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始的金钱观

且慢同路人

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小时候,是父母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尝试创造财富的时候。

在财富积累的初级阶段,并没有什么条件来让我们接触财富启蒙,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财富打理的需求越来越渴望,究竟要如何让手里的钱去生钱呢?

对于缺乏财商教育的我们,在建立理财认知的时候,一定要有最底层的金钱观念。我们如何看待金钱,这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的理财认知走向。

有的小伙伴认为:花出去的才叫钱,留在手里的都是贬值的纸。

这个观念带来的,必然是花销无度,以及对通胀带来的购买力缩水的无尽焦虑。

还有的小伙伴认为:谈钱是可耻的,太伤感情。

然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遮掩的金钱观除了让我们抹不开面子去增加不必要的开销外,在真正需要用钱的关键时候却囊中羞涩。

还有的小伙伴认为:财富,一定是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这样展现出来的高品质生活才是财富的体现。

又或者是“钱是赚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等等。

在《邻家的百万富翁》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美国百万富翁的群体画像:

超过50%接受调查的百万富翁所买过的最贵的服装为399美元或以内,只有10%的富翁买过1000美元的服装;

10%的富翁买过最贵的服装只有195美元。而他们的平均净资产超过350万美元。

如果简单把单位换成人民币,大概就是拥有350万人民币的净资产,最贵的衣服却只有400元。而这带来的是另一个财富关键:

只有每月留存下来的净资产越高,才能让总资产从量变到质变。

也就是一个月入20000的人,如果每月都需要用15000去维持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支付房租或贷款,人情往来,那么这个人的积累财富的速度一定远远比不上月收入10000却总开销只有5000的人。

“富有不是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是拥有规模足够大的,能够产生收益的净资产。”

根据书里的调查,每个购买价值1千美元的衣服的人中,百万富翁与中产阶级的比例大概为1:6,而这样的中产大概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律师、销售或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医生等,而这些人都不是百万富翁。

是的,正如我们曾经遗忘的那样,节俭才是财富的基石。我们不能一边大手大脚的开销,又一边筑起财富的大厦。

根据“二·八”法则,20%的消费可以给我们带来80%的快乐感与幸福感,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买东西前多想一想,多等一等,看看家里是否已经有类似的东西可以替换。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砍掉一切非必要开销,我们要砍掉的,是明显造成浪费的消费习惯,梳理自己的生活需求,找到让自己快乐的那20%消费点。

打造自己的理财认知,要先从最基本的金钱观念开始,不羞于谈金钱,也不过分神化金钱,金钱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创造我们“睡后收入”的主要劳动力。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通过投资资本市场,每年从中提取不超过4.2%的金额用来支付生活所需,那么直到自己去世,退休金都是花不完的,因为“金钱永不眠”,资产自己会增值。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拥有大量净资产的,邻居家的百万富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