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说|“危”中有“机”说疫情

共同战疫  

记忆回到12年前的2008年底,也是一个鼠年,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经济快速下滑。在这一背景下,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当前的能源形势:“危”中有“机”》横空出世,很快让当时一脸懵的中国能源行业看到了希望。当时我刚到国家能源局工作,对这篇文章至今记忆深刻。除了感佩于领导高瞻远瞩的大智慧,更是从此学会了这种“危”中寻“机”的辩证思维方式。

今天,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肆虐。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从亚洲到遥远的美洲,世界几无未染之净土。我虽宅在北京的家里,无法返回智利的工作岗位,但也感同身受,各国对未知的恐慌和佛系乐观杂糅的复杂心态。当此之时,作为长期工作生活在海外的山大人,母校兼济天下的责任观一直在催促我为抗“疫”写点什么,哪怕只是为赢得自信而鼓与呼。

首先,中国已经用事实向全世界证明,只要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疫情一定能够得以控制。此刻,信心贵如黄金。人类历史也反复证明,人的本事往往是面对灾难时逼出来的。我们不妨利用这段难得的宅家静思阶段做一些超前谋划的思考,这场疫情危机过后,我们能寻到哪些“危”中之“机”?

这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已毋庸置疑的表明,我们当下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时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看不清楚。而遇到危机时,谁在落井下石,谁在守望相助,一目了然。疫情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甚至许多世界级挑战,诸如气候变化、宗教冲突也因“禁足”、“隔离”等强制性管制政策短暂得以解决。中国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地位也得以凸显,“中国担当”不断在共患难的真诚相拥中得以深化提升。人类并不是因灾难而伟大,而是因灾难中的冷静反思而伟大。

疫情再一次检视了我们世界公共卫生体系中的漏洞。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离开国际合作而独获公共卫生安全。如果各国有意识地在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与共同行动上做一些举一反三的深刻反思的话,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当我们再次面临与病毒的短兵相接时,人类的应对会更加从容不迫、果决有力。所以,在这节骨眼上美国跟世卫组织闹“退群”这一出,怎么想的?

疫情中复工的我们,已经习惯于用网络的方式高效开展工作。其实不要小瞧这一微小的变化,这也许就会撬动一场办公革命、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现代通讯改变工作格局的趋势已经悄然展开,只不过一场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我们一直在期盼的新兴智慧产业,就在病毒帮我们按下加速键的那一刻起在酝酿、萌芽。以前经常见面的南美小伙伴们,因为疫情现在已经习惯于跟我在视频会议中见面。两万多公里的距离就这样融化在四英寸大的手机屏幕中。一个好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也能毁掉一个人。不过,我也不知道这算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因为中国与南美大陆有十二个小时左右的时差,开网络会一般是在半夜,我的内分泌系统和家人都表示:这不是好习惯。

以前都是这样婶儿的(居然还敢握手!!!)

现在

一点粗浅想法,但付一笑,只愿在这病毒横行的时刻,多埋下一些自信的种子,阴霾终将散去。愿世界安康!

作者丛威,山东大学就业创业导师,山东大学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威海)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现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外派南美工作人员。

扫描二维码 

关注“陌上花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