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谭古今]这是神谕
关于希腊米洛岛出土的“阿芙罗蒂德”所显示的美,可以说是举世公认的。那么她是如何造就了这样美的,好象说法极多。想给这位女神重塑两臂的艺术家们也是极多的,这些艺术家们的修复可能很好的符合古希腊人的艺术法则,但是这所有修复方案没有一件是可以超过她残缺美的,这不是对希腊艺术提出置疑,而是让我们惊叹她所展示的神谕。
精神的完美是依靠物质的形式来传达的,但是物质的形式在什么状况下才能更加充分地揭示艺术的真谛,就完全归于“神的意志”了。罗丹在形容古希腊的雕刻时指出,如果把那时的雕刻从高山上推下,上面所有多余的东西都将碰掉,断臂阿芙罗蒂德的美既为我们揭示了自然与古典艺术相撞击之后的形态。自然创造了人的精神,然后又重新整合他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断臂阿芙罗蒂德给我们的启迪。米开朗基罗没有见过这件雕像,但是他的艺术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凝炼了她的精神实质。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以自然的状态来衡量一件作品的境界,如它被制作的自然吗?极为自然,自然的就象一块石头。这又有什么用,它不是艺术,艺术的境界其实更需要一种自然力的击打。就断臂以前的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石像而言,所需要的是翻滚的冲撞。这也使我想到篆刻家吴昌硕对他破铜烂铁派印章的制作手法,据说他在刻好一方印章之后,总要在千层布鞋底上用力的擦蹭几下,目的是使印文的效果看起来自然天成。这要使之天成的制作手法里,包涵了怎样的东西,很多时候是言说不清的。所以中国的艺术实践与其理论总给人以不能言传的意味,的确,实践神机莫测,理论更象谶语。让人终生去捉摸。
西方的文化现象仿佛就不是这样,以我将之比喻为神谕的这尊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而言,仍能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去推演她的美之所在。因为在自然界里,有一个黄金比率,它适用与自然界中的贝壳,也适用于人们无意间制造的物体,那就是1:0.618。还有比这尊雕像更适于这个黄金比率的吗?有,我们完全可以制造一块严格按照比率标准的方砖,但那不是一件艺术品。阿芙罗蒂德的完美只在这一个里面!她目前的这种型态就象是三棱镜,可以使光呈现霓虹的样子。所以我称这件断臂的阿芙罗蒂德本身就是一个神谕。
其实这种特异现象在天才艺术家那里也出现过,如音乐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如果以严格的古典音乐格式来看待这部作品,它在形式上是不完整的,但是在阐述音乐的情绪方面,它是完美无缺的,它的无与伦比也在这方面。如此的作为,不但需要天才,更需要神谕。我说的神不是一个偶像,它兴许是天上星座的位置与人间风雨雷电的交合,作用到某一物体后的神奇状态,或者它对人的灵感思维产生奇异的射击,于是就有非同寻常的状态产生了。话回转到刚才言及的中国艺术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来说,群经之首的《易经》是他们所必读的,而《易经》中的精神指向,很自然地就融入到他们遣散心志的艺术表现中去了。于是产生了中国的艺术形态。于是就有了制印的破铜烂铁派,随意说起,姑妄听之。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