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自画像中的我(11)
佛洛依德自画像
老弗洛伊德是一个划时代的心理医生,他把对人这个动物的精神状态的研究推向了内心的深处。他剖析绘画中的精神诱因时发现了性欲的潜在主导因素,这一点在当时与后世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绘画史的面貌。从原始先民画在洞穴中的第一幅画算起,人类的图式就带着自身影像的投射,我们今天见到那些鲜活的带有浓烈沧桑意味的绘画,印象中为何感到这等亲近?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同这古老图画一样,带着人性的温度,从鲜活逐步进入到沧桑的境界。这境界有什么魔力吸引着我们?其实这“沧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时间的磨蚀作用。另一层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它往往是历经磨难之后的一种道德,或言精神境界的升华。我有兴趣关注朋友们的自画像,是因为“我”中包含有更为深层的关于对艺术这个话题的认知,它的很多层面仍带有幽幽灵光。
(下面作者按收稿排序)
画家门如明自画像
初学绘画,画自画像真是一种练习及创作的方式,像伦勃朗、梵高如此酷爱画自画像还是不多的。记得上中学时画画欲望最强,找不到模特时开始对着镜子画自己,观察自己,也开始认识自己。信笔涂抹,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今日借此机会再画自己,面容上虽多了些沧桑纹路,可更显老练沉稳,笔锋入木三分回味悠长,努力画好愿此画留下美好记忆!(门如明语)
画家王文杰自画像
我最早画自画像大概还是在十七八岁时,基本都已经散失。自画像让我形成一种审视自己的习惯,也就是遇着镜子或其他反射物会盯着凝视一番。一位同事曾对我说,五十岁以后就不想照镜子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不愿看到自己老去的样子。我们都不愿意看着自己老去,岁月不饶人,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现实,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犁痕,一副沧海桑田的模样。直到最近,不知为什么我忽然又有了再画自画像的冲动。朋友说我自恋,我开玩笑说是为了省下顾模特的钱。其实,往深里说是为了如苏格拉底说的“认识自己”,往浅里说是为了重温素描。我不断地寻找不同光源下的自我,这样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有一次我把自画像发到朋友圈,朋友留言说:不要把自己打扮得很沧桑。岁月磨砺,我不得不沧桑。素描不是目的,至于像不像也不是太在乎,而那个所谓的“沧桑”,正是我自画像最想要记录的。(王文杰语)
画家高山自画像
老弗洛伊德做为心理医生,通过他的观察与研究,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第一层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第二层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第三层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我的自画像试图“三省吾身”,自察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对于自我、本我和超我有所表现,到头来却发现“我是我而非我”,我最看不清的原来是“我”。(高 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