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104-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厚朴汤,胆热脾寒
第一百零四讲 讲于2014年4月23日
《伤寒论》主要以六经诊断定病位,以六经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定病性。比如病在太阳经,就会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在阳明胃经就是胃家实,脉洪大,口干渴,面红鼻干,阳明腑会大便干。
所以张仲景写的六经条文的总条文都是总纲,比如少阳经就是口苦、咽干、目弦,通过这些症状就可以定位它在那一条经络上。这就把很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比如太阴经就是腹胀、便稀、自下痢,少阴经就是脉沉细、旦欲寐。
确定主要症状后,再去分析里面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每一经都有阴阳的转化,寒热的不同,湿热的变化。比阳明证热证多,但也有寒化的吴茱萸汤证,热化就是白虎汤证了。
以总条文作为大的目标,伤寒论里面分得特别细,我们就知道了病机。比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是胆热脾寒,得通过症状去抓住它。所以看病主要是抓病机,前提是对每一个方剂的用药机理了然于胸,自然到时候思路马上就来了。把伤寒113方都研究透了,再往下细分就好办了。
这个思路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比五脏辩证效果要高。五脏辩证往往忽视外感的因素,因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都和外感有关系。
蔡长福老师的思路就是人体先是脾肾不足,肾亏容易导致太阳经的虚弱,就容易受风寒。风寒从最表层的太阳往里传遍,每一经又都有化寒和化热的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思路去找病。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得到太阳病了就往往跟少阴有关系。比如太阳篇里面的麻黄加术汤,就是浑身骨节烦疼,心烦就是太阳经的表湿证,通过经络内扰心神,就有了少阴的症状。
太阳篇的麻附辛证就是用麻黄去解太阳表证,附子和细辛去提升少阴的阳气,这就是少阴寒化证,防己地黄汤和黄连阿胶汤就是少阴热化证。所以看到太阳就要想到少阴,看到少阳就要想到厥阴,看到阳明就要想到太阴,这些表里关系都会相互影响。
张仲景阳明篇里面有几个治疗湿热的方子,栀子豉汤、茵陈蒿汤都是,因为阳明内热会扰到太阴脾,脾脏化湿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湿郁化热,湿热就会合到一起。这也是后世医家温病派和湿温派的来源。
湿重于热就是茵陈五苓散证,热重于湿就是茵陈蒿汤证和后世的甘露消毒丹证,湿热在表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在上焦是栀子豉汤证。我们要把每一个方剂的作用点掌握住,思路就会很清晰了。
一位头昏脑胀的感冒病人,乏力犯困,卧床几天,心肾脉沉细数。一般少阴寒化就会脉迟,数就有点热化证。胖大舌、水滑苔就是舌头好像从水里提出来一样,上面一层薄白苔,一看就是喝水太多造成的。他以为自己感冒上火了,就强喝了很多菊花、金银花等凉药的水。舌苔上面还浮着一层黄色,这就是湿郁时间长了化热了。这时单纯用麻附辛还是不行,头昏脑胀就是身上有湿热,必须用芳香醒脾的药,通过小便把湿热利下去。
心脉特别沉细无力一定要用麻附辛,时方派认为是心肾阳虚,经方派认为是太阳风寒直中少阴,心肾的功能就差了。太阳篇里面有一个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太阳病里肠胃有湿的情况。如果有桂枝就容易把中焦的湿气提升到表上,所以有湿热就不用桂枝,加上白术和茯苓就把湿利掉,即使有表证也要先去湿热。如果用桂枝就会更加头昏脑胀,湿热冲到头上就会满脸会发红发热。左右寸脉都沉就要加干姜。虽然舌苔上有黄色,但底色是白色的,那就是寒。因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寒症就不避热药。干姜和炙甘草可以强脾阳和肺阳,尤其是在肺脉和脾脉沉的情况下。
舌苔白腻要用到金匮里的半夏厚朴汤,治疗寒湿凝结造成的气郁,里面有行气的药,湿就更容易能化开,用二陈汤也可以。半夏能燥湿健脾,厚朴能行气宽肠,苏叶还有点解表、疏肝、温化水湿的功能。黄苔就是有虚热,就加上栀子豉汤里面的淡豆豉和栀子。豆豉是夏天是把黑豆放到湿热的缸里发酵,所以这味药就能抗湿温,把湿热宣发出来去解表。苦味栀子比较轻,像壳一样,就可以走上焦心胸,还可以宣通三焦经的湿热。湿热郁闭住人就会心烦,所以用栀子除烦,又加了点黄芩去热。
他岁数大了,身体也比较弱,所以用量就是麻黄十克,炮附子十克,细辛六克,茯苓十五克,白术十五克,干姜十克,炙甘草八克,半夏十五克,厚朴十五克,苏叶十二克,淡豆豉十五克,栀子七克,黄芩九克,凉药的量不要太大了,只是清一点郁火就行。药吃了一副就有精神了,身上也有劲儿了。咱们以前介绍了很多少阴病的治法,这个案例是少阴病夹杂了湿温。苦味的药能把湿邪燥掉,祛湿可以用温药和燥药,多是一些辛开苦降的药。还可以用一些风药,风能胜湿。
伤寒论认为人都是先三阴内虚,然后才招来外感,发烧的病你知道是外感,但是有百分之八十的病都不发烧。其实都和外感有关系,很多都是表邪长期宿于身体内出不来,长期不解,或化寒或化热。一定要重视和认清八纲辨证,伤寒论就是用六经把人体纵向扫描,通过脉象和症状,判断是否健康都以六经为标准。方证是辩证的尖端,一般治病的思路是治浅不治深,要你看到表就知道里。看到太阳要想到少阴,看到阳明要想到太阴,看到少阳要想到厥阴。不但能循经传,还会表里传。
一个老太太,左关肝脉比较洪大、浮滑,本人爱生气。右寸脉浮长证明她还有表证,头、背感觉压得慌,不清亮。柴胡桂枝汤就解决了,温病派医生给她开了一大堆补药还是不能吃,不但不管用,还会引邪入里。他们认为是肝阳亢上,就用凉药清肝泻火。经方派认为是少阳经长期不解、郁而化热了,热无出路就会心烦、口苦、想骂人,把表解了自然心情就好了。经络病能传到脏腑,脏腑病能通过经络反映出来,所以张仲景就没有提五脏辩证。用五脏辩证就会一叶障目,看不到有表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是胆热脾寒,柴胡和黄芩是清胆热的,干姜清脾寒。胆热上犯到肺,消耗人体津液就会口渴,所以里面有花粉和牡蛎。胆热了肝脉就比较洪大,右关脉比较沉又口渴,这个方子就已经出来了。不管他是肝炎、糖尿病,还是腹腔淋巴结肿大,只要符合这个病机就用这个方子。我们不能看桂枝汤能治多少病,那样学就太累了,你只要明白什么症状是桂枝汤证就行了。口苦咽干头晕的症状现代医学什么病都可能有,你就用柴胡汤就解决了。方子掌握住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些方子就能治疗所有的病。
视频链接:
//v.youku.com/v_show/id_XNzAxNzUzMzc2.html
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