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悠久的历史 ——为历史加持动力的科学创新精神

中国中国、悠久的历史

——为历史加持动力的科学创新精神

我们的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大清王朝时期中国愈加闭关锁国加速了败落的趋势。直到清末,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志士仁人开始反思、探索,主动学习、引进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种子悄悄地洒落下去了……当年落后挨打的时代印象深深地刻在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民族自尊心会有一种反弹,所以“武汉战疫”的胜利又一次引发“中医复兴”的欢呼,难道真的是所谓“东风压倒西风”吗?不妨看看历史找一下答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勇”的一面。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勇者呢?孔子说“狂(勇)者进取”于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教训进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核心。儒家是强调创新的。但是,古代儒家的创新主要在哪个层面呢?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之辨似乎是一个坚固的圈套、一个神圣的规范,笼罩了漫长的中国历史。
直到明朝时期,王阳明“龙场悟道”才突破学思之辨的钳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道路。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是的,知行合一,强调一个“行”字,不是三人行的“行”,而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行”、实践行动的“行”,这是真正的儒学新观念,可惜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被打断,这种先进的思想被别的民族吸收了,突破了,成就了。
时间不停留,很快到了清王朝的末日。我们注意到王阳明早年有个“格物致知”的格竹子情节,但是他“格”出一场大病。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行为没有实际的基础,直到陈独秀因势利导、振臂一呼请来德先生与赛先生,这个坚实的基础才奠定起来。我们发现: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的科学研究比“知行合一”更进一步——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知行合一的“行”顺利发展下去就是科学的“实验”。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呢?
科学是整个人类进步的新里程,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也必然产生科学。这种精神一路薪尽火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新鲜色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