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口罩进化史

2020年,在这场全球疫情中,口罩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防护手段,从而成为了这一年最畅销的生活用品。一时间,公共场合尽戴口罩成为了这一年一道独特的“风景”。

翻开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口罩虽小,但历史源远流长……

雏形:为隔不洁之物

有别于今日以防尘防菌为主的口罩,口罩出现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不让吸进来,而是为了不让呼出去。

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伊朗高原,波斯人普遍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又名袄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崇尚象征光明的火。同时教规中认为俗人身体排出的一切都是不清洁的。因而在进行宗教仪式时,信众们除了全身遮裹外还必须戴上“口罩”以遮盖嘴、鼻,以免不洁之气触及“圣火”。

近代考古学家曾在伊朗西北部距今约2500年前的波斯古墓遗址内发现许多于口鼻处戴着罩子的浮雕像。可见那一时期古代伊朗就出现了原始的口罩。

唐朝陶俑,

一个正在参加宗教仪式的波斯拜火教教徒▼

传入中原

随着南北朝(公元4-6世纪)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原,戴口罩的习俗也随之传入,并逐渐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

至13世纪,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载,当时元朝皇帝在进食时,为避免献食者呼出的气息触及所食之物而使自己染病,令给自己献食的侍臣“皆用绢巾掩口鼻,俾其气息不致触及食物。”这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薄巾”,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口罩。

皆用绢巾掩口鼻,俾其气息不致触及食物。▼

近代口罩:医学变革

近代口罩的出现已是19世纪。这一时期口罩真正开始被运用于医学领域。

19世纪中叶,英国医生在为病人做手术的时已用碳酸为手术器械消毒,且手术时也穿戴专用的手术衣、手术手套以及手术帽。尽管如此,人们发现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德国医生米库里兹·莱德奇

(Mikulicz Radecki)

19世纪末,德国医生米库里兹·莱德奇(Mikulicz Radecki)在汉堡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经过周密观察,他发现有些手术失败并非医疗技术问题,而是医生在进行手术时通过说话及呼吸将细菌传染给了患者,以致出现不良后果。

于是,莱德奇开始用纱布将鼻口蒙住后才进行手术。果不其然,此后病人伤口感染率大大下降。从此,口罩就流传开了。这种口罩也被称为米库里兹氏口罩,是近代以来有记载的第一款医用口罩。

米库里兹氏口罩▼

不过那时的口罩仅是用单层(或极少层)的纱布来回将鼻、嘴、胡子缠起来,造型简单且戴起来很不舒服。

于是,莱德奇让人把纱布剪成长方形,在两层纱布之间架起一个框形的铁丝支架,再作一根带子系在后脑勺上。于是,口罩便有了最初的形状。

后来,英国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浸湿的弱点。再后来,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发明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结,附带一个可以挂在耳朵上的环形带子。至今仍在使用的现代口罩,就这么诞生了。

现代口罩诞生▼

西班牙流感:走进寻常百姓家

19世纪近代口罩问世时的作用被定义为“保护患者不受感染”。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则让口罩实现从“保护患者不受感染”到“保护自己不被感染”的功能性转变。

1918-1920年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约5亿人感染,超过4000万人死亡。疫病蔓延期间,不少群体、不少场所被强制要求佩戴口罩,有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此后,口罩被广泛运用于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当中,走进寻常百姓家里。

伍氏口罩立大功

1910年的10月25日,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回来的劳工在下榻的旅店内暴亡,尸体呈紫黑色,死状可怖。短短十几天之后,大瘟疫横扫了整个东三省。越来越多的人倒下,而人们对瘟疫的原因竟一无所知。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来到哈尔滨主持抗疫工作。

华人医学家 伍连德

在此期间,伍连德认为保护易感人群是阻止疫情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他看来,易感人群既包括疫区附近居民,也包括在一线与病患频繁接触的医护人员和警察。

伍连德要求医护人员与军警必须严格佩戴口罩。然而近代孱弱的工业基础又如何能保障医疗资源,口罩库存很快告急。

1911年,哈尔滨的封闭客栈和学校被用作防疫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此时,伍连德因地制宜,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衬上一块脱脂棉,然后把两端剪开做绑带。由于其中的脱脂棉比较致密,可以过滤带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起到了预防鼠疫传播的作用。这种“伍氏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扑灭鼠疫的战役中起到了保护防疫人员和居民的作用。连当时一向反对戴口罩的外国医生也不得不开始戴口罩了。

伍氏口罩结构图及佩戴▼

在2020年这场全球性抗疫中,口罩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防护装备。时至今日,虽然口罩样式丰富,材料更加先进,但其基本原理和“伍氏口罩”可谓一脉相承。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8969909657(同微信)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成为朋友圈的历史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