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回宋元古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07-26 04:39

为了梦回宋元古城

——泉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李韵 张诗瑶

  曾经有专家认为:就历史遗存、文化传承、古韵重现而言,如果说汉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那么宋元就得看泉州。宋元时期的古建、遗址、文物等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留存;宋元时期的艺术、语言、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展现。

  客观而言,泉州是座幸运的城市,历史上多次避过战火袭扰,大量遗迹遗存得以历经千年而保存。而从主观上,泉州人很爱这座城,真心愿意守护这座城,并为之深深自豪。多年来,泉州牢记嘱托,扛起使命,坚守“申遗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之理念,开启了遗产保护发展的新征程。

  认知古城,才能更好地保护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过程中,泉州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1982年泉州入选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巨大荣誉让泉州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古城内涵价值的保护和挖掘,特别是1982年3月泉州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关于保护管理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决议》,确立了“修旧如旧”的保护之路。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泉州考察,确定泉州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还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泉州当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5年,泉州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及战略支点城市。由此,泉州以“文都+海丝”的叠加模式,以文塑城,以文兴城,通过举办海丝国际研讨会、海丝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向世界传递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虽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但活化的非遗却能生动地呈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两者相得益彰。2007年,原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泉州、漳州、厦门共同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闽南文化发祥地、核心区的泉州,积极为我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探路。通过实施“十百千基础工程”,相继建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各县区非遗馆以及一大批非遗传习所、展示点,构筑起“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505个,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99项,还有5项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自2019年以来,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开展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取得重大突破,从学术层面描述一个千年古城的文明韵味与风采,为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实证物证。

  为了有效、充分地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泉州市主要从“五个强化”着手:一是强化高位推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实施遗产保护“五纳入”制度,建立覆盖全部遗产点的日常管理运行机制。二是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将《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作为泉州市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三是强化规划保护,根据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划定泉州系列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严格管控,确立在城市管理中优先服从遗产区管控要求的总体原则。四是强化技术支撑,高效提升遗产考古与研究工作,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冶铁遗址、德化窑址等考古发掘,相继取得突破性成果。五是强化社会参与,开展大众化展示阐释,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的自觉,推动遗产保护进村规民约、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千家万户,涌现出了千名讲解志愿者、千名一线巡查员、万名爱遗护遗热心人士。

  如今,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作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通过实行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家园式共造,逐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古城历史风貌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呈现。

  今日泉州,梦回宋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大步迈向新的更大的辉煌。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6日 07版)

[ 责编:田媛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