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不争是道自身的本性,人要以不争去争,以争达到不争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追求欲望,而且追求满足欲望的手段,就必然和他人产生纷争。这样,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子认为,即使在战争这种极端的争夺中,人也要遵守不争之德。
人无为也意味着不争。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必然去争夺。人使用工具,就会强化这种争夺。老子主张遵道而行,无欲和无技,因此,他也反对争夺,要求不争。
不争实际上是道自身的本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道如同水一样,其本性就是不争。水能让万物生长而不争夺生存。老子的不争的核心就是无欲和无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但人没有欲望和不追求满足欲望的手段时,他就不会和他人产生争斗了。
但不争并非无能,而是大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为何如此。这在于当人们争夺的时候,就必然产生胜负成败,并且会导致永远的复仇。在无限的争夺之中,人们不可能成为永远的胜者。相反,当不争的时候,人们就没有胜负,而能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争夺和不争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相关于死亡或者生命。“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争夺是非道的,会带来死亡;不争是合道的,会走向生命。
正是因为主张不争,所以老子反对取天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取天下是妄为,是违反自然之道的行为。因此,取天下最后也只能导致失败。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圣人无为无执,亦即不争。
从不争出发,老子否定战争。战争是纷争的极端形态,也是无道的极端形态。它实际上来源于欲望和技术。于是,和平与战争就是有道和无道的一个表现形态。“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老子认为战争的本性是杀人,屠杀生命。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争是杀人的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只具有否定性的意义,而不是肯定性的意义。因此,人们不能肯定它,而要否定它。
既然战争在本性上是非道的,那么老子要求人们意识到战争的危险性。“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人们不能用战争称霸天下。这是因为战争作为杀人的活动会带来灾难。这中灾难既会带给敌人,也会带给自己。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追求欲望,而且追求满足欲望的手段,就必然和他人产生纷争。这样,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子认为,即使在战争这种极端的争夺中,人也要遵守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一般人主张武和怒,但老子主张不武不怒。唯有不争,人才能克服争夺。
老子把这种不争之德也落实到具体的用兵策略:退让。“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退让不是无能,而是强大。因此,退让带来的不是失败,而是胜利。人要以不争去争,以争达到不争。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