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做甩手掌柜真的好吗?
有一种管理者自己不爱管事,把大小事情交给下属,日常事务自己不操心,由下属代为行使权力,而自己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平时潇洒快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方式就是甩手掌柜。
甩手掌柜从好的方面说,不用操持自身轻松,爱干啥干啥,不被管理上的事情束缚,时间自由,可以把时间放在家庭或自己的爱好上,非常逍遥,对自己身体也好。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此类管理者是明嘉靖皇帝,酷爱道教一心修仙,在位45年没上过几次朝,后期连续25年不上朝一直到驾崩。嘉靖自继位开始就遇到“大礼仪之争”,与朝中大臣闹翻,不喜欢再与诤臣见面。壬寅宫变中险些被宫女杀死,对后宫近侍也格外提防,从此迁居万寿宫基本上很少出门。虽然不上朝不见群臣,不批奏章不管繁琐政事,但国家运转的还不错,没有发生大灾,甚至还有一定的历史功绩,戚继光抗倭就发生在嘉靖时期,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嘉靖本人潇洒的不得了,整天在宫里修道炼丹,一心求长生,最终活了60岁,在明朝的皇帝里算是长寿的。
不好的方面很明显自己容易被架空,权力就是这样,自己老是不用,老是交给别人用,慢慢就成别人的了。春秋时期的晋国就是如此,从晋襄公开始把军政大权交给臣属,自己既不领兵征伐,又不处理朝政,天天享乐。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任命赵盾为中军将,成了军事最高将领,同时赵家本来就是相国,等于赵盾把军政大权全部握在了手里,这就为后来的赵家崛起埋下了伏笔。
晋襄公放手到什么程度,连象征诸侯称霸的会盟都不去了,让赵盾代替自己前去。公元前620年晋国以天下霸主的名义号召多个诸侯国在扈地会盟,这次会盟由赵盾主持,等于赵盾成了天下共主。晋国其他臣子看了眼红,都纷纷效仿,靠军功、贿赂、联姻等各种手段攫取权力逐渐壮大,慢慢形成了六大世族——知、中行、范、赵、魏、韩,公元前526年,晋昭公6年,这六卿绕开晋昭公拥立周敬王继位,晋国国君被彻底架空。
其实在后来晋国国君是有机会改变这种局面的,晋定公时期赵家赵鞅与范家、中行家发生冲突,晋定公亲自帅兵调停,谁知范和中行两家突然反叛攻打晋军,好在晋军反应快将这两家打败,若是此时趁机再拿下赵鞅就可连续灭掉三家,君王权威可以极大提高,可惜晋定公居然放过赵氏让其官复原位,大概觉得没了赵家这么有能力的臣属,自己要操持日常事务会不胜其烦吧。后来又出现知家独大、赵魏韩三家同时获封诸侯的局面,晋国逐渐被臣属瓜分。
甩手掌柜另一个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内部争斗。组织里面没了领导大家就都想当领导,谁也不服谁。大家情况都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到哪去,凭什么你当CEO我就只能做个小员工?明朝末期的宦官专权和东林党之祸无不因此而起。
明熹宗天启皇帝跟嘉靖皇帝一样也是不爱上朝,不同的是嘉靖喜欢修道他喜欢做木匠活。整天不理政事关在房里做美术工艺品,还让贴身太监拿出宫去卖,看看自己手艺如何,听说自己做的一面屏风都能卖到天价高兴的不得了,劲头更足了,天天拿着木料鼓捣。他这一放手事情就落在了贴身太监总管魏忠贤身上,太监掌权文人不齿,再加上明朝清流结党,东林党势力也很大,太监管理的东厂、司礼监就跟文人控制的东林党之间水火不容互相倾轧,只要是司礼监任用的人东林党一定阻挠陷害,反过来也一样。本来经过万历时期明朝就大不如前,辽东战事又吃紧,再加上朝中内斗,大明颓势更加危险。
甩手掌柜也不是不行,一定要把下属控制住,怎么能控制住?要么是自己能力强水平高善于控制拉拢,要么是频繁更换你授权的那个CEO。嘉靖皇帝属于第一种,自己不上朝却一直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严嵩父子把持内阁那么多年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最后嘉靖很轻松就把他们弄下台。第二种是现代化管理方式,董事长平时不管事,公司日常经营交给总经理CEO,但是可以随时更换CEO,靠的是人事任免权,这是管理者最重要最核心的权力,把这个权力用好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总经理能力再强没有股权没有人事权只能听命于董事长。不过这种方式也不是100%的安全,CEO要真是铁了心换掉董事长并非不可能,毕竟公司内部关系和经营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要看实际运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