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梦:曹魏的画上饼和东吴的镜中花
公元219年,当刘备大将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孙权派大将吕蒙袭杀关羽,夺取了刘备治下的荆州地区。曹操代表汉庭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求人帮忙,自然要给足好处。
司马宣王及(蒋)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割江南以封权”,就是承认长江以南都是孙权的地盘,就算有一部分属于刘备,孙权也拿到了汉朝授予的房产证。除此以外,还有曹操治下的襄阳。对曹操来说,襄阳被关羽水军围着早晚要丢,还不如用来拉拢孙权。
本来两家就是各打各的算盘,曹操仍然以“二贼”称呼刘备、孙权,又故意违背与孙权的约定将孙权有意袭击荆州的事泄露给关羽,又在关羽退军时下令曹军不要追杀,以免孙权改变主意转而抗曹。曹操也好,孙权也好,都没把联盟当回事,想的都是如何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样的结果,是曹操做梦都笑醒的,而孙权……至少在当时觉得自己赚了吧。
襄阳乃是要冲重镇,当年孙权的父亲孙坚正是在襄阳战死的。早逝的东吴重臣周瑜也曾为孙权规划,先夺取巴蜀,再夺取襄阳。虽然巴蜀已归刘备,但襄阳还是可以考虑一下的。而眼下孙权的头号重臣吕蒙,也为孙权设计了夺取江陵、白帝城、襄阳,全据长江的规划。如今,江陵、襄阳到手,三个得到两个,上游的关羽也死了,以后睡觉也香了。
问题是,曹操答应给孙权的襄阳,是不是真能顺利交割呢?不久,曹操就去世了,他的继承人曹丕还会认这个交易吗?
这是乱世,讲道理没用,最终还得看双方有没有这个拳头。
当时,在关羽的水攻下,襄阳、樊城都已经遭到了巨大破坏,城防自不必说,粮食也没了。曹丕觉得襄樊已经没用了。正好孙权的军队对付完关羽,回师路过襄樊,曹丕自问和孙权起冲突占不到便宜,就命曹仁烧城走人。
丞相长史司马懿说:襄阳是水陆要冲,岂可丢弃?孙权眼看要遭到刘备的报复,巴结我们还来不及,还敢惹我们吗?
当时曹丕只是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丞相,尚未代汉称帝,所以从官职可见,当时的司马懿是曹丕的直接属官。
曹丕没有听,等得知孙权果然没有占领襄樊,才后悔。
不久后,孙权还是派陈邵占领了襄阳。既然是曹操答应给的地方,接管名正言顺。既然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如今都姓孙了,从自家领地出兵夺取空城自然畅通无阻,也没有交战的记载。
然而,曹丕翻脸了!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不仅翻脸,还一副自己占理、反而是孙权理亏了的样子:
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讬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逐,乃更折节。
虽然是先父答应给你的地盘,但你没跟我打招呼,就叫“擅取”,就叫趁我爹死了意图削弱我。
说得好像如果孙权听话,他就乐意让出襄阳了一样。
总之,按曹丕这边的说法,孙权丢了襄阳以后又老实了,又把当初被关羽俘虏、在关羽败亡后又流落到他家的于禁、东里衮、浩周等人放回曹魏,还希望浩周为自己美言几句。
从浩周上达的孙权书信来看,曹丕对孙权的打击并不止襄阳一处:
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近得守将周泰、全琮等白事,过月六日,有马步七百,径到横江,又督将马和复将四百人进到居巢,琮等闻有兵马渡江,视之,为兵马所击,临时交锋,大相杀伤。卒得此问,情用恐惧。权实在远,不豫闻知,约敕无素,敢谢其罪。又闻张征东、朱横海今复还合肥,先王盟要,由来未久,且权自度未获罪衅,不审今者何以发起,牵军远次?事业未讫,甫当为国讨除贼备,重闻斯问,深使失图。凡远人所恃,在於明信,愿殿下克卒前分,开示坦然,使权誓命,得卒本规。凡所愿言,周等所当传也。
大概意思是说,当初曹操为了让我孙权安心偷袭关羽,把合肥、居巢这些曹孙交界处的军队都撤了。我自问也没做错什么,正要为你魏消灭逆贼刘备呢,怎么你魏又把居巢的守军又派回来了,还和我的手下周泰、全琮打了一架?怎么张辽、朱灵这些大佬也回合肥来了?
《三国志》在周泰、全琮本传都没提这场战斗,大概这俩都没占到便宜,要么马和是被埋没的神将,要么他背后还有更高级的大佬。
曹丕也不会自认理亏:别人为了表忠都派儿子来当人质了,你呢?你的诚意在哪里?还能怪我不信任你吗?
等孙权在夷陵之战凭借陆逊的发挥击败了刘备的报复之师后不久,曹丕就兵分三路来找孙权聊天了,虽然没达成预期目的,但也收割了江陵以北的旌阳、临沮二县,以后孙权还想复制关羽的进攻路线就要问这两个在江陵和襄阳中间的县答不答应了。
黄武五年(226年),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被司马懿挫败,斩首千余,张霸战死;
嘉禾三年(234年),陆逊、诸葛瑾攻打襄阳,没有交战就撤退了;
赤乌四年(241年),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攻打柤中,但前者被司马懿大败;
赤乌九年(246年),朱然北征柤中,但与五年前的诸葛瑾、步骘一样,只是抢了些人口。
后来,随着能干的老将们相继去世和东吴陷入夺嫡引发的内斗,荆州前线的战事转为对曹魏有利。如魏将王基所料,孙权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北伐了:
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
元朝史学家胡三省在评价太平三年(258年)东吴接应曹魏扬州刺史诸葛诞起兵未果时,说,诸葛诞被魏军包围在寿春,这是周瑜、吕蒙、陆逊复活了都救不了的,只有东吴出兵襄阳、宛城、洛阳,等魏军回救,诸葛诞再趁机突围,才是诸葛诞的活路。
可那时,东吴的主事人是才二十多岁,连亲自上前线都不敢的权臣孙綝;而在曹家占据中原以来,在襄樊战场打得最出色的那个人,已经被东吴自己干掉了。可叹孙家明明掌握了一个更完整的荆州长达数十年,竟打不出比那人更优秀的战绩,陆逊还被内斗坑死了。
永安六年(263年),即魏灭蜀之际,吴帝孙休为了救蜀,在出兵寿春的同时,派将军留平和江陵守将施绩(朱然之子)商议出兵,并派丁封、孙异出兵沔中,都是为了分散曹魏的注意力,但最终都只是虚张声势,更不用说效果了;
宝鼎三年(268年),镇守巴丘的东吴右丞相万彧攻打襄阳,被荆州刺史胡烈击败。
在多年的此消彼长之后,原本已经被放弃的孤城的襄阳在荆州刺史羊祜经营下复苏,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让孙权再选一次,他还会选择放弃空荡荡的合肥,宁可反友为敌也要去抢江陵和襄阳吗?
这类假设性问题其实都建立在当事人已知后果的基础上。但事实上,当曹丕和孙权起冲突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初吕蒙规划的那个局面了。
吕蒙规划的是,全据长江以后,由孙皎守江陵,潘璋守白帝城,襄阳由他吕蒙亲自把守,蒋钦率军随时接应,那时长江一线就是孙家占据主动权,既不用怕曹操,也不用依赖关羽了。
可是,无论孙权还是吕蒙在当时都不知道的是,没过多久,吕蒙、孙皎、蒋钦都去世了,潘璋倒是硕果仅存,可直到东吴灭亡,需要他把守的白帝城也没有出现在孙家的版图上。
如果吕蒙甚至孙皎、蒋钦还活着……一切都变成了无限可能,即使曹操并不担心甚至还巴不得出现这样的结果,至少后来占据襄阳的应该就不会是龙套陈邵了吧。
曹孙对襄阳的这场争夺,没有被记载在《三国志·文帝纪》,因为曹丕判断错误丢了襄阳要地,不光彩;
同样,也没记载在《三国志·吴主传》,因为襄阳要地在孙权手里得而复失,也不光彩;
有面子的是收复失地的曹仁,所以记载在了《三国志·曹仁传》;是准确预判局势的司马懿,所以记载在了《晋书·宣帝纪》。至于和曹仁一起的徐晃……《三国志·徐晃传》都懒得提这事。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之前建议曹操割襄阳的是司马懿,后来建议曹丕不要割的还是司马懿,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后来的曹爽年纪轻没见识也就算了,可是,连与司马懿同期同框、和程昱郭嘉同传的的蒋济都没从中看出司马懿的为人……扯远了。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的后人夺取了曹魏的基业,但事实上,蜀、吴的末日,又何尝与司马家无关呢?早就埋下了伏笔。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