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克
每日一字——克
【攻无不克】东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今晚读完《虚像小丑》,至此系列八册全部扫光,少年觉得还没过够瘾。早晨上学路上,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把全世界的推理小说作家集中起来,作一次大案,结果会怎样?”时间匆忙,没来得及展开。晚饭后拉了妈妈一起讨论。
妈妈的意见很直接:那就没人能破得了。爸爸觉得,这样不好玩,应把那些聪明人分成两拨,一伙人作案另一伙破。说来说去,又换了话题:“为什么不让这些推理小说作家,比如东野圭吾,去帮警察破案?”
少年说:“不行,法律不允许。警方不能将案情泄露给无关人员。”好,那如果正式请东野来做顾问呢?汤川不也是大学副教授嘛。妈妈举例说,有写侦探小说的作家是警察。爸爸的观点是,抛开合法性不谈,小说家会写,但现实中不一定会破案。知乎上有人说得好:“一个侦探小说家在作品中的贡献不是破解谜题,而是设置谜题供他的主人公破解。”
作家的矛看起来无坚不摧、攻无不克,仅仅是因为那盾是他自己造的。他们成不了罪案的克星。
今天的每日一字,就来说“克”吧。
《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显然是根据篆文析形,大约不足为信。
“克”字甲骨文,象头顶某物的一个人,弯着腰双手扶膝,想要站起来的样子。但这个字要表示什么意思,却有好几种说法。
(1)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认为,克“象人戴胄形”。将字形的重点放在人头部所带的“胄”(盔甲)上,戴胄武士战之能胜,所以本义为“胜”。
(2)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认为人形头顶为负重之物,屈膝而欲站立,克字本义或为承受,引申为战胜。
(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列举了“克”字另一甲骨文字形:头戴甲胄、手中持戈的站立者(白板篆①,该形未见于《甲金篆隶大字典》),认为克字战胜之义即由此而来。
无论如何,克字本义为“胜”,并无大的分岐。战胜之义经引申,又虚化为助词,表示“能”。“克勤克俭”(语出《尚书·大禹谟》)的克,一直误以为是“克制”,却原来是“能够”!“(克强……)靡不有初,鲜克能终”里头奇怪的“克”字,竟然也是“能”的意思!不学,则无术啊。
“克扣”,就是简化造成的疑难了。这里的克,本来只是形声字“剋”、“尅”的声符。
重量单位gram(简写作g或gm)来到中国,为什么会选“克”这个字?又是谁选的呢?一个外来词,用久了会就变成理所当然。这和我们忘记“克”为什么能表示战胜,是同一个道理吧。
在藏族地区,你知道“1克”青稞有多重吗?差不多25斤。
藏族人把可以播种撒25斤种子的地称为:1克地。
我们以为语言是桥梁,其实它也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成为鸿沟。东野圭吾的厉害在于,他能用语言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涂抹得让你看不出来。一不小心,你就掉下去了。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走到人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