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大家还记得”凿壁偷光“的主角吗
小学的时候听的最多的故事就包括了匡衡凿壁偷光,因为家里非常穷,所以买不起油灯,便看到了邻居家灯火通明,所以凿开了墙壁,借助了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然后依靠着偷来的光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一直有个疑问没钱怎么买书)。这件事在非常励志。也是每个人孩童时代听的比较多的故事,那么在匡衡长大后怎么样了,父母老师再也没有出现过,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然而,这样厉害的匡衡的入仕之途并不顺利。匡衡几次参加博士弟子课考试都没中,最后才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匡衡名声在外,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匡衡的才华和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匹配,还有很多人向汉宣帝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重用匡衡。汉宣帝一度派人考察匡衡,但最终仍没有重要他。不过匡衡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
坎坷仕途
匡衡在求学时拜了但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博士为师,因此成为了博士子弟,获得了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的资格。
汉朝时的规定是考试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只能补文学掌故。而匡衡九次考试才勉强得了一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这时候的匡衡过得不尽人意。
平步青云
匡衡因为对《诗经》的理解非常深,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当时身为太子的汉元第刘奭(shi)也对匡衡比较欣赏。
当刘奭继位后,开始了升迁之路,先是被任命为郎中,后迁为博士、给事中。
汉宣帝去世之后,汉元帝继位,匡衡逐渐受到了重用。
前面说到过匡衡学问做得很好,这也成为了他的政治优势。匡衡经常引经据典,使人诚服。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3年),常有日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天人感应”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上天的意志和统治者仅仅地捆绑在一起,自然灾害通常被认为是上天对做错事的统治者的惩罚。于是汉元帝询问群臣是否是自己做错什么事,上天要惩罚自己。这时候匡衡上了《上政治得失疏》,认为灾害的出现并不是皇帝的错,错就错在臣子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带坏了老百姓,社会风气恶化,致使上天发怒。匡衡还进一步提出朝廷应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官员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提高百姓的品德。汉元帝对匡衡的奏疏十分满意,逐步提升他的官职。
之后长安附近发生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匡衡引用《诗经》上书;说道帝王应当“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以此劝谏帝王应该勤俭节约,所以得到了元地的赏识,晋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因为元地的赏识,所以匡衡屡次升迁,直到丞相丞相韦玄成病逝后,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又被元帝立为丞相,进封乐安侯。此时的匡衡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成为了天下寒门子弟的榜样。
身居高位之后,匡衡曾欲推行新政策,但终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匡衡选择了明哲保身,曲意逢迎。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权势熏天,一句话就可以要了重要官员的命。很多人都很惧怕他,匡衡也不例外。石显的种种恶行匡衡一清二楚,但他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就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匡衡和石显实为一丘之貉。匡衡真和石显同流合污尚有争论,但其放任石显做恶确是事实。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继位,很多人包括匡衡在向新皇帝上疏言明石显罪状,石显最终被打倒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官员弹劾匡衡,指责其为虎作伥。汉成帝一开始并未理会这些奏疏,反而保全匡衡。之后,匡衡的儿子酒后杀人锒铛入狱,匡衡请求皇帝责罚自己,但皇帝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但当匡衡私自侵占土地法违法行为被揭发的时候,他终被罢官并被贬为庶人。
说得详细一点:
一念失足
元帝去世后,成帝继位。匡衡弹劾太监中书舍人石显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迫害忠良。经过成帝查证之后石显被处置。
这时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后匡衡在朝中的人缘变得极差,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最终因为自己的的贪心毁了一世的美名。
话说匡衡被封为安乐候之后,也有了自己的候国,其候国的封地为三十一万亩。但是匡衡却因为地图出现错误一事,又非法侵占了四万亩,这件事被告到了成帝面前,经过查证属实。匡衡也被罢官削爵,贬为庶人。最终回到家乡郁郁而终了。
有人总结匡衡在后期的政治上有三大污点。
第一个污点,就是对汉元帝的宠臣太监石显处理的时,前后态度矛盾,落井下石,过于圆滑和投机了。在汉元帝时候,匡衡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成为丞相,被封为乐安侯,还赐予六百户的封地。巨大的名利和财富,让匡衡迷失了自己的心智,变得明哲保身起来。汉元帝有个宠臣太监叫石显的,石显是个小人,能言善道,哄得元帝很开心,因为是太监嘛,所以心理十分扭曲。石显依着元帝的宠信哄骗元帝排挤忠良、杀害大臣、加重赋税、剥削百姓。匡衡的恩师萧望之就受到石显的陷害,匡衡并没有搭救。所有的官员混不下去,纷纷要求元帝杀了石显,元帝不理睬。大臣们就希望作为丞相的匡衡去劝说元帝啊,可惜任凭大臣们喊破了喉咙,匡衡就是不说一句话,说白了,匡衡才不会去得罪石显呢!得罪了石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就不保了啊!因此,大家和匡衡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三年后元帝死,成帝继位。成帝不喜欢石显,匡衡看到了机会,立刻上书,列举石显种种罪状,反正说石显坏的不不能再坏的人了,必须立刻处死才能平民愤。成帝乘机贬石显为民,最后死在了路上。奸臣虽然除去了,大臣们对匡衡的为人更加不齿。
第二个污点,就是宽恕了自己犯下大罪的儿子。匡衡有个儿子叫匡昌,有一次匡昌喝醉酒,一怒之下杀死了一个人。很快匡昌被抓进了监狱,最搞笑的是匡昌的下属和弟弟竟然合谋想劫狱,这件事情被揭发后,匡衡按道理应该是绑子投案自首啊,可是匡衡想的是如何让自己不受牵连,于是匡衡脱下官帽,披头散发,光着脚在成帝面前哭求成帝原谅自己,看在匡衡年老的份上,成帝原谅了匡衡。匡衡作为父亲不反思在教育儿子的问题,第一想到的是自己,真让人唏嘘啊!
第三个污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利侵占土地。因为匡衡是乐安侯嘛,所以按照规定匡衡是有3100顷土地的。由于丈量有误,就多出了400顷的土地,当属下告知匡衡时,匡衡并不想交出多出来的土地,毕竟到手的肥肉白吃白不吃嘛,要知道多出的土地收到的粮食都全归自己啊,多么好的事啊!于是他就利用自己的地位叫当地的官员不能向上面报告,当地的官员被威胁了,就不敢说出去了。没过多久,大臣就揭发了匡衡非法侵占土地,大臣们都弹劾匡衡。成帝命人一查,确有其事啊!面对铁一般的证据,匡衡哑口无言,于是成帝免去了匡衡所有的职务,让他回家养老去!
匡衡最终在晚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人生的原点,成为了一个农民。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农村的生活很让匡衡不适应,匡衡再也不爱看书了,只能在凄凉的夕阳中度过自己的余生。“凿壁借光”那一点月光照亮了匡衡的仕途,只是匡衡的心灵却没有多少被照亮啊,一切都是人为所致啊,墙壁好凿,内心的贪欲的堵石难凿啊!
当初意气风发发少年最终变成这幅模样,匡衡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资料:
马燕然:《汉儒相匡衡研究》
观博海:《匡衡从偷光到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