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特色疗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可将针刺的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如痹证、腰腿痛等。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作用。如对消肖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事,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在小剂量且短时间的情况下,产生与大剂量静脉注射相同的或更强的药效。当穴位主治作用与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时,表现出的穴药疗效,更具有穴效药效的“叠加效应”。
另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给药以及药效长的特点,也可起到与针刺特定穴位类似的功效。穴位注射药物按常理应当在血液中达到阀值浓度后才能有效,而静脉注射药物则无吸收过程。但穴位注射却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和静脉注射拥有同样甚至更强的效果,说明其不同于一般的给药机理和途径。
因此穴位注射作用包括针刺样作用、药物的循经作用、药物与腧穴相互作用等。
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随銷脂质合成。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原理。局部用药即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修复已受损的生物膜,从而減低组织损伤,也可重建组织内环境稳定,缓解血液循环障碍,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有研究者分析了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尊麻疹,座疮,银屑病和鼻炎。
足三里:主穴40频次,主治座疮、荨麻疹、银屑病、过敏性鼻炎、白癜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乙肝、支气管哮喘、皮肤瘙痒、湿疹等。
曲池:主穴25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荨麻疹、座疮、银屑病、过敏性鼻炎,黄褐斑、肩关节周围炎、支气管哮喘、皮肤瘙痒、湿疹等。
肺腧:主穴16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慢性荨麻疹、痤疮、支气管哮喘、银屑病、白癜风、黃褐斑、皮肤瘙痒、麻疹等。
血海:主穴15频次配穴2频次,主治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白癜风、黄褐斑、皮肤瘙痒、湿疹等。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则用中等刺激,推液也宜中等速度。急症患者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 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及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 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 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1]卢佳娜. 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综述[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倪峰, 林静瑜, 周春权,等. 穴位注射疗法作用机制探讨[J]. 中国针灸, 2003, 023(010):609-611.
[3]李镤. 临床穴位注射治疗法[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3.
陈兴华教授出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周一下午
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号楼9楼中医特色治疗门诊
周三下午
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门诊楼5楼针灸科
作者:周奕轩
编辑:陈佳
审核:陈兴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