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民居有哪些代表性的建筑特色?
潮汕民居又称潮汕建筑、潮州古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广东省东部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在历史上潮汕民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潮汕汉人大多是从中原经福建南迁而来的。潮汕明清时期的建筑,多受苏杭园林的影响,常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这与明清时期海运业的发达而潮汕对外贸易渠道主要是苏杭一带有关。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的增多,以及汕头的开埠,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
最后是民国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的商业中心是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小公园是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祥地,聚集了多数那个时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潮汕乡村至今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村寨规模十分巨大,它们大多以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相连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发展出诸如“下山虎”、“百凤朝阳”、“四点金”、“五间过”、“驷马拖车”、“百鸟朝凰”等多样的建筑形式。
这些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以天井为中心的民居建筑,其源头大多可溯至唐宋,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体系在潮汕地区的迁延。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宫殿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其中,厝角头是潮汕传统民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气势恢宏、高耸挺拔,使潮汕民居景观更加绚丽多彩,也体现了潮汕民居的文化底蕴。
潮汕民居的厝角头大致有三种形制:
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潮汕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寓意前程远大,常用在祠堂庙宇;
三是波浪形,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潮汕普通百姓基本不用。
厝角头的装饰重点集中在上半部,流畅的板线模线沿左右两边倾泻而下,线与线之间留下一个个被称为“肚”或“板肚”的装饰空间,用凹凸变化形式线段,以突出建筑物的立体轮廓,有的用彩画、灰望或嵌瓷作为装饰。“肚”根据题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花鸟肚”,“山水肚”,“人物肚”。
而厝角头正中下方成为“肚腰”,肚腰下面的花纹即“楚花”。也许这种图案本来就源于楚文化的影响,其造型与楚漆器中循环飞动的纹样极为相似。
采用这些装饰后,使潮汕传统建筑原本比较简单的“厝角头”有明显的明暗和色彩变化,丰富了潮汕传统建筑立面的艺术效果。潮汕人很重视“厝角头”的营造,其蕴意在于祈祷幸福安康,人丁兴旺。
作为汉民族诸多民系当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关注,潮汕人以其刻苦奋斗、勤劳与智慧名扬世界。
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潮汕商帮的崛起,以工夫茶、潮剧、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汕文化逐渐被世人所关注。
而潮汕民居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艺术装饰,值得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