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发布公示,5名博士和19名硕士,进入该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干事免笔试人员名单。此前,该地发布公告,招聘144位社区干事,其中“高层次人才计划”招聘4人,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持有中级社工证的硕士研究生可报考。具备相关资格者,可申请免笔试。据悉,自2011年起,武汉东湖高新区实行公务员聘用制。本次招聘实行统招统分,统一使用,新聘用人员分配至社区后,由所在街道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但不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通过申请免笔试的24名博士、硕士,竞争4个社区干事岗位,竞争比高达6:1。其中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等方向的博士。
此前余杭街道办35万年薪,招聘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就曾引发过一轮热议。但看到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博士,放弃仰望星空,竞聘社区干事,很多网友还是颇为惊讶,再一次感叹大材小用、人才浪费。但也有网友说,这些高材生去的不是普通社区,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东湖高新,还是针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招聘。官方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待遇水平,但据过来的网友透露,薪水可观值得期待,加上工作稳定,对于想要在武汉安家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求职本身就是自由择业、双向选择,是个体与单位的相互成就。至于毕业生们是不是辜负了多年苦学,这是个人选择,旁人无从置喙。问题在于,社区工作再怎么涉猎广泛,复杂多面,跟宇宙天体挨不着边,一个社区干事的岗位,有必要招聘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博士生吗?在常人看来,社区干事,作为社区工作者的一员,管的无非是社区吃喝拉撒方面的事儿,比如宣传国家方针政策、进行低保审核、协调邻里冲突、整治违规建筑、撰写材料等。虽然干好这些事并不容易,既考验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也需要有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但毕竟是在基层一线,涉及的大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儿,工作内容上没有高深的专业壁垒,怎么看,都不需要博士这么高的学历来做支撑。此前媒体就报道,余杭街道办,一位北大法学硕士生第一年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综合性材料的撰写,工作内容,看上去和其他街道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次,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招聘公告上,对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内容介绍,也没有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不免让人怀疑,该地招揽高学历人才,是岗位实际所需,还是打造形象的需要?
余杭街道办35万年薪招聘清华北大硕士、博士,曾引发热议。
当然,武汉东湖高新区不是普通的社区,辖区内有很多高新科技产业,和在武汉落户的高学历人才。这势必会对基层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来自名校的博士硕士们,专业基础过硬,视野开阔,有较强的思考判断能力,更能知晓高新企业和人才的需要,能用创造性的办法解决各类难题,满足社区治理提质升级的要求。如果他们能在社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自然是地方上的一大福音。据以往经验,基层能招揽到高学历人才,除了高薪利诱外,还会许诺以锦绣前程。如果晋升渠道不通畅,没有提拔的机会,很难相信名校的博士硕士们,愿意放弃一生所学,数十年如一日地待在基层。下沉基层,看上去是高成低就,实则是个人向上流动的开端。此前媒体报道,2012年,一位清华博士毕业生来武汉东湖高新区,三年后,从一位普通科员,成了正科级“干部”。高材生们远快于普通人的晋升历程,让人们不免担心,他们更多是将基层当作坦荡仕途上的中间站,并不想真心融入、长久停留,不一定有耐心去解决社区繁杂的事情,做出与高薪匹配的贡献。更何况,地方上对高材生们的格外厚爱,为他们专门开辟的赛道,势必会挤压原有的晋升通道,挫伤本地公务人员的积极性。之前《半月谈》报道,在一些地方,清华北大选调生的到来,让本土干部苦不堪言——科级岗位本就稀缺,外来的尖子一下子就把名额占去了,其他干部直接失去了机会,心灰意冷。同样,本土社区工作者的升迁渠道本就相当有限,如今又有高材生参与竞争,提拔更是无望。那么在岗位上苦熬多年的本地干事,要拿什么来维持服务社区的热忱?对于高材生们,下沉基层,不管旁人看上去多么别扭,总归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但基层招揽高学历人才,是不是一定能为地方带来正面效应,一定能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还是一个问号。个人的高学历光环,能不能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基层注入活力,地方上仍需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