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诗评——2021年第2期(总第2期)

——点评老师:包徳珍 雷海基 于卫东

姜秀颖 邹慧萍

春江花月夜 中央民族乐团 - 中国纯古筝

包徳珍老师点评

气球

龙江林

薄薄橡皮柔软绵,五颜六色貌光鲜。

被人吹捧心骄满,四处飘摇放荡颠。

改作:

薄薄橡皮柔似绵,五颜六色竞光鲜。

无人吹得心中滿,怎可随风飘自然。

刚刚讲完舍得老师浅淡绝句的课件,结合舍得老师的诗理,详细进行下作品分析,把浅谈七绝的主要内涵融入其中,希望能活学活用。老师强调:绝句字少无铺张余地,所以,绝句要求要有立体感,结构的特点是“盖高楼”,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所谓立体感的表现靠什么?当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变化,给人以或问或否定或设个“局”,或抖个“包袱”,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等。首句原句:薄薄橡皮柔软绵,改作:薄薄橡皮柔似绵,起句要压阵,绝句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铺展和渲染,也没有机会去埋“伏笔”。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短短的28个字,怎么表达?要注意,七绝,起句就要“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压住阵脚。起句不着力,后面就很难表现了。承句多为对起句的接应做和,将原句五颜六色貌光鲜,改一个字将"貌"字改个"竞"字,这样增强一下气氛。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来,这样一个"竞"字就抬了一下。

转句,要突兀。前面说了,写七绝就是要盖高楼,要构建立体效果。而转句,就常常是这楼的最高点。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转句上,也要体现出一个转折或者提升。转句是高调,与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构成统一的描写意象,就能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效应。我们所谓的“高”一般是指语气上的高调,语气上给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这类的语气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转句,转句就精神了。语气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原句"被人吹捧心骄滿"语平了些,改做:"无人吹得心中满"语气变了,诗自然岀味了。转句突儿的作用。

最难以描述的规律的也是结。不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其结总是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特点。说它应该收束,它却还必须发散。说他要留有余味而将诗意引向远处,但是又不能不照应前面所做的描写。说句实在的,诗之结,才是最难写的。写的不好,前面的精彩会被它一下子抹杀掉,写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铺垫和伏笔。但是,一般的经验而言,结句,是要跟着转句走的。所以攺了第三、四句,有了转句的“无人吹得心中滿,”很自然结句就是:"怎可随风飘自然"了。结就可收束得体了。

另外,原诗结句:"四处飘摇放荡颠"一句七个字中有五个动词,显得句子不稳动词太多也是不可以的,形成多动症,句子结构如何要从练字上做起。

雪 晴

刘念魁

暖土难留雪,云销天已晴。

鸟歌庭院树,日照武昌城。

扑面风何急,虚怀眼亦明。

当从梅底过,因有报春声。

这首五律结构非常好,用了平水韵,很得体,中二联对仗。前几句重笔渲染雪晴后的景色,第二联用了特写镜头,摄取近景:“鸟歌庭院树,”远景:“日照武昌城”。在广远的银白世界里嵌上:“扑面风何急,虚怀眼亦明。当从梅底过,因有报春声。”画岀一个渐行渐近的痕迹使全诗得了余味。首尾句互照应,动静相同,深广相衬,意境深远,气脉相连,主体之意在第三联上:“扑面风何急,虚怀眼亦明。”淡定而又闲远之情融为一体。五律之特点当以客体为主,这一点作者基本掌握了。在舍得之间老师的课件提到五律:“五律中 “意象”描写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谓章法中的“起承”铺垫成了主旋律,就是多写景物或事件, 少写感叹之情语。其“意”的表现,则多是在尾联一带而过,多是对前面意象的点睛之笔,以为结声。”这特点有别于七律之章法。另外,课件中也提到了:“五律,因为是从五言古诗而来,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过渡”性的形式,是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过渡时 的一种形式。所以。其格律上可能略宽松些,古诗中所谓的“特拗”之句多是在五律上出现的,它适以古朴写意为主格调,以客观写实为主要表现写作方向。五律,它 具有什么特点?首先,它基本上适合客观为主的描写。类似各种田园诗。那么,对于格律,他们习 惯性的表现为“拗”。这样,格律的变化就非常大。”引用课件之语,作者今后也可以试着写一下,充分吸收一下五律之特色,以量体裁衣了。

关于练字上,尤其五律更求凝练,诗中首联试改一下供参考:“暖土难留雪,云销天已晴。“难留雪”改“不留雪”难字有点粘糊,不如“不留雪 ”干脆些。云散去,云没有了,当然是天晴。再言“天晴”犯复了。所以改“天放晴”了凝练一些了,“不”字拗了,“天”字救了一下形成抝救句更合五律特点了。

寥 记

王虎强

夜深执笔奈冬何,窗外几曾乌鹊歌。

老调全凭风抒写,从来都是寂寥多。

此绝极耐寻味,写《寥记》寥字之解:稀少:寥寥无几。寥落(稀少,冷落,如“疏星寥寥”)。寥若晨星。静寂,空虚:寂寥。寥廓(高远空旷)。从题目看是写寂寥之感:“夜深执笔奈冬何,窗外几曾乌鹊歌。老调全凭风抒写,从来都是寂寥多。”写出个人情感,首句交待时间冬季一个夜晚,窗外有着歌声,这个歌几曾是乌鹊歌,乌鹊多解,此处应当是远归之人将至之意,这样便铺陈主题。转句意味深长,虽然是景语,但包含无限情思于其中。结句扣回主题。写出怀人之无比寂寥之情绪。从第三句看,不仅写个人怀人之笔,也有一解,乌鹊乃形容人才,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中的“乌鹊”到底指什么,有诸多争议.大多数人认为,这里的“乌鹊”实际上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走了。“老调全凭风抒写”乃记述了历史上的人流向,其蕴含深厚了。诗可解又不可解,只可意会了。

雷海基老师点评

寄  意

张新喜

寄意湖山万事轻,烟波独棹与鸥盟。

闲来涂抹云笺上,宋韵唐风自在耕。

寄意在自己生活的心态,虽然日常生活纷纷扰扰,日理百机,但自己在意的还是湖山,放棹烟波,与鸥鸟为伍,在大自然中写写唐诗宋词,这样的日子才是自在的。为什么这样,读者尽可以猜想。是自己喜欢诗词,还是厌倦世事,还是无意功名,或者崇向自在?诗如一幅山水画,自己独坐烟波中的船上,时面执笔写诗,时而歌吟词曲。

初冬过西夏王陵

杜学华

云暗人踪灭,西风下贺兰。

萧萧惊宿鸟,飒飒卷夕烟。

陵冢千年寂,江山万里寒。

驱车向归路,大雪满银川。

全篇在一个“寂”字,用全幅笔墨铺陈寂静之景,表现西夏王陵落寞之态。之所以如此,是西夏王事迹不彰,还是当地现在人烟不旺,或者现今人心不古,也许为西夏王鸣不平。读者自可解之。诗有余韵,如盘马弯弓箭待发。

浣溪沙·过东湖

张金英

几树青黄看不真,秋来湖上起氤氲。水天一色未离分。

相问那年谁走过,分明故事又重温。依然绿道净无尘。

上阙写东湖秋天辽阔朦朦景象,朦朦中透着清新。下阙写人,写今昔之事,也是朦朦中透着清新。情与景融,情自景来。而又透露出人情事理,人世间许多的人和事不都如此吗?朦朦中透着清新,该朦胧处朦胧,应清新时清新。

自我盘点

陈礼彦

步履行将六十秋,江湖举棹任沉浮。

曾经苦读三更月,无奈难登百尺楼。

老了残笺诗韵在,闲余妙趣钓竿收。

岁除盘点家中物,幸有银丝满一头。

以岁月为纬,以诗书为经,编织六十载人生。诗体紧凑,结有余韵。人到老时,什么东西最终属于自己?“银丝满一头。”虽只一头,却是银的,洁白且珍贵。意蕴在此。

于卫东老师点评

雨水

孙胜权

野岭东君融白雪,涓涓溪水化冰来。

孩童欲问南来雁,此地山花几月开。

东君一步一步走来,融化了野岭上的白雪,变为涓涓溪水欢腾奔流而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风融雪,小溪汩汩复流的生动形象。

第三句由写景转为写人,天真的孩子们想问问南来的大雁:这里的山花什么时候开呀?

转句写得非常自然流畅,借孩子们的口发出疑问。有趣,南飞的大雁长途跋涉而来,自然可以带来更多的信息。而结句直接对应了题目《雨水》,这个雨水是指节气,而并非下雨的雨水。孙胜权老师为诗功夫深厚,短短七绝构思巧妙,画面感极强。是一首精品之作。

姜秀颖老师点评

无题

白浩

满架诗书泛墨香,读来每到月昏黄。

清风也识文中趣,时入寒窗窃几行。

诗以“无题”为题,颇有意味。一般来说,以“无题”为题就是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标题来显示主首。其实,愈是如此,愈是招引读者一探究竟。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不过是写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如何读书罢了,却写得灵动、生机,富有情趣。

首联正侧结合,写读书人喜爱读书,十分专注,以致忘了时间,忘了自我。你看首句“满架诗书泛墨香”,写诗书满架,应该是写书房的环境,一个“诗书”,可见志趣高雅,有品位;一个“满”,极言诗书之多,侧面写主人公热爱诗书,尤其是“泛墨香”三字,突显诗书对主人公的诱惑与吸引,突出其魅力。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承句“读来每到月昏黄”的表现,“月昏黄”的描写,,既是一种景象,又是时间的推移,从正面极写主人公读书的全神贯注,感觉不到窗外月昏黄气象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

首联起承二句,由因到果,正侧结合,从静态角度刻画读书之专注,形象鲜明,神态毕现。

尾联宕开一笔,不再继续写主人公如何读书,而是写清风,换了主角了。“清风也识文中趣,时入寒窗窃几行。”“也识文中趣”,诗人赋予了“清风”人的志趣与情调,时不时地要效仿主人公,从寒窗进入,来偷偷的读几行诗句,真的是好灵动,好有趣,让整个静态画面顿显生机。

这也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典故。相传一个清代文人,因其在窗前读书时,望见微风翻动书面,因此随口吟出了这两句诗。其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风又不认识字,为何要胡乱翻开书。可是却被时人举报说他在嘲讽满族统治阶层没有文化,这位文人就因此陷入文字狱。典故很沉重,而诗人却反向化用,不但轻松活泼,富有灵性,还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转结两句依然是按照因果关系构建的:正因为清风识妙趣,所以才有“时入寒窗窥几行”的作为。而清风如何会这样呢?当然是受主人公影响,才要效仿主人公读书。可见,写清风窃诗书而读,依然是从侧面烘托主人公。

回乡晚归

余秀玲

夕阳满载一轮秋,十里芦花携旧游。

霜染层林分野阔,地铺稼穑枕香幽。

条条马路乡关近,串串村庄烟火稠。

步履新沾泥土厚,此中真味是吾求。

这是一首饱含乡情的七律,画境幽美,层次分明,情感蕴藉。

诗作以“回乡晚归”为题,不但交代了时间“晚”,还交代了事件“回乡”,一定是诗人在写回乡的所见所感。但个人以为“回”与“归”,语意重复,可酌。

首联“夕阳满载一轮秋,十里芦花携旧游”,交代季节、时间与事件,画面开阔而又鲜明:圆圆的一轮斜阳,红红地西坠而下,蓄满浓浓浓的秋意,给人一抹秋凉;十里池塘,浩浩无垠,芦花似雪。诗人就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中。“携旧游”,可能是与旧日好友同游,也可能是带着怀旧的思绪独游,谁知道呢?但却能统领全诗,写此游的所见所感,暗扣诗题。

颔联,“霜染层林分野阔,地铺稼穑枕香幽”,景色描写,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很有层次感。先写高大树木:霜染层林,仅仅四个字,不但写出树木经霜后树叶色彩斑斓的特点,还写出树木参差不齐、高高低低的错落;一个“染”,赋予人的审美之感,仿佛故意涂抹的一样,突出色彩的绚烂绮丽;一个“分”,突出层林的作用,把广阔的原野一分为二。“地铺稼穑”,满地庄稼之意;一个“铺”,突出地域平坦辽阔的持点;一个“枕”,赋予庄稼人的特性,让静态画面有了情趣与生机;“香幽”,香气清淡,本来是用嗅觉来感受的事物,你看不见,摸不到,很抽象,但诗人在前面配了一个“枕”,不但将庄稼人格化,而且让“香幽”具象化,有了质感,可以枕藉。妙哉!

前两联侧重眼中所见,目之所及,皆客观之景,却能抓住家乡景物季节特点去写,故画面感强,形象生动,且很注重炼字。

后两联,则由客观之象的描写,转入主观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视线由前文的层林、稼穑转到通往乡间的马路上,她说:“条条马路乡关近,串串村庄烟火稠。”“条条马路”,极言路途之多、交通之便;“乡关近”,表面是叙说归乡的路越走越近了,实质在写内心的不平静,非常真切感人,让我想起唐宋之问《渡汉江》中“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的句子。“串串村庄”,个人以为“串串”是用素描写线性事物的,而村庄属于片性事物,是面积,是大小,不能用“串串”形容,应该改用“片片”比较合适。“烟火稠”,既是一种炊烟袅袅的景象,又是心中不断升腾的情丝吧。此联已经是由远及近,即将入乡时的所见所感。

尾联“步履新沾泥土厚,此中真味是吾求”,最有意味。你看,诗人走在乡间路上,脚下粘满了泥土,唤回读者多少旧时的回忆,而这种无声的共鸣,正是诗中的真味,正是诗人所求。诗情浓郁而蕴藉,耐人寻味。

塞上古渠

尚书

大地如琴渠似弦,黄河演奏数千年。

诸君若问何方曲,塞上江南宁夏川。

好诗欣赏不怕晚,初读《塞上古渠》,怦然心动,深为诗人大胆的想象与澎湃的诗情所震撼,不吐不快。

“塞上”,塞指边塞、边关,塞上即边关之外,意思是指军事位置重要的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一提到塞上,自然让人想到黄沙弥漫的大西北的高山荒漠。农田灌溉常利用江河之水,通过地面上所开之“沟”,引入陌野农田。“古渠”,就是指古代人工开凿的水道。诗题“塞上古渠”,交代了写作对象,带有浓郁的历史感,一定是诗人看见了塞上古渠,才有所思,有所想。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究竟想到了什么。

诗人见了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古渠,涓涓细流灌入农田,顿时思绪飞扬,产生幻象:“大地如琴渠似弦。”,想象大胆,奇特,将大地比作琴身,将一条条水渠比作琴弦,还真是形象。起的高拔。

承接前文之比,说“黄河演奏”,十分顺畅贴切;“数千年”,极言历史悠久。说起“黄河”,总是让人联想到浊浪滔天黄沙滚滚的样子。它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于世界长河之一,是中国第二长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多以冲积形成的平原、丘陵为主。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自古修建秦、汉等渠,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牧业很是发达。本句是说中国的“母亲河”一一黄河,用她的乳汁灌溉了沿途的农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就像演绎千年的名曲一样,让人久久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前两句设喻,意在歌颂黄河古渠灌溉农田、促进农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与伟大贡献,生动形象,饱含深情。

转句宕开一笔,不再续写沟渠灌溉之事,转而发问:“诸君若问何方曲,”其中“何方曲”呼应首联琴弦之喻、“演奏”之事,吊人胃口,为结句答疑蓄势铺垫。这是用了“绝句五十六法”中的第十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若问”“试问”等起,并在其下著以“谁”“何”,以明所问之事。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结句以“塞上江南宁夏川”回答了“何方曲”之问,也照应了诗题“塞上古渠”:正因塞上有古渠灌溉农田,促进农牧业发展,才有“塞上江南”誉满神州!字里行间,洋溢着满满的骄傲感,自豪感。的确,塞上江南,初名“塞北江南”,最早指今宁夏北部黄河河东灌区,即今宁夏黄河灌区。今泛指宁夏黄河平原,包括宁夏北部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一带,自古修建秦、汉等渠,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牧业发达,湖泊众多,湿地连片,风景优美,胜似江南。境内有以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湖和沙坡头景区,也有以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水洞沟、西夏王陵和镇北堡影视城,以及贺兰山、中华回乡文化园、鸣翠湖、黄河楼、黄河坛等众多旅游景区。

灵动七绝,联想丰富,手法娴熟,构思奇特,以大地为琴,河流为弦,把一段悠久历史比作一支优美动听的琴曲,那种爱家乡,爱神州发展历史的激 情,澎湃涌出,感人至深。

儿时放学捡树叶

仪述忠

三两成群背篓多,萧萧落叶舞婆娑。

斑斓总在秋霜后,拾起童年串串歌。

一首灵动的小诗,充满童真与趣味。

前面两句,写景写人: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小孩子们身背花篓,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十分欢快;身边的树木,纵横成林,西风中,有落叶,萧萧着乐音,起舞着飘落,有明黄的,暗绿的,鲜红的,绛紫的,还有黄绿相间、红黄参半的,色彩缤纷,就像一只只彩蝶,轻飞漫舞,然后纷然飘落……

好一幅灿烂的秋光落叶的美卷,仿佛孩子们多彩的梦幻!情境相融,人景相协。

后面两句,就没有前面两句那么情绪高涨,色彩浓烈了。“斑斓总在秋霜后”,明显是在观赏落叶美景之后的冷静沉淀与思考:是啊,秋的落叶为什么会如此的绚丽多姿、夺人眼珠呢?原来是经住了秋霜的严峻考验!很富有哲思。既然斑斓的落叶是这般的富有深韵,自然令人珍惜怜爱,一串串拾起,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可是作者却说拾起的不是一枚枚落叶,而是一串串童年的歌,可见寄寓之深,耐人寻味。同时,字里行间透视出小孩子们无限的童真、趣味,展现孩子们纯洁无瑕的心性,与欢乐无忧的特点。

村口偶见

刘长迎

三两顽童树上悬,系绳搭索荡秋千。

势如冲向云波里,一跃登临月亮船。

这是妙趣横生的七绝!

你看,起承两句写在村口偶然遇见的场景:三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用绳拴到树上的秋千上悠悠荡荡地玩耍呢!画面感极强,形态毕现。

再看转结两句,也是尽显想象夸张之能势,极言秋千荡得高,以致让人感觉好像荡入云波里一样;一个“冲”字,尽显荡速之高,荡势之强,之猛,来得有力!

最妙的是结句:“一跃登临月亮船。”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宕开眼前实境,给诗情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借孩子矫健飞旋的身影,给读者留下无限想像的空间;同时也展现了孩子们欢乐的情境、健康的风貌,与美好的憧憬。

立春两绝

吴嘉英

冬去春归叹暮年,岁华皆付碧云天。

且裁新绿诗笺布,埋首耕牛嗅土鲜。

诗题为“立春”。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新一年的开始;且阳气回升,万物复苏,呈令人喜悦的萌生之态。

首句“冬去春归叹暮年”,从句意上看,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一点问题也没有。但这里的“春归”,有两种理解:一是春回大地,万物萌发,呈生机之象;二是指春光渐逝,走到春的尽头。应该取哪个意思呢?从整体句意出发,应该取第一种理解,就是:冬天离开了,春天回来了。一“去”一“归”,体现光阴流转,年华己逝,人生易老的切身体验,故而生叹,有沉郁之感。这完全是由“立春”的节令变化而引发的内心触动啊!

次句“岁华皆付碧云天”,再次慨叹美好的年华都消散于蔚蓝的天空了,补充说明首句老去的光阴去了哪里。为什么说“皆付碧云天”呢?大概与“付东流”意思一样,言逝去的年华无可换回吧,无奈之意顿现。

三句“且裁新绿诗笺布”,转的突兀,看似断层,其实不然。既然前两句慨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那应该如何面对呢?是不是应该抓住当下、从眼前做起,才能更好的珍惜时光、热爱生命呢?一个“且”字,做了很好的转折,意即:暂且裁片新绿、铺开诗笺,做点什么吧。转折之下,顺理推出结句。所以,本诗最好的句子在此。

四句“埋首耕牛嗅土鲜”,个人以为与转句画面相隔、语意不协,有故意拔高之嫌,且文字欠工。

邹慧萍老师点评

咏黄河

郭佑

九曲似琴弦,临风对月弹。

声惊云里鹤,律动水中天。

绘就宏图景,浇成沃野田。

涌流东逝去,志向远无边。

《咏黄河》以琴弦比九曲黄河,奇特恰切。接句“临风对月弹”想象丰富,因之有颔联“声惊云里鹤,律动水中天。”此联不仅对偶工整,而且意象飞扬,无论是“云中鹤”还是“水中天”都是虚实互化,夸张而不失之空泛,灵动而不失之奇谲,紧扣“琴弦”之意象。颈联转折似乎欠之生猛,因“绘就宏图景,浇成沃野田。”似无来处。虽写黄河,但和首联“琴弦”之意象失了关联。窃以为“绘就”和“浇成”二词可以往“琴弦”上靠靠,让黄河之“琴弦”意象和尾句之间有“锁”相扣,使之上下贯通。尾联“涌流东逝去,志向远无边。”气势博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但因转句断然拗折,少了依托。然则,颈联尾联都不失好句,好对偶,好意象。

西夏诗评栏目平台编委

点评老师:包德珍 雷海基 于卫东 姜秀颖 邹慧萍

本期编辑:牛海涛

本期审核:余秀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