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宋代内丹道的成熟
中国道教之十:宋代内丹道的成熟
钟、吕内丹道门下四传,至宋初的陈抟(公元871 年——989 年),字图南,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个比较可信的历史人物,据《宋史.陈抟传》载:他自幼习懦,通经史,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居华山,修习道术。后移于少华山石室,每觉可百日不起,世人目为异人。
后周世宗、宋太宗都曾向他求问长生久视之道,他皆不以黄白之术为然,而答之以清静无为,深合帝心。宋太宗赐号" 希夷先生"。陈抟在道教史上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根据道教经典及自身体验,画出了一符《无极图》(如下)。据明末思想家黄宗炎研究,《无极图》有顺、逆两种解释," 顺以生人" ,是宇宙开辟,万物化生的过程。" 逆以成丹" ,讲的是内丹修炼方法。按照道教的理论述,天人合一,宇宙与人身有着相似的结构,人体修炼应模拟自然演化过程,逆向而行。最下之○为" 玄牝之门" ,气从此而生。呼吸吐纳,意守玄关,生热筑基。向上一○名"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化有形之精为无形之精,使之升入五脏六腑," 名为五气朝元"。五脏分别与五行相匹配,令其阴阳和合,水火交媾,而成丹药。再上之圈为" 取坎填离"。按八卦原理,肾为坎男,心为离女,但离中虚,坎中满,心肾交泰即是" 抽坎填离" ,使坎中阳爻与离中阴爻相结合," 乃成圣胎"。最上一○为" 炼神还虚,复归无极" ,而仙道己成,便可脱胎而去。陈抟《无极图》虽对内丹功法的说明尚嫌简单,但为日后内丹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抟的再传弟子张伯端作《悟真篇》,对内丹修道理论作了详细的阐发,被视为内丹道的经典著作,与《参同契》齐名。至此,内丹道理论基本完善。
张伯端(公元984 年-1082 年),字平叔,浙江天台人。少年时曾为太学士,举进士不第,屈居幕僚。后" 坐累谪岭南兵籍" ,遂绝仕途,潜心道教。82岁时游蜀,遇刘海蟾,得金丹还液火候之诀,修炼成功,著《悟真篇》阐扬内丹学。他以《道德经》和《阴符经》为祖经,吸收" 三才相盗" 和" 虚心实腹" 的观念,又融摄禅宗和儒学,形成了独特的" 先命后性" 的内丹修养理论。他继承了道教追求肉体长生的传统,认为:" 命之不存,性将焉附。" ,故宗教修养当从锻炼身体入手," 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修命之要,在乎金丹"。他用八十一首诗词,对内丹功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其弟子翁保光在《悟真篇注序》中,对张伯端的内炼思想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其文如下:
" 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时,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次辨真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假此炉之真气,施设法象,运动周星,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晨,结成一粒,附在鼎中,大如黍米,此名金丹。取金丹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捕鼠,如鹯搦鸟,不能飞走矣。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之火,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忽尾闾间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逆上泥丸。舌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美,此名金液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即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无饥渴寒暑之患,刀兵虎兕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 这个修炼过程,基本和当代气功家练习气功的方法类同,其健身强体的功效被实践所证明。
在" 修命" 的基础上,张伯端又借用佛教禅宗的思想,大谈" 修性" 之功,这是传统道教所没有的。他认为:"既性命之功未修,则运心不普,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 身体锻炼得再好,也只是健康长寿,精神上还不能达到无限,成为神仙。所以," 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 张伯端从道教的角度,吸收大量禅宗思想来" 修性" ,把三教融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张伯端身后,其弟子经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等人的传承,形成了金丹教南宗的系统,元代以后并入全真教。
在内丹道发展的同时,传统道教的符箓派也在发展,天师、上清、灵宝诸派也曾产生过颇具社会影响的道士,受过朝廷的策封。另外,一些符箓派道士又吸收内丹学的思想,创出了新道派。如王文卿(1093年——1153年)所创神霄派,号称其所炼的" 先天祖气" 可以和天地之真气相感应,小则可以为人治病,大则可呼风唤雨,祈雨求晴。他们的法术曾得到过一些帝王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