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佚本|《社会学探索》袁缉辉、刘炳福、庞树奇著(1986年版)
《社会学探索》袁缉辉、刘炳福、庞树奇著,上海大学文学院,1986年版
《社会学探索》作者简介
袁缉辉(又名李家晖)(1932-)1953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60年复旦大学任教。1980年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首任系主任。1997年退休。曾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上海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著作:《社会学文选》(合编1981年)、《社会学探索》(合著1996年)、《老龄问题》(主编1986年)、《当代老年社会学》(合著1991年)、《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主编之一1991年)等。
刘炳福(1935–2015)籍贯江苏无锡。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56年以调干生资格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1年本科毕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周予同教授的研究生),分配至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0年调至复旦大学分校(后改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著有《社会学文选》(合编1981年)、《社会学探索》(合著1996年)、《上海当代婚姻家庭》(1996年)等。
庞树奇(1933-)山西高平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79年7月进入筹建中的复旦分校社会学系,1980年9月开始给首届社会学系学生讲授《社会学概论》至1996年。参与编辑《社会学文选》,与袁缉辉,刘炳福合作《社会学探索》。主编《社会学概论》、《普通社会学理论》等。
《社会学探索》内容简介
《社会学探索》是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原复旦大学分校)袁缉辉、刘炳福和庞树奇三位教授的论文集。它收集了从1979年至1984年期间作者发表的部分文章和有关材料。他们认为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科学群”。认为社会学是以整个社会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性。
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是1979年中国大陆社会学学科恢复后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长期坚持"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引领学科发展,培育学派风格"的发展目标,在社会组织与管理、社会分层与社会网络、社区和都市社会研究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社会学探索》代前言(袁缉辉)
我想通过介绍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和《社会》杂志使大家了解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些情况。
自从1980年5月4日《光明日报》刊载了我校正式建立社会学系的消息后,全国各方面人士纷纷来信,有表示支持的,有索取资料的,有要求函授的,有要求报考研究生的,还有希望能到社会学系担任教师的。二百多字的一条消息,竟引起了社会上巨大的反响。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社会学系成立的关注和希望。
在1980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32名男女青年以比较优良的成绩考取了社会学系。32名学生中,男青年23人,女青年9人; 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19名,其他13人则来自上海市的工厂、机关、医院、农场等各条战线。1980年9月,他们兴高采烈地来校报到,开始了为期四年的社会学系的学习生活。几乎与此同时,从政治系转来1978年和1979年入学的两批学生。1981年和1982年又各招收30名学生,因而在最高峰时有五个年级共164名学生。首届本科生已于1983年2月毕业。因为他们是中国解放后首批社会学系毕业生,深受各方面欢迎。
我们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庞树奇:《社会学概论》、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顾晓鸣:《社会学史》、祝瑞开:《中国社会思想史》、沈关宝:《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麦夷《城市社会学》、周振明:《社会心理学》、其他的如《人口社会学》、《欧美社会问题》、《苏联东欧社会问题》等。
为了配合和满足广大读者自学的需要,由我系主编的《社会学文选》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解放以后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书藉,深受读者的欢迎。1981年首次印刷8500册,很快销完,于1982年2月又重印9000册。其他有关教材和书藉,也正在组织力量编写和翻译中。我们编辑的《社会》(社会学丛刊) 于1981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从1983年起,它已改为《社会》(社会学杂志),双月刊。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社会学刊物。
一
目前,我系是我国唯一的培养本科学生的社会学系。在1982年建立起的北京,南开、中山三个大学的社会学系,它们担负的是培养研究生的任务。
社会学系曾经是我国学术领域的一个禁区,无人敢于问津。为什么我们要首先筹备建立社会学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北京召开的社会学座谈会说起。
1979年3月15日至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邀请北京和部分省市过去研究社会学的同志和教育、民政、公安、妇联、团市委等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以及热心支持社会学研究的同志六十余人,开座谈会,研究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会议还经过酝酿、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工作条例 (草案) 》。
这次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
(1) 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并且用一种非常粗暴的方法来禁止这门科学在中国发展、存在、传授,这完全是错误的;
(2)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取代关于社会的各种科学,它是给了我们方法。因此,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同研究社会学,这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3) 对于社会学近代的发展,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现代的社会学里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不正确的东西,都要从严格的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否定一切,肯定一切,都容易犯错误;
(4) 社会主义照样有它的社会问题,有劳动问题,人口、文化、道德、民俗、民族、妇女、青年、儿童、老年、城市、农村、职业分工等等问题,社会学研究有广阔天地,社会学研究可以为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指引下,我们学习了社会学座谈会的精神,从思想上清除了"左"倾错误的流毒,克服心中的余悸,决心要办社会学系。
与1979年3月座谈会的同时,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正式成立,选举了一个由五十人组成的理事会,会长为费孝通 (1938年伦敦经济学院毕业)。三年后,1982年5月在武汉召开了首届年会。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改名为中国社会学会。它有除台湾省以外的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160名代表参加,表明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参加会议的既有老一輩的社会学家,又有大批中青年社会学工作者,共提交学术论文81篇,内容可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两个方面。其中一些文章已经并将陆续在《社会》杂志等刊物发表。这次会议选举了费孝通担任会长,田汝康 (一九八三年他正在美国访问),雷洁琼 (中国著名女社会活动家,她早年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前北京市副市长) 等七人为副会长。于光远、吴文藻、陈翰笙等为顾问。整个理事会由58人组成,我本人也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理事。
二
筹建社会学系,从何着手呢?
首先,针对当时的实际状况: 许多人对社会学不熟悉,而一些熟悉的同志又是心有余悸,我们认为必须就社会学的对象、内容、方法的通俗宣传作一工作。我们发表了《认真开展社会学的研究》(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二日《解放日报》)、《是恢复社会学研究的时候了》(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六日《文汇报》) 和《谈谈无产阶级社会学的内容和方法》(《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这些是较早发表的一批文章。
其次,我系派人到北京学习取经。他们在北京访问了费孝通、吴泽霖、吴文藻等老辈社会学家,也听取了王康等社会学学者的意见,逐步搞清楚了筹建社会学系的方向。此外,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社会学讲习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第三,在1979年的暑假里,我们组织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了关于社会福利的调查,写出了《关于上海市南市区露香街道社会低能人员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曾提交中国全国第二次人口理论讨论会,得到好评。1980年暑假,我们又扩大了调查范围,就婚姻问题、青年问题、老年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实际调查,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学有广阔的天地,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社会学系的信心,现在各项社会调查都在继续进行。
第四,我们还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劳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公安等实际部门的同志来给我们讲课,密切了同实际部门的关系,丰富我们关于社会情况的知识,扩大了眼界。
第五,在社会学系筹建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外事活动,多次接待外国社会学家,请他们作学术报告,并相互交流经验。外国朋友对我们筹建社会学系十分关心,美国加州大学和俄亥俄大学校等社会学家给我们寄来了图书资料。三年来,我们同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同行们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今天在座的就有我们的老朋友。值得高兴的是,今天我又能结识许多新的朋友。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支持,增加了我们办好社会学系的信心和决心。
三
筹建社会学系,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取得社会上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因此,我们社会学系在筹建过程中,积极发起成立上海市社会学学会。
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的支持下,在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在1979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专程赶来作了重要讲话,成立会上宣读了论文及调查报告十余篇。会议选举了由二十一人組成的理事会。1981年12月上海市社会学会又召开了年会,进行学术讨论。自1982年开始,还建立了个双月座谈会制度,讨论各种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海市社会学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第一批会员共有140人,后又发展70人,现为210人。他们都是从事社会学教学研究工作和劳动、公安、民政、青年、妇女等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社会学工作的同志,业务能力相当于大学讲师水平以上。在市社会学学会下,成立了青少年问题、社会福利和社会学教学研究会。婚姻、家庭研究会和老年问题研究会也于1982年成立。社会学会会的会员分别参加各研究会,从事有关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
继上海之后,三年来,在中国其他各省市也陆续建立起社会学学会,现在已经建立起社会学学会的省市还有: 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其他一些省如安徽、四川、云南也正在酝酿建立社会学会。
我们社会学系在筹建过程中,积极参加了学会和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我系教师在学会举办的报告会上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我系教师参加学会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会的工作,而我系教师也通过学会及其研究会的活动创造了开展教学与社会调查的条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
我系成立三年来,教学科研工作有了一定开展,取得了不少成绩。首届学生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三好集体,我们的一些调查报告和文章为报刊所采用。
这里我想介绍一些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题目。
理论方面题目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论孙本文和他的《社会学原理》; 评 (英) 鮑陀摩对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研究;部分美国出版的《社会学概论》述评。
历史方面的题目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观; 关于1957年对待社会学问题; 关于解放初期妓女改造问题。
社会调查方面的题目有:
苏北人问题调查; 城市犯罪青年的再社会化问题; 个体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老年人的社会管理体制; 职业流动与职业威望; 毛泽东调查的几个特点; 外国调查方法和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的问题。
这批学生在上个月已经走到工作岗位。他们有的到研究机关,有的到大学去教书,有的到政府部门去工作,有的到群众团体,他们之中有的还准备报考研究生。
我们的刊物《社会》(社会学杂志) 从1983年起每逢双月出版。每期都附有英文目录,在国外也可以订阅。这个刊物既登载理论文章,也刊载社会调查报告,它还有问题讨论栏以及社会学讲座。它的作者既有教授、学者,也有实际部门工作者,1980年第一期上我们还刊载了一篇台湾学者谈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的文章。它既有我们摘译的外国学者的文章,还刊载外国学者给我们的专稿。
我们高兴地知道,我们的一些文章将在今年的晚一些时候在美国翻译出版。你们可以从那些文章中了解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些动向。
但是, 我们也有不少困难,例如图书资料不足,师资不足,对国外社会学状况了解不多,等等。朋友们也许知道,1982年12月10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1985年), 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经济也还包括社会发展计划,这是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它在第四编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计划中专门列了一章谈哲学社会科学。规定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十二个研究重点,社会学也是其中之一。它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社会学的研究。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刻苦学习 (包括学习外国的长处),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把我们这个系办好! 培养出有质量的社会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本文系袁缉辉1983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等校以《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的建立与发展》为题发表的讲演稿,刊载[美]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 1979-1983 )》美国夏普出版社1984年版)
《社会学探索》目录
《社会学探索》后记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学和其他几门学科“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979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座谈会提出了在大专院校恢复设立社会学系的建议。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开始了对社会学的探索。在党的领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我们在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的建立( 1979年9月) ,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的成立 ( 1980年3月成立,1983年6月改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1984年10月 被正式确定为上海市地方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社会》的创刊 1981年10月) 等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收集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是我们从1979年到1984年期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及有关材料。我们只是希望它能对读者了解社会学的教学、科研在我国恢复和重建过程的某一片断有所帮助。这些文章绝大部分是公开发表过的,这次未作修改,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
198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