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被称为“癌中之王”,发现晚、转移快和预后差是制约胰腺癌临床诊治的三大主要难题,80%的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并有转移,但其转移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胰腺癌与其它实体瘤不同,肿瘤组织中90%以上由包括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巨噬细胞(TAMs)、中性粒细胞(TANs)、细胞外基质等基质细胞构成,它们就像是一座隐形的“城墙”紧紧包绕和穿插在胰腺癌细胞周围,与胰腺癌细胞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肿瘤微环境”,成为胰腺癌治疗的保护屏障。如何打破及拆解这个屏障及其所导致的转移困境,成为胰腺癌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议题。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琦、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GUT 杂志发表了题为:Inflammatory cell-derived CXCL3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h a novel myofibroblast-hijacked cancer escape mechanism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胰腺癌肿瘤微环境基质成分相互作用的促进转移的新机制,并发现从IL-33-ST2-ERK/p38-MYC-CXCL3信号轴的关键环节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新策略。此外,基于该研究发现的胰腺癌转移途径和新机制,研究团队已初步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复方和活性成分,提示中医药在治疗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李琦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分析胰腺癌患者组织样本和TCGA数据库,发现胰腺癌组织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与患者生存期的显著负相关,并筛选出胰腺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白介素33(IL-33),IL-33及其受体ST2刺激了TAMs的极化,通过IL-33–ST2–ERK/p38–MYC-CXCL3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IL-33刺激TAMs极化是上调CXCL3的主要驱动力,上调的CXCL3不仅可以有效介导TAMs和CAFs的串话,也可以将CAFs转换为肌成纤维细胞,促进肌成纤维细胞更强有力的结合癌细胞,进而促进转移。因此,这条信号轴可能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并作为药物靶点,治疗胰腺导管癌的转移。该研究揭示了靶向肿瘤微环境中基质成分治疗胰腺癌转移的新机制及防治靶点,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且该治疗策略有望提高癌症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令人欣喜的是,基于该研究发现的胰腺癌转移途径和新机制,研究团队已初步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复方和活性成分,提示中医药在治疗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李琦教授认为:“针对临床上难治的胰腺癌,从调节肿瘤微环境角度,寻找防治胰腺癌转移的中药,具有广阔的临床前景和应用价值”。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肿瘤科2018级博士生孙筱婷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李琦教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曹义海教授及复旦大学杨云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1/02/09/gutjnl-2020-32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