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我。当然,我的妻子看到我这身穿着,也不免大吃一惊,沈旦华当时十二岁,在梅龙镇附近的弘毅小学念书,所以连这所学校的师生,也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解放军的军官了。”1949年5月27日,夏衍身穿军装、头戴军帽随入城式车队进入大上海。夏衍站在卡车上的第一排,旁边站着同样军人装束、戴着墨镜的于伶。他们的前面是块巨大的标牌,写着:军管会文管会文艺处。
据沈芸父亲回忆在上海刚刚解放没多久,就由于安全的原因被要求搬离重华新邨,他也因此从弘毅小学转学了。杨帆给夏衍配备了警卫,并且不同意他回家单独住,所以,很快就搬到了安亭路。 安亭路41弄原称安康路。
夏衍著的《懒寻旧梦录》,写道:发给我一套黄布军装,一支手枪,和一根皮带,穿上这套军服,就算入了伍。所以后来每次要我填履历表时,我就在'何时入伍’这一栏上,填上'1949年5月24日,在丹阳’。”“后来潘汉年告诉我,说华东局、市委根据你的党龄,过去和现在的职务,评了'兵团级,当然我还是不懂得兵团级是怎样一个职务。’”
安亭路41弄16号-23号里弄洋房还有一道门。以前,夏衍的安亭路家,是从安亭路的弄堂进去的,大门正对着41弄19号洋房的车库和北侧的进门,圆拱形的英式洋房。
现在没有19号,估计就是这门。
就在这个门口,1953年夏衍留下了一张和吴祖光、新凤霞夫妇的合影,日后收在《夏衍》画册中。
据夏衍秘书李子云回忆说,这座三层的英式建筑,当年夏衍一家是住在一、二层,一楼是客厅和警卫住的房间,二楼是家居,三楼当时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一位遗孀住着,他们走小楼梯。在这所房子里住得时间最长的是沈芸奶奶和爸爸,夏衍经常会出差,沈芸姑姑当时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只有假期才回上海。沈芸姑姑跟秘书李子云很要好。
夏衍1951年去东德访问,皮克总统通过大使馆送给他一条德国纯种大狼狗,就是养在这所房子里,取名“来福”。同时,家里还有一只老资格猫,那只猫很凶,欺负外来客,霸占着二楼,大狗要是想上去,它就一巴掌给打下来。这只“来福”,后来夏衍离开上海时,托杨帆给找了一个好地方,送到锦江饭店去看厨房了。
1954年9月,在安亭路寓所与上海家人的合影,前排左起:二姐、大姐;后排右起:夏衍、蔡淑馨夫妇。
1953年,夏衍与吴祖光、新凤霞夫妇在安亭路寓所的大草坪上。
夏衍儿子是1937年出生的,住在安亭路的时候,他还在上中学。1952年,他们父子在院子的篱笆墙前有一张合影。安亭路的篱笆墙是现在乌鲁木齐南路178号院内已经逝去的风景。
夏衍虽然在“安亭路的家”住的时间不长,却分别在1952年、1953年、1954年,留下了四张照片,这在他的上海寓所中是难得的。夏衍书房。
夏衍卧室。夏衍在此居住期间,是他一生担任职务最多的时期。在这所英式洋房里,他经历了两个大事件———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5年5月,受潘汉年案件牵连,在北京接受审查。1955年8月,离开了上海,调往文化部担任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