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才桢:《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 邱才桢
内容提要
关键词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一、 唐代到晚明:张旭文本、作品的历史境遇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从作品角度来看,王世贞和董其昌对于张旭的判断更依赖于他们所看到的“张旭”的作品,而并不 在乎它们是否与早期的权威作品著录书如《宣和书谱》之间的对应。这当然只是他们鉴定所依凭的一部 分;另一部分的是,前人关于张旭的认识,以及他们关于前人的认识。这些认识,体现在他们的鉴赏标 准、方式和趣味等多个方面。
二 、赏鉴标准、方式和趣味与晚明“张旭”概念的生成方式
董其昌《张旭古诗四帖后跋》
予始疑之,顾字迹却又是长史,笔法圆劲、字势飞动。迅疾之内,优 闲者在;豪纵之中,古雅者寓;以故落笔沉着,无张皇仓卒习气。虽大小任心,而行款斐然不乱,非功力天至乌能……此则 鲜于伯机所谓 时逸规矩之外,米海岳所云惊诸凡夫者也。[37]
黄庭坚的“旭肥素瘦”的概念不断为后人使用并成为鉴赏的有力支撑。王世贞就多次谈到这个概念, 并在“瘦硬易作、肥劲难得”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阐发:
杨用修云,张旭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以予论之,瘦易而肥难。用修此语未必能真知书者,笔肥 则结构易密,笔瘦则结构易疏,此瘦难而肥易也。唯是既成之后,瘦近劲,劲近古,肥易丰,丰近 俗耳,伯高之所以妙在肥而不肉也[43]。
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锺繇,巧趣 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45]。
藏笔锋,如锥画沙印印泥耳,书之藏锋,在于执笔沉着痛快,人能知善书执笔之法,则能知名画 无笔迹之说,故古人如大令,今人如米元章、赵子昂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颜书惟蔡明 远序尤为沉古……渐老渐熟,乃造平淡[50]。
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余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 乃不狂也[51]。素师书,本画法类僧巨然,巨然为北苑流亚,素师则张长史后一人也[52]。
《争坐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 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53]。
米南宫谓右军帖,十不敌大令迹一。余谓二王迹,世犹有存者。唯王、谢诸贤笔,尤为希觏。 亦如子敬之于逸少耳。此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54]。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
(米颠)其与人札云,张旭俗子,变乱古法,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后人评米书,仲由 未见孔子时,气象亦略相当,人苦不自知耳[56]。
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书,又复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 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是也[57]。
张长史行草帖,多出于赝作,人闻张颠,未尝见其笔墨,遂妄作狂蹶之书,托之长史。其实张 公姿性颠逸,其书字字入法度中也[58]。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三、 董其昌的“草书史”与晚明鉴藏家的江南地域、文化背景
本朝学素书者,鲜得宗趣。徐武功、祝京兆、张南安、莫方伯,各有所入。丰考功亦得一斑, 然狂怪怒张,失其本矣[63]。
虽然,予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而书法至余,亦复一变,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其解者[64]。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锺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 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 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65]。
而关于草书史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颜真卿,他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谈到:
夫草藁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 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恣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某早岁尝接游居屡蒙 激劝,教以笔法[68]。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 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 [69]。
草法自史游作急就、凡将等章,犹有浑朴气,备篆隶体。至张芝、皇象、索靖、锺繇辈,虽稍 变史法遗意,犹未泯也;王羲之、献之父子,变化神奇,谓之新草,此草法一变也(下划线为笔者 所加,下同);降而唐之张旭、怀素之俦,纵笔快逸、连绵游丝、无复古意,此草法又一变也;宋 之苏子瞻、黄鲁直、米芾诸老,任意所适、蛇蚓蟠结、润燥间错、纵横颠倒,几不可辨,此草法又 一大变也;元之赵子昂、鲜于伯机……后鲜于公以草书擅名于时,雄健端严,赵公草书媚婉可爱,而乏遒劲之气[70]。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结论
注释
[1]当代学者朱关田先生对张旭的生平和作品做了大量的考据还原工作,见朱关田:《张旭考》、《唐书张旭传笺注》,《初果 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 年 12 月,页 44-58,页 202-207。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古诗四帖》是当代鉴定家的命名,在古代文献中,其名称不一,为便于叙述,一概以《古诗四帖》 称之。杨仁恺和谢稚柳认为是张旭真迹,见杨仁恺:《唐张旭的书风和他的〈古诗四帖〉》,《杨仁恺书画鉴定集》,1999 年, 河南美术出版社,页 227-234;谢稚柳:《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见《鉴余杂稿》(增定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年,页 59-63;启功、徐邦达、傅熹年、刘九庵认为非张旭所作,当作于北宋,见启功:《旧题张旭草书古诗帖辨》,见《启 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 年,页 69-80;徐邦达:《张旭〈古诗四帖卷〉》,见《古书画伪讹考辨》(上卷:文字部 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年,页 94-96;傅熹年及刘九庵的意见,见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五册,文物出版社, 1997 年,页 325。
[4] 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文渊阁四库 全书本;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 笔力。”见《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虽恣性颠逸,超绝古今, 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见《颜鲁公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韩昌黎《送高闲上人序》:“故旭之书,变动犹鬼 神,不可端倪”,《韩集举正》,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释皎然《张伯髙草书歌》:“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锺王。须臾变态皆自我,写形数物无不可。”《书苑菁华》,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始见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郭知达編:《九家集注杜詩》,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同上。
[7] 见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集千家註杜工部詩集二十巻》;高适:《醉后赠张九旭》,《御定全唐詩》,卷二百十四;李 颀:《赠张旭》,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七;杜甫:《饮中八仙歌》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以上均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张固:《幽闲鼓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千家註杜工部詩集二十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杜甫:《饮中八仙歌》,《集千家註杜工部詩集二十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文宗诏以白诗、旭草、裴旻剑舞、为三绝”,见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鲁公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鲁公集》,卷十二;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均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黄震:《古今纪要》,卷十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韩滉......好鼓琴书,得张旭笔法”,《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五十一,
[16] 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淳化阁帖》原刻在宋代就已少见,但在宋代之后的翻刻本甚夥。见王靖宪:《〈淳化阁帖〉概述》,《中国法帖全集》,第 一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年。
[18] 以上均见容庚《丛帖目》(一),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0 年。
[19] 曾巩:《元丰类稿》,卷五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四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米芾:《书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 “张长史千字文数字,四明屠真卿家藏古帖有之,又有苏才翁所补,亦怪逸可喜云”,见杨慎《墨池璅录》,卷二,文渊 阁四库全书本。
[26]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云:“始余验其书迹肥不类懐素,定以为张伯高,而又疑 其锋势小缓而肉胜,谓伯高不至此,后览董逌广川书跋有高闲千文,而云闲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顚,又云闲知随歩置 履于旭之境意者此为高门帖乎?宁使此帖减价母宁使老顚受诬于地下也,识以俟考”,见《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十 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 孙鑛:《书画跋跋》,卷二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 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续题跋记》,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 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页 4。
[32] 张丑:《南阳法书表》,《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33] 同上,页 22。
[34] 题跋见于该帖后,同时见于《画禅室随笔》卷一,文字略有出入:“项玄度出示谢客真迹。余乍展卷,即命为张旭。卷末 有丰考功持谢书甚坚。余谓玄度曰:‘四声定于沈约,狂草始于伯高;谢客时无是也。且东明二诗,乃庾开府《步虚词》, 谢安得预书之乎’。玄度曰:‘此陶弘景所谓元常老骨,更蒙荣造者矣’,遂为改跋”。当代鉴定家如杨仁恺、谢稚柳对于张 旭《古诗四帖》的鉴定方法,与董其昌时代没有太大的变化,见注释 3 引文。
[35] 邱振中:《感觉的陈述》,《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页 294-315。
[36] 几种著作的内容相同:“或大鹏搏风、长鲸喷浪、悬崕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 之飞动,掩锺张之神气”,见张怀瓘《书断》,卷中;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八;朱长文《墨池编》,卷三,均为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
[37] 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页 4。
[38] 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中《虚康乐二赞草圣拟于季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 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续题跋记》,卷一《谢康乐古诗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 黄庭坚:《山谷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 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 “后览董逌广川书跋,有高闲千文,而云闲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顚。又云,闲知随歩置履于旭之境意者,此为高门 帖乎?宁使此帖减价,母宁使老顚受诬于地下也。”见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8] 朱关田认为是后人伪托,见朱关田:《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论》,《初果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 年 12 月,页 488。
[49] 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临怀素帖书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 “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见米芾:《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6]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 《宣和书谱》,卷十七,草书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 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 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 《董其昌观古临古年表》,见朱惠良:《董其昌法书特展研究图录》附录四,台北故宫博物院,1993 年,页 197-202。
[6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 启功对董其昌体现在《戏鸿堂法帖》中的鉴定能力持批评态度,可参考:《从〈戏鸿堂法帖〉看董其昌对法书的鉴定》,《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 年,页 126-135。
[6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 解缙:《春雨杂述》,见潘运告编《历代书论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年。
[67] 丰坊:《书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 颜真卿:《颜鲁公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 黄庭坚:《跋此君轩诗》,见《山谷集别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 《跋鲜于伯机草书》,见唐文凤:《梧冈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
邱才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史论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业,文学博士。2006 至2008 年,应邀为大英博物馆对其馆藏中国书画进行全面的鉴识、整理、编目工作,2011 至2012 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书画家协会顾问。
- E N D -
時維丙申八月,序屬二秋。余等若有所聚,驅車求學北上,客居冀中石門, 似天公之作美,同匯於河北美術學院,共談書道技藝,不嘗求有所得處,但求無塊心矣。遂自三人成群,自號北寸書社,明代詩人張羽《蘭花》詩云,“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本意所講為蘭花之美尚在“寸心容香”,遂以蘭花自號,實為當眾書友咲矣,因書齋偏隅,摘得寸字,客居北上,當以北寸為之,今擅集古人書字,得以“北寸書社”若多,為本公眾號首期之由來,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的本義,自在于眾書友同談求書道之所謎,今以推致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余等于北寸書社共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