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一月上旬的随想:不同于高洪波的“尜”

2021,一月上旬的随想:不同于高洪波的“尜”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育部审定2019)教科书上第20课是一篇叫《陀螺》的课文,该课文脚注说:本文作者高洪波,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虽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但是基本的信息不会有太大改动,比如此文开头第一自然段有段话“在我的故乡,陀螺不叫陀螺,叫作'冰尜儿’”。他们老家(内蒙通辽)那时候大概真的是这样叫的,我看到这句话随便问了一个包头的朋友,过去包头喊陀螺叫“皮猴”;而我们山东临近的几个县都有不同的叫法。

实际上,我更关注的是“尜”,《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名】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粗。从读音和解释来对照,这个“尜”我的故乡早年也是有的,一般是小酒杯粗、15厘米左右长短的木棍,两头削尖。玩法呢,第一步是基本的“打尜”技术,先把尜平躺在发球线那儿,儿童拿一片狭长的木板,恰如一扇长刀,准确地打中尜尖的一端,整个尜体因杠杆原理而翻转着跳跃起来,这时候手持长木板的儿童要眼明手快,立即在一瞬间击中尜体的中间点,把它打向某个具体位置;这位置就是第二步“打尜”规则,跟现代的高尔夫神似了:都是打到指定的“窝”里面去罢了。

陀螺叫“冰尜儿”也许有道理,虽然“两头尖”和“一头尖”的差别很明显了,但是,我确实记得在冰面上像抽陀螺一样挥鞭抽“尜”的,只是我们故乡把这两个玩具的名字分得很清楚,这一点完全不同于高洪波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