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附子类经方条文及常用时方(汤方辨证)汇析

[含“附子”的经方(共33/269首)名录]

约占库录经方总数(269首)的(12%)

  1.桂枝加附子汤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桂枝附子汤  4.去桂加白朮汤  5.甘草附子汤  6.麻黄附子甘草汤  7.麻黄附子汤  8.麻黄附子细辛汤  9.葛根加朮附汤  10.葛根加苓朮附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2.桂枝芍药知母汤  13.附子泻心汤  14.干姜附子汤  15.四逆汤  16.通脉四逆汤  17.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18.四逆加人参汤  19.茯苓四逆汤  20.白通汤  21.乌梅丸  22.附子汤  23.真武汤  24.附子粳米汤  25.乌头赤石脂丸  26.栝楼瞿麦丸  27.头风摩散  28.大黄附子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  30.黄土汤  31.肾气丸  32.薏苡附子散  33.薏苡附子败酱散 。

  『桂枝加附子汤』(1/33)
  「药物组成」:桂枝10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2克。
  「方证类属」:桂枝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四肢微急; 4、小便:小便不利; 5、脉象:浮弱。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加子汤即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加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33)
  「药物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桂枝去芍药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胸满; 4、脉象:细; 5、其它:风湿、类风湿。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温性亢奋药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少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桂枝附子汤』(3/33)
  「药物组成」: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证类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痛; 2、脉象:虚; 3、其它:虚寒,风湿。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枚,痛难转侧此方探。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去桂加白朮汤』(4/33)
  「药物组成」: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朮12克。
  「方证类属」:桂枝附子汤证。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痛,气上冲(-); 2、小便:小便利; 3、大便:大便干; 4、脉象:虚; 5、其它:虚寒,老年体虚风湿。
  「方歌」: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去桂枝,术加四两有神功。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去桂加白术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5/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朮9克,桂枝12克。
  「方证类属」:桂枝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关节痛(++), 短气; 4、小便:小便不利; 5、外在症状:浮肿; 6、其它:寒湿。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无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但术附同用温中利湿作用强,故用于寒湿痹痛效佳。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甘草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4):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6/33)
  「药物组成」: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甘草麻黄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 4、体力精神:但欲寐; 5、脉象:微细; 6、其它:表虚寒。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此于甘草麻黄汤加附子,故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于阴证者。麻黄只取原量之半,亦以少阴病宜微发汗之因。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汤』(7/33)
  「药物组成」: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 4、体力精神:但欲寐; 5、外在症状:浮肿(++); 6、脉象:沉小; 7、其它:虚寒。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增量麻黄,亦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的关系同,亦只增一二味药用量而已,似无另立方名的必要,不过上方是为少阴病微发汗,麻黄的用量须小;本方是为发散水气。麻黄的用量须大,制因证异,岂可苟同,学制方者,宜留意于此。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三昧,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5):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8/33)
  「药物组成」: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 4、体力精神:但欲寐; 5、脉象:沉; 6、其它:表虚寒兼寒饮,感冒、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炎。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葛根加朮附汤』(9/33)
  「药物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白朮10克,附子10克。
  「方证类属」:葛根汤证。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关节痛,心烦,腰背拘急痛; 4、脉象:浮。

  『葛根加苓朮附汤』(10/33)
  「药物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白朮10克,附子10克,茯苓10克。
  「方证类属」:葛根加朮附汤。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关节痛,心烦,腰背拘急痛; 4、小便:小便不利; 5、脉象:浮。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11/33)
  「药物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桂枝去芍药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痛烦气:身痛,麻痹,腹胀; 3、体力精神:但欲寐; 4、外在症状:手足逆冷。
  「用法」:先以水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0):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12/33)
  「药物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风湿热加石膏)。
  「方证类属」:桂枝汤证。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疼痛,气上冲; 2、胃口:呕(+); 3、外在症状:身瘦,肢体肿; 4、其它:慢性关节炎下肢腕指关节肿痛。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脚肿身羸欲吐形,芍山姜五是前形,知防术桂均须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0):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13/33)
  「药物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附子3克。
  「方证类属」:泻心汤证。
  「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心下痞; 4、其它:寒热错杂。
  「用法」:先以麻沸汤一杯渍前三味,须臾,绞去滓。附子别煮取汁,合之温服。 。
  「方解」: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而半陷于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附子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干姜附子汤』(14/33)
  「药物组成」:干姜9克,附子(生用)9克。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白天烦躁; 3、口渴:口渴(-); 4、胃口:呕(-); 5、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6、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7、脉象:沉微; 8、其它:虚寒(++)。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
  「方解」: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干姜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四逆汤』(15/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
  「方证类属」: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身痛,白天烦躁;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清谷; 7、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8、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9、脉象:微微欲绝; 10、其它:津液伤(++),虚寒(++)。
  「用法」:水煎温服。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4):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36):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见上),攻表宜桂枝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5):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16/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强人可增为18克)。
  「方证类属」:四逆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身痛,白天烦躁,腹痛,咽痛; 4、口渴:口渴(-); 5、小便:小便利; 6、胃口:呕(+); 7、大便:下利清谷; 8、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9、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面赤; 10、脉象:微微欲绝; 11、其它:虚寒(+++)。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即四逆汤而增加姜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汤证虚寒更剧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通脉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5):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17/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猪胆汁1小勺(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方证类属」:通脉四逆汤证。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欲绝或脉不出。
  「标志症状」:; 1、汗:汗(+); 2、痛烦气:四肢拘急; 3、胃口:呕(-); 4、大便:下利(-); 5、外在症状:手足厥冷; 6、脉象:微微欲绝,脉不出; 7、其它:病重,病危,心衰(++)。
  「用法」:先煮通脉四逆汤成,去滓,内猪胆汁和令相得,温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
  「方解」:猪胆汁为一有力的苦味亢奋药。苦人心,当更有作用于心衰。加于通脉四逆汤,故治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而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四逆加人参汤』(18/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人参5克。
  「方证类属」:四逆汤证。
  「辨证要点」: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身痛,白天烦躁; 3、口渴:口渴(-); 4、胃口:呕(+); 5、大便:下利; 6、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7、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8、脉象:微弱; 9、其它:津血虚(++),虚寒(++),胃气虚。
  「用法」:煎服法同四逆汤。 。
  「方解」:人参补中益津血,加于四逆汤而治四逆汤证胃气虚衰而津血不足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四逆加人参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茯苓四逆汤』(19/33)
  「药物组成」:茯苓12克,人参3克,附子(生用)3克,炙甘草5克,干姜8克。
  「方证类属」:四逆加人参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身痛,烦躁,心下悸;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不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 7、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8、脉象:微弱; 9、其它:津血虚(++),虚寒(++),胃气虚。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于四逆加人参汤又加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心下悸、烦躁而小便不利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茯苓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白通汤』(20/33)
  「药物组成」:葱白三茎,干姜5克,附子(生用)5克。
  「辨证要点」:少阴病见下利者。桃花汤(热利不止)。
  「标志症状」:; 1、大便:下利; 2、体力精神:但欲寐; 3、脉象:微细。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姜附亦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同属少阴病的发汗剂。由于本方有作用于下利,故少阴病下利宜本方,而不用前二方。此本应列于表证章,为解说方便,因出于此。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白通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乌梅丸』(21/33)
  「药物组成」:乌梅300枚,细辛48克,干姜90克,黄连134克,当归42克,炮附子48克,蜀椒42克,桂枝48克,人参48克,黄柏48克。
  「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烦躁,腹痛; 2、胃口:呕(+); 3、大便:下利; 4、外在症状:手足厥冷; 5、其它: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慢性肠炎。
  「用法」:以上九味,异捣筛,合治之。乌梅以苦酒渍一宿,去核、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以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今酌减用量作煎剂亦验。 。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方解」:既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又以辛附姜椒驱在下之寒。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为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乌梅丸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六两子(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6):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附子汤』(22/33)
  「药物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朮12克,芍药9克。
  「方证类属」: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标志症状」:1、寒热:背恶寒; 2、痛烦气:关节疼痛,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 3、脉象:沉; 4、其它:胃虚,寒饮。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真武汤』(23/33)
  「药物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朮9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头晕,心悸,腹痛,心下痞(-),四肢沉重疼痛,身体微动; 3、小便:小便不利; 4、胃口:呕(+); 5、大便:下利; 6、外在症状:下肢萎弱、麻痹、浮肿; 7、脉象:沉; 8、其它:胃虚,寒饮。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 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闰悌恙。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真武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附子粳米汤』(24/33)
  「药物组成」:炮附子5克,粳米15克,半夏12克,炙甘草3克,大枣4枚。
  「辨证要点」:里虚寒,腹痛肠鸣、恶心。
  「标志症状」:; 1、痛烦气:下腹痛(++),肠鸣(++); 2、胃口:呕(+); 3、其它:虚寒,寒饮。
  「用法」:水煎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
  「方解」: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甘草安中止痛,故此治里有寒饮、呕吐、逆满而腹中痛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附子粳米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9):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25/33)
  「药物组成」:蜀椒0.6克,附子0.3克(炮),干姜0.3克,赤石脂0.6克,乌头0.3克(炮)。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心痛(++),背痛(++); 2、其它:虚寒(++)。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乌头赤石脂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9):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栝楼瞿麦丸』(26/33)
  「药物组成」:栝楼根6克,茯苓10克,薯蓣10克,附子15克(炮),瞿麦3克。
  「方证类属」:金匮肾气丸证。
  「标志症状」:; 1、口渴:口渴(++); 2、小便:小便不利; 3、外在症状:下肢肿; 4、脉象:沉; 5、其它:虚寒,腹水。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栝蒌瞿麦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头风摩散』(27/33)
  「药物组成」:大附子1枚(炮),盐等分。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偏头痛。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头风摩散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大黄附子汤』(28/33)
  「药物组成」:大黄9克,炮附子9克,细辛6克。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胁下痛,身体偏侧疼痛,寒疝,腹痛; 3、脉象:紧弦; 4、其它:寒湿,宜用下法者。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胁下偏痛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大黄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4):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29/33)
  「药物组成」: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附子3克。
  「方证类属」:芍药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痛烦气:四肢挛急疼痛,胃腹挛急疼痛; 3、其它:阳虚寒。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于芍药甘草汤更加附子,故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黄土汤』(30/33)
  「药物组成」:甘草10克,干地黄10克,白朮10克,炮附子10克,阿胶10克,黄芩10克,灶中黄土24克。
  「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心烦,四肢疼痛麻木; 2、大便:大便溏泻(+),黑紫远血; 3、外在症状:手足厥冷,吐血,衂血; 4、脉象:微; 5、其它:血虚,寒热错杂。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灶中黄土,也称伏龙肝,为温性收敛药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胶协力止血,佐以甘草、白术理中燥湿。既用附子之大温,又用黄芩之苦寒,故治诸失血阴阳寒热交错互见而陷于虚证者。本方不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黄土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煎服将息禁忌: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13):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亦主吐血衄血)主之。

  『肾气丸』(31/33)
  「药物组成」:干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薯蓣)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桂枝3克,炮附子3克。
  「辨证要点」: | 脏腑病机辨证:肾病症用方>肾阴阳俱虚证用方>肾虚腰痛证,肾虚脚气证,肾虚微饮证,肾虚下消证,肾虚转胞证。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小腹麻痹拘急,腰膝酸软疼痛,心烦,阳痿; 2、口渴:口渴(+); 3、小便:小便不利,小便失禁; 4、胃口:食欲不佳(-); 5、妇女:子宫下垂,带下; 6、其它:下焦虚,瘀血水毒陷于阴。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肾气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2):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 男子消渴,小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9):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8):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薏苡附子散』(32/33)
  「药物组成」:薏苡仁,炮附子各等分。
  「辨证要点」: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 2、其它:寒湿,胸痹、关节痛、湿疹、疮疡。
  「用法」:杵为散,每服3-6克,日三服。 。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有利尿排脓、消炎、止痛、解□、解痉等作用,今与附子为伍,以治胸痹痛。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薏苡附子散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7):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33/33)
  「药物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肠痈腹痛,腹胀满按之软,皮肤痒; 3、外在症状:皮肤甲错,肿,流黄水; 4、脉象:数; 5、其它:瘀血痈脓,皮炎、痂癞,急性阑尾炎脓已成。
  「用法」:杵为散,取6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
  「方解」:此于薏苡附子散增大薏苡仁的用量,更加有祛瘀排脓作用的败酱,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薏苡附子败酱散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3):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0)

相关推荐

  • 《金匮要略》演绎(上)

    目录 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 ...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0~22

    <伤寒论>条文解读  太阳病脉证20--22 文/敏敏 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 ...

  • 【《金匮要略》398条 白话文】精二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8--4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45--59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60--6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65--74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 马新童:附子类方的临床运用(二)

    附子类方之大玄武汤与仲景附子汤 我们把辅行诀当中的大玄武汤与仲景的附子汤进行了一个对比,大玄武汤讲: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其后有: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我们看 ...

  • 马新童:附子类方的临床运用(一)

    大家昨天晚上睡得还好吧?昨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了大的方子15个.其实里面夹了很多小的方子,不知大家记下来几个?(方)名吧?我们学了啥?学习了建中汤类的,第一个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阳旦汤.深师小建中汤: ...

  • 【新提醒】盘点智能家居中常用的传感器运用

    智能家居是个系统的产品概念,而传感器是把传统家居设备如门窗.灯光等连接起来的"桥梁".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设备,实现了智能家居的场景化,也让用户真正享受到智能家居带来的乐趣.那智能 ...

  • 【新提醒】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熊曼琪)

    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 作者/熊曼琪 后人尊称仲景为"医圣",仲景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医经","医经"里的方 ...

  • 【新提醒】初学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效果实在很神奇!

    因为自已的身体一向不怎么好,找了几个中医吃了不少中药都没什么效果,所以一直以来对医学有些兴趣,杂七杂八的医书养生书都看过一些,看来看去越看越糊涂,想想这东西难度太大了,实在不是我这样没基础的人能学得了 ...

  • 【新提醒】学习经方的一些亲身体会

       <天龙八部>中,扫地僧出场时有这样的一段.扫地僧说:"本派武功传自达摩老祖.佛门子弟学牙,乃在强身健体,护法伏魔.修习任何武功之间,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 ...

  • [新提醒]黄煌经方医案

    案11.过敏性鼻炎的可口良方--小青龙加石膏汤 袁某,女,22岁,于2005年09月17日因过敏性鼻炎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谓四五岁因感冒后而患鼻炎至今,主要症状为流清水鼻涕,四季都有,冬 ...

  • 【新提醒】 献上我的师传外用药酒方

    [新提醒] 献上我的师传外用药酒方 本人自小习武及气功,得师传治伤药酒一方,使用几十年效果极佳,凡遇损打损扭伤均用此药酒外涂后加上按摩,无不效者,一次散打过程中我右胁处被师兄打伤,当即用此药酒搽上按摩 ...

  • 【新提醒】再发一贴 小儿顽固腹泻效验方 验证二年效果确实 中医讨论版 基层医生论坛

     本帖最后由 黄药师 于 2010-4-22 18:08 编辑 健脾敛肠粉 此方同样出自张老医生 本人用了二年 疗效确实 今奉献出来 鉴于此方的疗效确实 设个权限 大家见谅 毕竟各位拿出些干货积分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