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国舞不长《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这样
近年,中国古典舞屡屡破圈,光是2021年上半年,《洛神水赋》与《唐宫夜宴》就引发了全网关注的热度,还有近年也曾火过一时的《丽人行》《双面燕洵》等,中国古典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很多人觉得这些舞蹈有原汁原味的中国韵味,惊叹古人舞姿的优美。
然而,藏拍先生要告诉你的是,《唐宫夜宴》与《洛神水赋》这些都不是古代舞蹈,它们不过是现代创作的古风舞蹈。那真正的中国古代舞倒是是怎样的?
舞蹈《洛神水赋》演绎的水下洛神
圈粉无数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古典舞是现代才创造出来的
先来捋清一下概念,中国古典舞不等同于中国古代舞蹈,中国古典舞是现代“产物”。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典舞《丽人行》
随后,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中国古典舞逐渐定型,成为独立的舞种。虽然中国古典舞在动作上取材于传统文化,但与之相匹配的音乐、表演形式都是现代的,所以,中国古典舞是以现代理念重新审视、演绎古代舞蹈。
火编全网的“唐宫小姐姐”
文物里的“中国好舞蹈”
既然中国古典舞不等同于中国古代舞蹈,那古时候没有录像机,我们也没法穿越回去古代,又怎么知道古人是怎样跳舞的?话虽如此,但古时流传下来的文物倒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人跳舞的“惊鸿一瞥”。
在先秦时期,舞蹈主要分为贵族的“雅舞”与民间流行的“俗舞“,在周代制礼作乐后,“雅舞”主要作为祭祀环节的一部分,礼乐性质浓厚。到了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国乐舞艺术迎来大繁荣的时期。乐舞已经不再是一味教条化和程式化,而是转变为舞蹈本身的娱乐功能。
汉代乐舞俑,夸张、流畅的线条表现舞者长袖飘飘的形象
东汉《宴乐图》画像石拓片,图中可见当时宴会上乐舞盛行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陪葬的乐舞俑,能看到汉代舞蹈的广泛流行,而且在服饰和道具上开始多样化,著名的有袖舞、巾舞、盘鼓舞、剑舞、刀舞等。汉代人喜欢矫健、柔美、轻盈的舞姿,追求高难度动作,传说赵飞燕还在掌上跳舞。
盘鼓舞是典型的汉代舞蹈之一,表演者要在盘上跳来跳去,或脚踏鼓表演,同时还要准确根据音乐节准确击中鼓,这么看来,汉代人跳舞的动作难度也不亚于今天的水下飞天舞。
汉画像中可见舞者跳盘鼓舞的曼妙身姿
到了唐代,乐舞再次迎来高峰,除了有中原传统的舞蹈,还有从西域陆续传进来的胡舞,如胡旋舞、胡腾舞。当时的胡舞的流行程度不亚于今天的街舞,它节奏明快、动作矫健,让唐代人很“上头”,宫廷、民间都以会跳胡舞为荣。
唐 彩绘陶女舞俑一对
从唐诗和相关记载可知,胡旋舞一般都是在小圆地毯上表演。舞者穿着又薄又软的贴身舞衣,身上披着轻飘飘的纱巾,戴着闪闪发光的饰物,在弹拨乐器和鼓笛声中,快速旋转,比旋风还急,以至观众分不清背和脸。我们从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中,还能大概地看到胡旋的舞姿。
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中可见快速旋转的舞者形象
而胡腾舞则多由男子来跳,也在花毡上表演。胡腾的步法以跳跃和急促的蹲舞踢踏为主,动作激烈。舞者有时跳起来像车轮旋转,有时东倒西歪,好像一钩弯月。西安东郊唐代苏思勖墓壁画中就有乐舞图,就被推测为胡腾舞。
唐 苏思勖墓壁画中可见男子跳舞的形象,推测为胡腾舞
后来,唐代人把流传在宫廷、豪门和民间的表演性舞蹈,按风格特色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一般说来,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
唐代宫廷还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宫廷乐队,连唐玄宗皇帝都是超级乐舞迷,亲自当舞蹈总监,自己谱曲,与爱妃杨玉环合作,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据说这支舞蹈规模非常盛大,杨贵妃亲自上阵,带领一群舞者一同演出。如同天仙下凡。只可惜,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舞》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代表,从此失传。
从传世的唐代乐舞俑,仍能感受当时乐舞生平的盛世气象
至宋代后期,随着戏剧的崛起,中国的舞蹈艺术逐渐衰落,慢慢融入到戏剧中,很少单独作为独立的表演形式。
到了明清,随着裹足的盛行,极大地限制了人们跳舞的积极性,舞蹈艺术更加速衰落,众多优秀的舞蹈逐渐失传,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提及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古典舞的创建。
宋《杂剧人物图》
重新演绎中国舞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为许多古代舞蹈的消失而感到可惜。不过,随着一代代舞蹈艺术家、从业者的努力,不少古代舞蹈也被复原出来。如《采薇》《汉代七盘舞》等,还有以唐代敦煌壁画为灵感创作的伎乐天舞蹈等,下面是藏拍先生整理的两支舞蹈,各位看官也可以从中感受一下中国古代舞蹈的韵味吧。
不过,复原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毕竟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古代,藏拍先生也相信,创造出符合我们今天审美的中国舞才更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