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级大师纪实摄影之父布列松

布列松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
用激情拍摄了二十世纪,
以博学的目光记录了人类的活动与文明之外,
他最大的成就有两个:
一个是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理论,
一个是发起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
为照片在新闻中的地位提升做出了贡献。
  布列松于1908年出生于法国,
是享誉国际的摄影大师、
二十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
 布列松就是以他超常的洞察力,
运用手中的徕卡m3,
就象他第三只慧眼一样,
抓拍捕捉下许许多多精彩动人的瞬间。
他一生坚持使用徕卡相机,
他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
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

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核心就是:
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
使其成为永恒。
布列松也认为:
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
如果它远离了爱,
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
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1947年卡蒂埃·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
戴维·西摩、乔治·罗杰和比尔·范迪维尔等人,
在法国巴黎共同发起成立了玛格南图片社。
这是一家世界知名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摄影经纪公司,
在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设有分部。
马格南图片社创办的宗旨:
是从不以经济利润为目标并基于对人的尊重,
力图从那种受杂志编辑限制的工作方式中脱离出来。
他们强调的文化基础是:
摄影师要自由选择创作主题,
自己进行工作时间安排,
不要被截稿日期和编辑所束缚。
所以,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作品,
通常会就一个社会现象或问题,
摄影师进行广泛调查后,深入拍摄。
玛格南提供的图片,
少有社会琐事,更专长深入报道。

布列松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了决定性瞬间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作品:
下面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
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
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
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
布列松最善长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
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
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
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
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
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
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
布列松却与众不同,
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
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
由于深夜出来“占座”,
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
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
别具慧眼,旁敲侧击,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
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这是60年代,
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
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
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
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这是同时拍摄的梦露用右手支撑右颊,
目光看向左侧若有所思的样子,
依然神情迷人。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
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
这张照片之妙,就妙在瞬间的抓取上。
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
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
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美国国庆日,
这位老太太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祝这一节日,
可惜她家的旗杆断了。
没有办法,她就把国旗披在身上。
她说:“在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了这张照片。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
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
引人深思的镜头。
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
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
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
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
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
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
“重要的是观察,
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
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
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
突击建立起柏林墙,
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
布列松的这个镜头,
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
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这是布列松一张早期的代表作。
斯维勒是西班牙的一个小镇,
画面里一个撑着双拐的残疾儿童,
他后面正在嬉戏的孩子们对此有不同反应。
其中一个坏小子甚至要想恶作剧,
被另一个孩子抱住。
照片拍摄得十分生动,
画面结构也相当严谨完整。
这张也是布列松较早前拍摄孩子们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
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
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这个拍摄瞬间,
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决定性的瞬间”。
这是布列松早期的一幅跳跃的作品。
广角镜头取景范围大,景深大,
可把远近景物全都纳入清晰范围之中。
但焦距太短的广角镜头往往过分夸张前景,
产生歪曲和变形。
因此,布列松经常采用28毫米的广角镜头。
这张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拍摄的照片,
反映出画家对鸽子的喜爱,
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
布列松还有一些表现人物瞬间的作品,
这是他为妻子拍摄的一幅半身照。

这是他为居里夫妇拍摄的作品。
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
这是法国著名作家萨特
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
这是布列松在野外写生作品。
这是巴黎穿时尚内衣的女人们作品。

此照片摄于四十年代的上海。

剧烈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

为此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

企图兑换一点较可靠的黄金。

上海人称之为“轧金子”。

门里坐着富态的老板,
门外石阶上坐着辛劳一天的雇工,
在吃着窝头、咸菜、小米粥——
当时北京劳动者最普遍的一日三餐。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境遇鲜明而突出,
足见布列松的抓拍功力。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48年冬至1949年春,
布列松先后采访了,
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
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
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
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格林曾说:
“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
好像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
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
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像,
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
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
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
有鲜明的反差。
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
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
这是布列松在重庆拍摄的码头工人,
从驳船上肩扛担挑地卸货。
这是拍摄的故宫门前练武的北京人。
这是1948年的北京故宫,
工作人员正在除草。
布列松还有大批表现恋人之间热吻的瞬间作品,
这幅坟场中的热吻,
表现的就是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
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
这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
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小小的一个画面里,
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
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
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
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
这幅车外的热吻,
表现的也是依依惜别的决定性瞬间。
这是巴黎狄德罗林荫道边的一对恋人在热吻,
桌下一只狗狗抬着头在傻傻地看着。
这是最著名的吻,
在公共的场合抢拍的一张照片,
后引起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
但并没有影响它在全世界流传。
“对我来讲,照相机就是一本速写簿,
一件工具 ,是获取直觉的、
自发的和令疑问和决心并存的伟大瞬间的工具。
一个人为了把世界赋予意义,
他就必须能够与他取景器中的事物灵犀相通。
这种方式需要精力集中、头脑有素、
反应敏锐和对几何结构有良好感觉。
这是他在海边拍摄的一对裸体男女,
在海里的一个三角形结构的瞬间。

这对裸体男女上岸后,
无拘无束地躺在海边沐浴着阳光。
布列松还有一些反映有趣瞬间的作品,
这是两个孩子在打架,
两个狗狗也在打架瞬间。
这是马术表演,
骑手与马栽倒的一瞬间。
这是山下的路边,
两个人在聊天,
马儿与狗狗也在聊天。
这是山边的马路上两只鸭子作品。
这是一队人准备过冰河,
一个先走出一条路的瞬间。
这是一个穿大衣、戴礼帽,
嘴里含着一个长烟斗,
站在路中间回头一看的瞬间。
这是两个女子在巴士上,
面对面,脸侧向一边,
手却连在一起的瞬间,
表现一种复杂的情感。
这是在台阶下的广场前,
两个人向着各自的方向前行的瞬间。
这是冬天的皇宫前,
在树林的不同地方,
有两个人各自走着的瞬间。
这是1975年,布列松在美国模范监狱所见到的,
是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竟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
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
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
也就可想而知。
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
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

布列松说:“摄影,意味着,
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
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
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
严密地组合起来。
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
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布列松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一瞬间,
抓拍到的是表象,
其实反映的都是生活的本质,
并使之成为永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