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鉴赏:文伯仁的《为怀谷作山水》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性格暴躁,好使气骂座,少年时曾与其叔伯文徵明相讼,一度系狱。1550年至1554年期间,文伯仁在京城欲结交王世贞。但王世贞却评价文伯仁:“此君秽而好骂。”由此看来,王世贞并不看好文伯仁的人品。这也阻碍了文伯仁在京城的发展。之后,他便离开北京来到南京,在南京重新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尽管他性格古怪,但凭借着才华,也奠定了自己的画艺地位。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记载了文伯仁在画艺方面的成就:“文五峰德承在金台客舍为余作《仙山图》。余每日携酒造之,看其着笔是大设色,学赵千里者,其山谷之幽深、楼阁之严峻,凡山中之景,如水碓、水磨、稻畦之类,无不毕备,精工之极,凡两月始迄工。”从这段文字可知,文伯仁学宋代赵伯驹,帧喜用大设色的笔法作画,作品又有南宋工致细腻的特点,显得工整放逸、清丽秀雅。从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文伯仁《为怀谷作山水》(见下图)中便可看出其笔墨细劲缜密的特点。
文伯仁的《为怀谷作山水》纵120.5厘米、横29厘米,具有其典型的绘画风格。画面以深远构图为主,近景石滩上树木用细腻的笔法绘成,显得郁郁葱葱,以繁茂为特点。溪水蜿蜒流淌,深入山间。溪水之上有栈道、小桥、亭屋排列画面丰富而有序。画面中景有二人立于竹桥之上,似有送别之意。山石以淡墨勾勒,以焦墨牛毛皴繁复皴染。在山体与山麓部分的描绘中,画家用短促的披麻皴塑造山石脉络使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但又给人繁中有序的节奏感。远景石台蜿蜒,最后消失于深山之中。山顶两棵歪斜的松树为画面增加了活泼之感,有点睛之笔的效果。远处高山施以淡淡的赭石色突显其高远之意。
文伯仁的画风受文徵明的影响。同时作为文人,他又在画风上展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在这幅《为怀谷作山水》中可以看出,他崇文伯仁的画风受文徵明的影响。同时作为文人,他又在画风上展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在这幅《为怀谷作山水》中可以看出,他崇尚元代文人画的隐逸之风。他取法“元四家”,尤其在笔墨上深得王蒙真髓,画风密而不塞、繁中寓简。此作中繁复的山体结构来源于其叔伯文徵明的风格,但在构图和笔墨上则倾向于王蒙的形式。从整幅作品来看,画家采用了文氏一贯的繁复图式,不断堆叠山石,树木造型多变,各元素整合于一体,具有精细复杂的效果。画中笔力清劲,松树之间相互映衬,重叠的松针根根见笔,这是典型的王蒙之法。
纵观文伯仁绘画的构图、笔墨、意境等元素,可见他取法多样,不拘泥于一家,并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在传统技法上,他取法宋元大家,同时又追求文徵明一脉的画风神韵,展现出郁茂的画风。他在细密繁茂中下笔落墨,又以清劲的笔法塑造画面,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精心的安排,将文氏风格与元代隐逸之风相结合,勾勒出一幅幅淡雅的文人画作,为明代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也渐渐与吴门画派后期单一的画风拉开了距离,进而另辟蹊径,开辟了新的绘画道路。
——摘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