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皇后”戴爱莲的坎坷情路

2006年2月9日,戴爱莲去世
图为1984年戴爱莲与英国雕塑家威利·苏考普在北京合影

原载:《人民周刊》2016年第16期

作者:黄小坚

戴爱莲——中国芭蕾艺术的开山架桥人,我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她打开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宝库。戴爱莲原名吴爱兰,祖籍广东新会,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多数国人闻所未闻的拉美小国)的一个华侨家庭。直到14岁,她甚至都不会讲中文。然而,这并不妨碍她多年后回到血脉相连的中国,一举成为卓越的“舞蹈皇后”。

然而,在舞蹈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她却遭遇了情路的坎坷。

“舞蹈皇后”的长成

今年(2016)是戴爱莲诞辰100周年。她生前创作演出了舞剧《和平鸽》和舞蹈《荷花舞》《飞天》《春游》等一批优秀作品,整理了《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剑舞》等民间舞作品,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舞蹈艺术人才,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爱莲的杰出成就,源自她传奇的海外教育背景和深厚的民族舞蹈素养。

戴爱莲的出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虽然远离欧亚繁华地区,但风光秀丽,宛如世外桃源。从广东新会漂洋过海而来的戴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代。戴爱莲从小生长在这片蓝天碧海之间,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充满阳光和欢笑。

打小,戴爱莲就显露出舞蹈天赋。一听见音乐,她就会自己跳起舞来,就像海岛上小巧玲珑的蜂鸟般灵动活泼。才7岁时,她就登台表演了自编自演的独舞《小鸡》。

自幼喜爱舞蹈艺术的戴爱莲5岁就开始学习舞蹈。因为家人世代经商,戴爱莲幸运地有着优渥的家境,让她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12岁时,她考入了当地的芭蕾舞蹈学校。14岁时,她随母亲、姐姐到英国伦敦定居、求学,先后进入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古典芭蕾。

在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英国舞蹈界,黄皮肤、黑头发、小个子的她,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有人曾断言,她的身高根本不适合学芭蕾舞。雪上加霜的是,在大洋另一端,她的父亲因为破产,她一下子从不愁吃穿的富家女,变成了需要靠打工维持生计的穷学生。逆境之中,戴爱莲只有格外努力。也是在这段时间,她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平生第一次,她因为自己竟然不会讲中文而生自己的气。她来到大英博物馆,读英文版的《中国历史》,观看中国古代艺术品,一点一滴地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后来,她看到德国现代舞蹈家M·魏格曼的表演,倾慕不已,又前往魏格曼剧团在伦敦设立的舞蹈工作室求学。1939年,23岁的戴爱莲以优异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的奖学金。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著名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拉班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及舞谱等知识,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