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茶の鲜

若干年后回看,这将是一篇之于建立汤感呈现标准的奠基性文章……

————

鲜,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味觉体验。鲜者,鲜活、新鲜之谓也,反映了作为能量物质的优异品质,是优秀的取食对象,推荐食用。甚至如河豚与某些野菌这类有毒的生物,人们也难以抵御它们的鲜,进而食之,而之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味觉与嗅觉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感知能力,它们的感知信号到达神经中枢的通路最短,也最快。而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判断是否为食物、是否有敌人、是否是交配对象,就是通过味觉与嗅觉,用的就是它的快捷、高效。而“鲜”,则是判断可否食用的一个重要味觉信号,——这个信号越强烈,被激发的进食欲也就越强烈,从而吃得更快,吃得更多。

为什么呢?——因为食物一旦被氧化、发酵、风干,甚至腐败,能量会有巨大流失,甚至于无法安全食用;同时还要考虑如此优质的食物还会吸引来更多同类或非同类的进食者。所以动物(包括人)最明智的决定就是食物越鲜美,进食得就越快、越多,这甚至被固化为了一种动物本能。

显然,“鲜”作为一种刺激进食的信号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人的本能,——初初之下,你根本无法抗拒。

————

人们探索“鲜”的物质载体,最终落实到了氨基酸、茶氨酸、谷氨酸等物质上,但不要指望一口味精或鸡精就能带给你“鲜”的极致体验,——相反,却是一种又苦又咸的负面感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面说了,“鲜”是一种刺激进食的信号,是要伴随着进食过程的,甚至两者还要达到某种平衡:激发进食欲,得到满足,并在进食中再次激发进食欲直至饱腹感触发了停止进食机制为止,——而单纯的刺激进食欲却不给进食,放在任何一种生物身上那都不会是一种好的体验,何况还是那么强烈的刺激。

所以说,“鲜”的美好体验应该是一个有节奏且适当强度的线性过程。还记得我们评价一口茶汤品质那三条标准么:

· 心生欢喜;

· 有一而再,再二而三之念;

· 萌生意境之感。

而这“一而再,再而三之念”的缘起,便是这茶中恰到好处的——“鲜”。

————

通常意义上鲜味物质大都存在于新鲜的食物、食材当中,如鲜活的禽畜鱼类,刚摘的果蔬、山菌等。这很容易理解,新鲜么。但我们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这款酱油味道很鲜!

这罐面酱醇鲜之极!

这条火腿极其鲜美!

就连那闻着极臭的臭豆腐吃到嘴里都会有一种别致的鲜香~~

更不用说那酒的香醇了……

而这里没有一个是“新鲜”的食物,统统都是与微生物作用之后的发酵食品。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人类对于食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新鲜”的食材与食物,而是可以通过某种加工方式能够将其长久储存以备他日之需,这个过程中也就应运而生了新的味道、新的鲜美;同时,我们也就发现了鲜味物质存在着多种形式、多种变体,——不再是非要在“新鲜”食材上才能呈现出鲜味来,岁月也会赋予食材岁月的鲜醇……

那么回到茶上来,并非只有不发酵、轻发酵,或部分发酵茶存在鲜味物质“茶氨酸”,全发酵的红茶、渥堆发酵或后发酵的茶类同样具有另一种质感的“茶氨酸”。此前我就写过一篇《老茶之鲜》的文章。

所以,所有茶品都应当表现出——“茶の鲜”。从工艺的角度,你的茶中是否保有足够的鲜味物质,还是被粗糙的工艺在萎凋、揉捻、发酵、渥堆、烘焙、仓储等环节中不慎做“死”了,——即便我开汤的手艺再高也难将其“起死回生”。

曾有一款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久存十年有余的茶品要我开汤。仓储气息浓郁,反复调试下算是祛除掉七八成,浓度调至适口。

众人评价,能喝,但茶汤不“活”,无“一而再,再而三之念”。

所谓“不活”者,“不鲜”也。“不鲜”,何来 “一而再,再而三之念”呢,——显然,这就是一款存“死”了的茶,也是我们不推崇高温、高湿环境仓储茶品的根本原因。

我们也就此建立了选择陈年茶品的新标准:

不再盲目的“唯老是尊”,而是陈化出一定独特风味特点、鲜味物质后,对其品饮价值综合评价的结果

这是仓储不到位,再说烘焙。茶被烤死的其实也不少,多见于低档的焙火乌龙。想必大家也喝到过,除一口炭火气外,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重压一下,苦出来了,——还是炭苦。忽然想起了电影《疯狂的石头》,所以说喝这种茶估计跟喝“骨灰茶”无异吧。

新鲜状态下,鲜味物质的稳定性较低。食材我们就不说了,还是说茶。

我曾喝过一款当年的生茶,深秋之际,开汤就花香浓郁,入口甘醇,落口竟然有一种喝过酸奶之后的酸爽感,美妙之极!——典型新鲜、饱满的茶氨酸么。那个季节我就老喝那个茶了,可是入冬再春,转过年来,开汤入口,——别说酸爽了,连个酸的影子都找不到。重压,出涩,也无半点的酸爽。于是怅然若失,有就此一别之感,只能待它将来能转化出什么独特的风韵,届时再见故人吧……

————

以上所言都是“茶の鲜”的物质层面,但终究还是要归于呈现与体验层面的。

把一款饱含鲜味物质的茶品泡死,也是常有之事。就说这龙井,言其金贵,说“没有好水不出味”,——这龙井之味,可就在这一“鲜”字上。这还只是选水。我也见过拿滚开的开水往那顶级龙井上浇的,还边喝边自言自语说:“好茶!好茶!”

龙井在所有茶类里算是较容易冲泡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普洱、岩茶这类冲泡难度更高的茶类呢。

我们说茶是有生命的,从物质层面指茶中所蕴含着活性物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茶也在转化;而更本质的则是指在茶汤品饮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那种生命力的体验。所谓茶汤滋味的起落变化,落口之后的韵——茶之魂魄,乃至于我们去描述一款茶的“人物性格”,都是基于对茶之生命力不同侧面的体悟。而这“鲜”正是那贯穿汤感体验始终的“茶の呼吸”

对一道茶的最高评价是:“这道茶如此鲜活,恍若与人对面……”

对一道茶最大的否定是:“这道茶不活,不鲜……”

那开汤何以鲜活呢?

过浓则难鲜,如妄食味精;

信手开汤则难鲜,析出无序,则鲜无所着;

不諳茶性则难鲜,如猜度生人,怎能恰如其分?

再说就多了,总结一下:

茶汤之要,惟“鲜活”二字。鲜活者,生命喷薄欲出之感,如与人对面。这也算是“标准开汤”的汤感呈现标准吧,未来也会成为领品师这个行业的标准。

如果尚未体验过我们“标准汤感”也不打紧,——拿这个标准衡量一下就是了。

当意识到我能把一款茶泡活,泡出鲜,泡出生命,我似乎做对了些什么……

所以,如果此前你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来专程感受“标准开汤”,那现在知道了吧——

来体验你的茶的鲜活,茶的生命 … …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茶,“鲜”从何来

    鲜,由"鱼"和"羊"二字组成,作为五种味觉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味觉体验.在我们日常喝茶时,也常常会听到"鲜爽"."鲜醇 ...

  • 普洱茶的茶汤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优质的普洱茶茶汤有什么特点?

    "色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色彩的生活如同没有生命力一样的苍白". 常言道,龙井品味,乌龙闻香,普洱赏色.普洱茶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许多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 ...

  • 除了闻香和尝滋味,普洱茶品鉴还需要触觉?

    刚开始喝普洱茶时,茶友们更喜欢谈论一款茶的香气和滋味:喝得茶越来越多之后才发现,生津回甘.汤质和喉韵,才是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关键.   干茶条索和色泽.香气和滋味表现,会给予喝茶人视觉.嗅觉和味觉最直接 ...

  • 开汤哲学:茶の鲜(续)

    关于"鲜"的强度问题,感觉还需要补充两句. 鱼羊谓之"鲜",但鱼腥.羊膻,--你会把这些跟鲜的感觉联系起来么?此外还有个鸭骚.肠臭,很有批好此者. 你说,&qu ...

  •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此前同雨尘兄交流茶学观点,他提到了潮汕工夫茶,并对其开汤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我也将据此给出基于"空山流"开汤理论的理解与解读. 现将雨辰兄相关描述内容原文转载如下: 醒茶护胆:醒 ...

  • 开汤哲学:所有茶,都值得被重新开汤

    罗振宇很看好语音这种传播形式,-- 它解放了你的双眼与双手,使你在很多单纯的重复性劳动中能够通过听觉持续获取知识信息. 所以他总是骄傲的说:要用这种音频形式把所有知识再重新生产一遍 ~ ~ 于是我开始 ...

  • 开汤哲学:中国茶的底层结构与顶层设计

    这个话题我们显然要从上往下讲,不然会乱.那我们就先说"顶层设计".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茶的顶层设计同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这历经千年却又历久弥新的中国传 ...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 开汤哲学:习茶次第论

    时逢盛世,故好茶者众,习茶者甚,然有闻习茶之次第者罕矣,非不屑也,实不知耳.今示之. 佳肴美馔,入口为本,进而关注烹调与食材的选择.尚有余力或精益求精者才会进一步涉猎食材的种植.饲养与加工,而这种情况 ...

  • 开汤哲学:让茶回归体验消费

    作为首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家提供专业开汤服务的茶学机构,我们选择以"泡茶收费"为主营业务与盈利模式. 这让大部分习惯了免费泡茶.免费喝茶,只寄希望于买卖茶品来盈利的同行多少有些不解, ...

  • 开汤哲学:茶之过萃

    这几天见朋友们在鼓捣茶和咖啡,--用盖碗冲咖啡和用咖啡器具来泡茶.玩得不亦乐乎~~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原本是咖啡中的一个概念--过萃. 过萃,本意指过度萃取,内质中呈现为负面感受的物质也一同析出, ...

  • 开汤哲学:重新理解茶器

    之前在一次座谈中我聊到了茶器,索性今天就一门深入,讲一讲我的--茶器观. 如果你能认同茶的终极价值是汤感滋味,如果你也认同开汤过程可以类别为烹饪,那便可以认为--茶器,相当于炊具与餐具. 虽然此前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