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艺术构成

不知何时,初为记录功用的文字书写开始承载起了情感的表达……

也不知何时,用来统一步调、鼓舞干劲的劳动号子也逐渐发展出了节奏与旋律,并在劳动之外所传唱……

巫师祭祀过程中夸张的肢体动作发展成为了后来的舞蹈……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而它们最终都发展成为了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那又能否总结出来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构成因素呢?

* * * * *

此前我们说过,“品味的本质是体验,一种审美体验”,而艺术恰恰是提供这种审美体验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所以艺术本质上是在呈现审美内容,以便你能获得审美体验。

美 是 什 么

那么,美,又是什么呢?

美,是人类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收获的正反馈。使我们得以更深入的认识世界、更好的适应世界、被改造得更适于人类的应用与发展的,就是美的。反之,则可能是不美的,——至少当下美得不那么明确。

对美最原始的评价标准大都是基于实用的,显然红色的熟果子就比青色的生果子要“美”,温暖的阳光就要比寒冷的雨雪要”美“,肥壮的牛羊就要比瘦小的 ”美“,更易于书写的隶书就要比篆书”美“……

而当实用需求被满足后,人们也会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最初看起来并不那么“美”的事物,——其实是不那么实用罢了。比如他们会反思当初看到所有果子都为青涩之时,流着口水想象有一天全都变红的期许也是一种很美的体验;当他穿着兽皮制成的御寒之物行走在风雨中,也会油然而生一种“如今风雨又能奈我何”的骄傲,显然他更加适应世界了,或者说他世界的疆域——被拓展了!他可以在不畏寒冷的状态下“重新欣赏”雨雪了;酒足饭饱,当看腻了肥美丰腴之后,人们也想去试着发现清枯瘦削的美处,竟然还真找到了之于丰腴那更多的细节与信息,甚至有人还以清瘦自比,并被传为美谈;当汉简隶书的实用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会有人不甘于此,开始回归于篆书中去寻找这个母体是如何孕化出了隶书的,甚至于还会上溯到金文甲骨,乐此不疲,显然他获得了对一个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

这些都是美,只是层次不同而已。就像之于茶的品味,从初初的追求香甜,到后来开始学会品味苦涩的质感,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提升。显然,美是具有俗雅高下之分的,准确的说是审美标准具有高下之别。关于这点,早有前辈专述,在此不做赘言。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美是相对于世界的主动感知,那么本质上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就不应存在一个所谓只是单纯为了美而美的抽象领域,一味纠结于那些抽象的美的概念与程式,将注定缺失现实世界的丰富滋养。历代艺术大家,大都为全才、通才,西方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可不止单单是个画家、雕塑家,历代中国也更是一直在拿才学作为四书八股之外最为重要的取仕条件,上至李斯、曹操、曹植,下至李世民、褚遂良、颜真卿、徽宗、苏轼、蔡襄、赵孟頫、文徽明、董其昌等,莫不如是。

当今世界性的分科而治也是在近代西方“打造功能性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普及开来的。现在看,显然有它的局限性。

好了,回来继续我们的话题。既然知道了什么是美,那“审美”就是针对这种美所进行的寻找、判别、欣赏的过程,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审美是一种基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第一,它具有主动性,——感知的主动性,——所以,不存在“被动的审美”;第二,美,不能孤立存在,它必须依赖于人的欣赏,两者互为“充要条件”。

艺 术 构 成

作为审美内容的主要承载物与呈现对象,每一门艺术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艺术结构,而其艺术结构则由其呈现与体验的过程所决定

比如乐曲的艺术语言是音符、音色、节奏、段落、配合等,而它的结构是线性的;书法的基本艺术语言是线条,逐级而上是由线条构成的字的结构,再由字构成的行篇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某种自然生成的气韵变化,这些构成了书法的艺术语言,初看之下书法作品是以平面的形式呈现的,但究其本质其艺术结构还是线性的;图片与绘画,它们都是由色彩的块面构成,这也就成为了它们所独有的艺术语言,显然它们的艺术结构是二维的;而如大卫像这样的雕塑,它的艺术语言就是其立体造型,其艺术结构自然也是三维的;最后说一下建筑,它除了呈现给你一个三维空间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时间的维度,你需要真正生活其中,感受它的朝云暮霭,四季流转,日之喧嚣,夜之静谧,而这一切构成了建筑艺术最为复杂的艺术语言,而它的艺术结构则是少有的四维。

熟悉与了解一门艺术的语言与结构,是得以欣赏这门艺术的基本前提,而这又构成了这门艺术的审美门坎儿,只不过有的门坎儿高些,有的低些罢了。

艺术是追求极致的,这也导致极致的艺术表现呈现出了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而这也成为了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与魅力。一首古琴曲被呈现出了不同版本,但各自精彩!一首老歌被数人翻唱,也各有各的味道。用我之前听到的一句话说就是:

机缘一变,因缘聚合也就变了,但要同样的精彩……”可别拿这话给技术不过硬做幌子,看得出来的。

审 美 体 验

如何评价你的审美体验是否到位呢?

首先,既然艺术体验是为了获得审美享受,那一个标准就是能否收获足够的愉悦感,能否激发起你积极向上的情绪(悲剧审美只适用后者,而且是以相反的方式激发的);其次,艺术体验能否触发你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说要能让你进行思考与思索深刻的命题。那这次审美体验也就算是到位了。

汤感体验的艺术构成

如果依照以上标准,那么茶的汤感呈现与体验又能否成为一门艺术呢?

答案是,——可以的!

首先,茶饮本身就是一个体验过程,我们在其中辨别着天资、匠心,乃至于最后开汤阶段的所有正反馈。开汤,就是一个呈现美的过程;而品鉴,也相应成为了一个体验美的过程。

汤感的艺术语言包括滋味与香气,而他的艺术结构在其呈现与体验的过程中也必然是线性的。

品茶是有门坎儿的,“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朱权《茶谱》)”,但也完全可以后天习得,只看是您上心与否罢了。但没迈过那道门坎儿之前,您还真不一定会喝茶。

汤感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天资、匠心,以及后期陈化时间变化所导致,开汤过程则是要力求稳定。

而喝着一道好茶,绝对是一种审美体验,不仅能收获丰富的积极信息、愉悦感,还真如知己交心,雅思悠远哪……

* * * * *

此前,有茶人提出“茶汤艺术”之概念,不知与我今天的理解可有契合。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汤感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足以带给大家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就说到这儿。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竹',诗歌(诗词)写作的四个层次(阶段...

    '竹',诗歌(诗词)写作的四个层次(阶段),欢迎对号入座! * 一.'园中之竹'(客观存在): * 二."眼中之竹"(审美体验): * 三."心中之竹"(艺术构 ...

  • 开汤美学:艺术的终极形态

    在经历的所有艺术体验中,哪一次是最让您触动心灵.记忆犹新的? 在同类的艺术体验中,为什么又是那次? 您应该多少了解过HIFI音响,以及高清.高画质的视频输出设备,那他们本质上是在追求什么呢? 好,问题 ...

  • 开汤美学:从味觉到直觉

    味    觉 口器作为低等动物阶段便已拥有的器官,主要工作是摄取能量物质(即食物).用来判别摄入物质是否具有摄取价值的味觉系统也便随之产生并开始发挥作用. 很多低等生物,可以没有听觉,可以没有视觉,但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文化自信

    时下创业圈儿里流行用"点-体"逻辑来分析你的职业是处于哪个产业链中的一环?权重比例?以及所在行业归属于哪个业态领域经济体?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进而评价你的职业前景. 就比如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品味自信

    唠叨之前,先问个问题:一个日日朝不保夕.三餐无着之人与一个世代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之人相比,谁对生活必需品的渴望最强烈?谁又更懂得这些日常之物的个中高下? 好了,我边讲着,您边想着 - - 话    说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体验自信

    人们苦苦寻找的所谓"生命的意义",往往来自于某种深刻体验 - - -- 约瑟夫·坎贝尔 回到最初的那个"点体逻辑",如果把悠久而厚重的"中华文明&qu ...

  • “开汤美学”创业者交流群主题分享

    其中三次的题目分别为: 一.开汤--茶的重新思考与解读 · 中国茶与日本茶.英式茶的对比: · 制茶者与饮茶者: · 茶之为茶的核心: · "标准开汤"小白版. 二.茶 -- 回归 ...

  • 开汤美学:去整体感受 … …

    上次我们提到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看重"整体感受",而我们之前也讲到过"体验的完整性". 这次我们就"整体感受"进一步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 ...

  • 开汤美学:说“意境”

    有人让我说说"意境",-- 那就说说 - - 意境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审美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不论书法中常常提及的"点如高山坠石,横若千里阵云",还是诗词 ...

  • 开汤美学:说“意境”(补音频)

    有人让我说说"意境",-- 那就说说 - - 意境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审美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不论书法中常常提及的"点如高山坠石,横若千里阵云",还是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