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字,是指古代铸造金属时,先用泥土做模,然后将金属融化,倒在模内,待金属冷却后,将模打碎,就剩下金属造成的器具。这个模规定了金域的液体不能够任意流走,只能停留在它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范”字就有限制在一定空间位置之内的意思。现在的“范”字,主要是指“范者,法也”。法就是规律,针对天之时,所以“范”字在这里就是专门指能够对天作出限制。“围”是包围,凡是围都是有空间的,而空间是属于坤地的,所以这个“围”字针对大地。“范围”两个字,一指上天,一指大地。能够限制天地,可说伟大极了。
“化”就是变化,化育万物;“而不过”,指不超过。这一句的主语是圣人,它是说,圣人羋握了《易经》的道理,明白天地的规律,按天地的规律对天地加以调整,使天地的运行和生育变化达到最适当的程度。抽象点来说,即在阴阳对待流行的变化过程中间,当它在正常合理的时候,我们只需遵从、效法。但是很可能天地的阴阳变化偶然会有过或不及的情况。当天地过或不及,我们就要根据控制天地背后的规律,人为地制裁它、规范它,令它不要逸出常规。例如天旱得太厉害,我们就说天地失常,我们应辅相它,令它不要如此干旱;连续下雨两百天,这也不是正常的,我们要裁成它,令它不要降雨降得过分。要注意,不是觉得不足要它增加,而是在它过分后限制它,这样就是44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曲”就是委曲,即顺从。弯曲,就顺从他弯曲。这里的意思是完全吻合地跟随,用尽一切方法普遍地成就万物。“而不遗”,而没有遗漏,宇宙在生长万物的过程中,很可能在某些地方对某些物和某些人的生长过程有所忽略或不足。当有所忽略或不足时,我们就根据那事物的生长规律略为帮助它。整句是说巨细不遗漏地促进所有万物的合理生长,超过的就压抑它,不足的就帮助它,令它能够完成正常生长的过程。对万物无一遗漏,就叫作“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非常伟大的想法。
泰卦的《大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交”是指泰卦中乾坤(天地)两个经卦上下相交感。“后”是君主,不是皇后。其实远古可能由女性当君主,所以远古时,“后”字是指君主,后来承用,男的君主也可称为后了。这句说君主应根据这个卦象背后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来“财成天地之道”。注意,“财”这个字,别本作“裁”字。其实4'财”是一个别写字,标准应是“裁”字。“裁”就是裁衣服。裁衣服是减少原本整幅布的大小,只剪出有用的部分。我们就好像裁布一样,制裁天地过分的部分,令它不过分。我们有责任帮助天地,天地做出的事过了,我们就要像裁衣般剪小它、抑制它,令它像衣服般没有多余的部分。“辅”是辅助。“相”,把这个字拆开,即左面是木杖,右面是眼,这根木杖就是帮助肓人走路的T具,而右面的眼可帮助肓人S路。因此,“相”字之义为帮助。君主窬要人帮助,所以后来帮助君主域重要的人,便叫“宰相”。“相”字之义既是帮助,有人相助,力慑便增加了,所以“相”字引申,便有“增加”之义。“宜”字十分重要,指适当。体会到在适当的情况下,天地应该需要增加的,便帮助它增加。最关键的原则是“左右”,两手帮助。“左”字和“右”字的原义就是左手和右手,左手和右手都有帮助之义。例如“祐(佑)”字,因为是上天的帮助,就用“示”字部表示;而“右”,正如帮助别人要用右手;合在一起,便是“祐(佑)”字。又如“辅佐”的“佐”字,本字就是“左”字,帮助人也可以用左手。“左右”的意思就是如此。
再看看,两个“右”字其实就是朋友的“友”字。能用右手帮助的才是朋友。朋友需要帮助,故彼此都要用右手帮助对方,因此两只右手合起来就是“友”。当然左撇子就作别论。所以“左右”不是控制普通的人民,而是要协助人民,K正对人民有利益的便去协助他们。
“财(裁)成辅相”很重要,它说出了我们人类应调整天地、帮助天地。给予天地最合理的帮助,《中庸》叫作“参赞天地之化育”。“参”是参与;“赞”是帮助,不是赞扬的“赞(瓒)”,是没有“言”字旁的“赞”字,就是帮助、赞助。要参与天地、帮助天地而不是损害天地。因此,“财(裁)成辅相”的意思:“财(裁)成”就是令它减少一点;“辅相”就是令它增加一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要令它增加或者减少的标准是“宜”。“宜”字在儒家的另一个名称就是“义”。“义”就是在任何不同情况之下,都找到最适当的处理亊物方法的意思。
有个例子我最喜欢讲,有两个同学去外国读书,一穷一富。大家凑集银两送礼,穷的送一笔钱,让他安心读书;有钱的送他一枝金笔,略表寸心已足够了,这就是适当。若相反的话,穷的送他一枝金笔;有钱的送一笔钱就叫不适当。适当不适当,是根据“义”决定的。“财(裁)成辅相”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帮助自然和调整自然,令自然的功能合乎最正常的规律。和我们今天
西方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令地球不胜负荷而反抗,带来无穷的灾祸是不同的。所以“财(裁)成辅相”的说法,在今天西方已开始受到重视,因为它能真正解救地球目前的危机。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通”指贯通和汇通。“融会贯通”,要把很多事物合在一起,然后才能够会合贯通。“昼”指白天,“夜”指晚上。单说“昼夜”就只是指白天和晚上,但现在它说“昼夜之道”,便不是只讲昼夜,而是说形成昼夜的原因和规律。形成昼夜的原因和规律是什么?首先,白日过后就是黑夜,黑夜之后就是白日,它是一个循环无息、永不停止地进行、发展的过程。此外,白天光明是阳,黑夜黑暗就是阴了。因此,可将这个昼夜之道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综合类似昼夜的其他现象,例如幽明、死生、鬼神,乃至众多相对的事物,它们表面上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外貌和不同的行动,但如果提升和抽象化的话,把它们融会、综合和贯通,就变成了阴阳之道。假使真正能够精通融合,由昼夜之道,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阴阳之道,即宇宙或天地最基本的原理,如果能够明白,那你就能真正了解一切的事物。应用这个最简单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天地任何的事物。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神”字要细心分析。首先《易经》用到“神”、或者是《十翼》用到“神”字,是有几种不同的意思的。第一种是指传统意义的神,即“神鬼”的“神”。例如在《系辞下传》的“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上天生出蓍草这一种神奇的物件,它会帮助我们、指导我们、告诉我们未来的情况;因此,圣人利用这一种神物箐草,形成了《易经》占筮之道。“神”字在这里就是古代宗教迷信中神鬼的“神”。不过在《十翼》中,这样意思的“神”字不多,只有寥寥可数的例子。
第二个“神”字的意思,是代表我们的聪明智惹达到了普通人不能达到的境界,高到极点。即是说将普通的知识提升到智慧的层次,超越所有人知识的水平。大家读同一本书,但你听完他的说法后,你佩服极了,因为你读不到这层意思而他读到了!《系辞传》称为“神而明之”的“神”,是指道德与知识达到了最高妙的境界,就叫作“神”。此义就与鬼神无关。
第三个专指变化之道,也叫作“神”。首先将“神”字解为变化的意思不是《十翼》,而是西方人重视的《孙子兵法》,当中首先提到变化叫作“神”。可能因为它所说在先,《系辞传》就继承了这个意思,再向上提升。《孙子兵法》只不过是说运兵变化莫测,打胜仗的这种变化就叫作''神”。它是指战争,只是低级的说法。《系辞传》将它提升到天地之变化是神,因此阴阳的变化就叫作“神”。例如“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我们就叫作“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知道变化之道,就知道什么叫作“神”了。这些都是《说卦传》和《系辞传》中的文字。因此神是指阴阳变化,尤其在《系辞传》中,当我们看见“神”字时,应先想它就是指变化之道,很多时候都是正确的。上文“天生神物”指“神鬼”的“神”只是例外。“神而明之”中“神”的意思也比较少用。
退一步,高级的阴阳天地变化降到最低是什么?那就是蓍草的变化。因为当我们用五十根蓍草,经过各种运算过程后,最后究竟会得出九、八、七、六哪一个结果,是没有人能够预先知道的,它是偶然的。因此说“蓍之德岡而神”,眷的性质好像圆形的物件到处滚动。它是不稳定、随处转动的,它的性质是神。“神”字就是指蓍草的六、七、八、九变化不定的数据。这种解释偶然会用到,例如“神无方而易无体”,勉强亦可作为一例。
通过上述,可知神的意义共有四种说法。而传统的鬼神的意思最少用。由此可见,域于儒家的《十翼》作者,虽然不像道家般彻底、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很早已经将鬼神的观念提升到哲学的观念,不当它是迷信来处理了。
“故神无方”,“方”就是方向、趋向。筹草如果有一定的方向,每次是九是六就可预测,如最堕落的赌博,预知大小,买大得大,买小得小,那就是有方向,但蓄草不是。蓍草得出六、七、八、九之前,无人可知结果,这就是“无方”。如果提升到阴阳的层次,阳变阴、阴变阳,当你说它是阳时,它已变为阴,当说它是阴时,它已变了阳。但也有可能你说它变为阴时,它不变依然是阳等。此外,阳中蕴含着阴,阴中蕴含着阳。它是阳时可作阴用,阴时可作阳用。你根本无法找到一个方向。宇宙事物的变幻,虽然有永恒的规律,但慷得的人才可看到,不懂的人看去觉得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化万千,以致目迷五色而不知所从。故说宇宙的变化、阴阳的变化是神。而番草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方句和趋向让人容易知道的,所以也是“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易无体”,“易”就是天地的变化,也就是暗寓天地的规律于其中的《易经》一书,在《易经》这本书中的六十四卦,亦是没有一定的形体的。占筮得到乾卦,但是初爻变,于是初爻变阴爻,就变成了姖卦,二爻变就是同人卦等等。结果乾卦就可变成其他的六十三卦。六爻尽变就是坤卦。当你占到是乾卦时,跟着就变为妮卦、同人卦或坤卦等都是可能的,所以《周易》书中的卦没有固定的形体。此外,每卦有六爻,虽然初、二、三、四、五、上有确定的位置和阴阳、贵贱。但这六位,可以是阴爻,亦可以是阳爻,所以只是虚位。何况阳爻会变阴爻,阴爻会变阳爻,所以爻亦是没有固定之体。再次,卦象亦无定体,例如乾卦卦象,可以是天、阑、君、父、玉、金、冰、良马、木果等,随变所适,亦没有固定之体。
如果再进一步引申,爻中所指陈的,原本是个别的、具体的、确定的亊物,但后来从哲学上提升为普遍的事类和规律,这样就将实事化为虚理,虚理自然没有固定的体了。所以易是无体的。又因为《易经》说宇宙是永恒在变动中,既是永恒在变动中,它的形体只能在短暂时间是间定的,在此之前或之后,都不是这样的。因此,易是无体的。如果从宇宙说明,而不是讲低级的占筮或卦,谁能看到宇宙的实体?古人只能从天地变化之道,推想它的实体,这是“即用以见体”,所以便说是没有形体。进一步推论,宇宙的变化是指外表的形体还是背后的规律?外表形体的变化是次要的,规律带动形体变化,因此规律的变化才是更根本的。而规律是抽象的,是没有形体的。故最后综合来说就是“神无方而易无体”,这句话请细心研究。第四章第三节至此完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两句话迸一步强调《易》是与天地准的,是按天地之化行事的,所以无过错;而且委曲成就万物,没有遗漏的。这里有大、广的意思。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到白天变黑夜,黑夜变白天,从而知道事物是变化的。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里的“神”,不是“鬼神之情状”的“神”。而是指与“物质”相对的精神。“神”不是一定的,所以说“神无方”,即神没有方所。《系辞传》下面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蓍之德圆而神”,也是这个意思。
“《易》无体”,是说《易》没有形体。这说明《易》是变化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