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母体
人 类 文 明 的 母 体
当不经意间人类的先祖尝食了被火烤熟的食物,发现好吃,—— 说白了,他们所谓的“好吃”不过是能量更多,更易于吸收罢了,但他可能没意识到。
那接下来便是各种烹饪技术随之出现:烧、烤、烫、煮、焖、蒸 … …,火触发了人类美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但还不止于此。在热量满足了先祖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多的热量摄取并没有使人们往心宽体胖的方向上发展,而是开始用于大脑的进化。
单从容量上来讲,现代人类的脑并非是最大的,但从能量消耗的比例上看,人类的大脑消耗了身体全部能量的20%~25%,—— 这在所有的生物中,绝对是最大的。如此多的能量被大脑用来进化、发展、学习与思考,并最终催生出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这巨大能量的有效摄取往往就来源于被火加工过的食物。
人类百万年发展史中能量的充分保证,其实就是依赖于火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火及其使用,是人类文明的母体。
未 来 茶 文 化 之 母 体
再说回到茶,—— 不,说回到我们基于正常品饮过程的“标准开汤”理论技术体系。
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上来看,—— 她,也终将成为一个母体。
如果说火的使用回归了“进食摄取能量”这个本源的话,那么“标准开汤”也是在回归“茶之滋味”这个本源。
如果说火的使用直接或间接的催生出了人类文明的话,那么“标准开汤”不敢说也能催生出一个文明,但一定能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品味与体验的中国茶文化,—— 我们姑且先称其为“新茶学”。
如果说火的使用清晰的界定了在此之前与其之后那两个时代的话,那等到未来回顾历史的时候,“标准开汤”也一定能划分出两个时代,—— 至少是中国茶现代发展史上的两个时代,—— 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孕 育
如果以上预判都对,那么显然“标准开汤”具备了成为“母体”的条件。
就像老福特总在说的那个笑话,“在汽车出现之前你若问人们想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那他们一定对你说想要更快的马车!”
在iPhone出现之初,NOKIA的用户还在标榜自己的手机能砸核桃呢。
所以我们不说汽车出现之前、iPhone出现之前的历史过往,也不讲“标准开汤”出现之前的青葱岁月,—— 大家还都正在亲历着,—— 我们就说说“标准开汤”能给未来孕育些什么吧 … …
· 回归品味
不客气的讲,包括茶在内的很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建国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持与发展,甚至有断代的现象出现。
没有办法,这是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的。国力上的匮乏使得我们必须追求物质上的经济发展,而这就要舍弃一些消耗物质资源的精神追求,—— 就比如“品味”。
在那个大家一心发展生产的时代,你但凡敢追求点儿什么“品味”,—— 放心,“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就扣过来了!
就这样当所谓的“资产阶级情调”被荡涤地干干净净之后,若再想捡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中国人素有“富贵三代,方知饮食”的说法,可见单单一吃上的品味就不是平白无故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需要你用长期富足安逸的生活去有意识的滋养与灌溉。
插一句,你可能会问,“培养品味有什么用?每天不也照样是三个饱一个倒么。”
品味是你发现美、实现美的能力。而对美的认知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重要能力。—— 知道培养品味的目的了吧,就是让你区别于动物。
而我们当下的生活也仅仅实现了富足,但还不够安逸,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先去附庸一下,装一装。
一直看到有人在试图恢复唐宋茶式、恢复曲水流觞。做史学研究这当然是有价值的,但要将其生拉硬套的塞进当代茶生活中,这可能就涉嫌“闹腾”了。
因为以上两者的核心价值是在于行茶者与品饮者品味的高度一致,在于那杯酒飘至身前后饮酒赋诗的那个人的品味,而不是仅仅徒有其形式。
记得有些偏远地区因为贫穷没得鱼吃,但每每家宴都会有一道鱼菜至于桌间,汤汁荡漾、香气四溢,周围点缀几盘素菜。但当地人自始至终都不会动这条鱼一筷子。因为那是条“木头鱼”,—— 只是让你看,而不是让你吃的。
妄图形式的话,中国茶也早晚成为那条“木头鱼”,—— 只是让看,而不是让喝的。或者说你不会喝,索性也只能把它当“木头鱼”了。
又扯远了,回来说我们的“标准开汤”之于建立品味的价值。
“品味”是基于体验的,而“标准开汤”也正是基于“将呈现变得可控,让体验尽可能充分”的理念所建立的。
就像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中国品味的终极追求不是占有,而是我呈现得出,我体验得到 … …”
就此而言,我想“标准开汤”应该能够成为国人回归中国品味的一条门径。
· 从中国元素到中国品味
那单单只有国人需要回归中国品味么?不,全世界都需要!!
自西方坚船利炮洞开国人的心门,让我们见识到了西方科学之于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也意识到了中国传统认知理论的瓶颈,所以近两百年来我们一直是在向西方学习。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起伏。当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后,以西方思想主导的全世界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一切工作都能够被算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人还有什么价值?”
就连医生、律师等职业中的大部分工作都能被机器所取代的时候,你赖以为生的技能,还有什么价值?
当然,这些担心为时尚早,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人的哪些技能是机器所替代不了的?”
回答这个问题看似很复杂,但也很简单,—— 这个问题显然是基于西方科学思维发展到某种程度后所遭遇到的瓶颈,那就用他的对面“感性认知”来解决喽,—— 一个基于“感性认知”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及其具体形式,是很难被基于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机器所取代的。
机器无法取代小野二郎的寿司那极致的口感,机器无法取代我开汤的那道茶那极致的汤感,更不要说那些美味入口后所能带你的意境之感了。
这些基于感知的感受体验无法被精确的测量与数据化,也就谈不上设计什么算法了,所以根本就没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
甚至于,有温度的“感性认知”很有可能会成为平衡冰冷的科学思维的重要认知方式,让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至于太过偏颇。
而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在这“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的,这方面她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而世界想要理解“感性认知”,最快的方式就是了解中国的品味,而了解中国品味最直接的方式,那就从这道“标准开汤”的茶品开始吧。
西方最早关注到的,大都是中国的形式元素,一个颜色、一种花纹,太流于表面了;而一旦他们真正领略到了中国品味,并开始将其融入进自己的生活。届时,将不再是刮起一阵“中国风”这么简单,而是全世界都在静静地弥漫着一种源自 东方的意蕴 … …
品味,让我们区别于动物,也成为人类无法被机器替代的能力。
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这一切拜那杯茶所赐,—— 嗯,她就是那个“母体”。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