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考64:胃病治疗一席谈(1)

(按:此乃高建忠老师治疗胃病的经验总结,很有价值。原文比较凌乱,经过我的学习整理,略有改动,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胃痛是一个症状,严格来说应该把胃痛理解为胃脘痛。认为胃痛就是胃疼,这样就会把胃定位成西医的胃,中医的胃和西医的胃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混淆。李东垣对胃特别重视,认为人体后天一切精微物质全部来源于胃,脾的功能是把胃里有用的东西转输给五脏六腑的。临床上,胃脘部属于胃脐周,就是腹部属于脾小腹部属于肾少腹部属于肝这样定位是有意义的,可以指导脏腑辨证用药。

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引起胃痛的疾病特别多,消化系统的大部分疾病都能引起,比如胃炎、胃溃疡、肿瘤、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等,除了消化系统的病变外,肺炎、心梗、肾盂肾炎、阑尾炎等也可以出现胃痛。当面对一个胃痛病人的时候,先对疾病作出诊断很重要。

胃痛的病因中,受寒是重要的一环,吃的凉了或天气凉了而致胃痛,都是受了寒了。

胃病时间长最终都会导致“胃气虚。食积日久也可以导致胃气虚中气壮一般积不住,特容易积食的人原因是他的中气虚了。有的孩子一天吃三顿肉都积不住,越吃越胖,就是因为“胃气强

胃腑的都可以引起胃气虚,反过来,胃气虚也容易导致胃腑食积、气滞。在这些病因的基础上,时间长了可以继发出现胆腑郁热;胃腑湿。一个久久胃痛的病人,有可能这些因素都有。

我的体会,胃病辨证紧抓下面这5个要素,寒热虚实尽在其中,执简驭繁,很好用:
1胆热:
2胃积:(、食、气滞、血
3胃湿:舌苔-----?
4胃寒:
5胃虚:

肝气犯胃出现胃痛,肝气犯脾出现泄泻或腹痛,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气得胃疼气得肚子疼。一般来说,如果素体胃虚就容易气得胃疼,素体脾虚就容易气得肚子疼。若脾胃强壮,那只能气的胸疼,因为是肝的领地。

胃痛的主要病机在于不通,不通则痛。胃病经常被外感六淫诱发或加重,但外感征象经常表现不明显,比如受寒了胃痛,基本上找不着诊断表证的依据,脉不浮身不冷,也不恶寒发热,但这时并不意味着没有外感寒邪,甚至我们可以把受凉引起的胃痛看成是一个太阳病而用表散风寒的方法,把这点寒邪散出去急性胃病变成慢性胃病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这点外来的寒邪散出去。这个寒邪可以凝滞气血,可以伤阳伤气,也可以合并食积,因此临床上要特别重视由外引起的胃痛(常用细辛、桂枝、藿香、白芷、防风、苏叶等开太阳药,注意!)

比如治疗胃痛里面老百姓有个偏方,就是受凉胃痛熬点生姜汤,生姜汤能把寒给散出去。喝藿香正气水也可以止痛,因为藿香正气水能把寒邪给散出去。或者吃一丸附子理中丸也能不疼了,但附子理中丸没有前面两种效果好,它走里不走表,没有把寒邪给散出去,反而把寒邪给留住了。因此看起来好像这三个办法都管用,但肯定用附子理中丸是不适合的。
有学者指出,《内经》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当发生病变后脾向阴道虚转化,胃向阳道实转化,这是基本规律。因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脾才出现实热证,胃才出现虚寒证。这句话理上能说的通,但在临床上基本上是不通的,临床上见到的胃寒病人特别多。当然这句话若从纠偏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因为思维习惯经常会把胃疼当作胃寒,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胃热引起来的,要重视胃的湿热证,但并不意味着胃热比胃寒多。

对脾胃病的辨证,中医积累的资料和经验要比别的方面的病变要更多一些。几乎没有没治过脾胃病变的医生,不管干哪个科,每个科的病变都会涉及到脾胃。即便脾胃是正常的,在用药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脾胃。一个医生从治疗脾胃病变起手,是很正确的。

辨缓急:一般来说,暴痛,多是由于寒邪食积,也有气滞的可能。缓发的一般多考虑脏腑的失和,最典型的就是有的女性喜欢偷偷地生气,慢慢郁着经常觉得胃里面有点隐痛、胀痛,这是典型的不和。

辨寒热:这是用药最基本的前提,对于胃痛来说寒药热药吃进去马上就在中焦体现出来了,因此用对用错体现的特别快。《景岳全书》说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寒凝滞,凝滞就不通,后世医家对张景岳这种说道持不同意见:认为寒证没有那么多,即便表现的是寒证里面也有郁热,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是这样认为的。辨的明明是寒证,胃镜一检查,里面充血、糜烂,明显是炎症,这时应该用凉药而不应该用热药,而我们临床发现用热药的同时加上一两味凉药的确可以提高疗效。但是,当我们整个方子用得偏凉的时候,突然发现胃痛加重了,也就是说张景岳说的这句话仍然是对的,只是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去认识它。中医里有句话叫做胃以喜为补,就是你想吃啥胃里需要啥。对胃病来说,对这种需要更敏感,这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当然不包括偏食。平时饮食挺好的,得了病以后老爱吃某一种东西,这时候可能身体就需要这种东西。比如对胃痛的病人来说,如果喜欢吃热的,那可能就需要热,可能这个胃痛就是寒证。喜欢吃凉的,那这个胃痛可能是由热邪引起来的。因此一定要问病人的想与不想。刘河间认为,本来是郁热,吃点热的这个“郁”就散开了,因此热证的病人也喜欢吃热的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即便是郁热,也是首先由寒邪郁滞而起的,用药仍然不能单用凉药。郁热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寒热错杂也是可以出现的。但毫无疑问,想吃热的,用药的时候得用热药,想吃凉的用药的时候得用凉药。不单是胃痛,其他病,包括咱们的养身保健也是一样的,想吃啥就吃啥,不要去琢磨有没有营养,想吃的就是需要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今天想喝稀饭你逼住让喝牛奶,说牛奶比稀饭有营养,这是折磨孩子。

辨虚实:《金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这是说腹痛的辨证要点,挪到胃痛里仍然是有用的。又说:脉数(少阳郁热);脉滑实(阳明积滞),此有宿食,下之
辨虚实脉象很重要。脉滑实,提示阳明有宿食,治疗应该消食导滞。而反过来宿食的脉象是滑脉就不一定正确了。临床上宿食的脉象很少见到滑脉,如果见到滑脉那是的时间很长了,早期见不到,而现在大部分病人都能做到早期治好。《金匮》里的话是对的,当我摸到滑脉了可能是宿食,但后世给反过来就不对了。我们可以靠舌苔判定宿食,一看舌苔腻,知道吃得多了,消导就行,没有那么多典型的脉象,在积食方面,舌苔远远比脉象重要对于脾胃的病变来说我们发现舌象的改变远远快于脉象。

辨气血:《临证指南医案》胃痛久而屡发胃络之中必有凝痰(四合汤加细辛、莪术),基层见到的胃痛多是久而屡发的,这时应该想到有没有凝痰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后世经常说久痛入络、久病入络,它的原话在这儿。络主血,久痛入络那就出现瘀了,于是有的医家就说久病必瘀。病变时间长了,当我们治疗气分效果不好的时候,就要想到治疗血分,也就是说病程的长短对辨在气在血是重要指征,当然还有其他的,它是综合的判定,包括舌象脉象等。

在临床辨证分型里面,胃痛的分型是最多的,单《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里涉及到胃痛的证型就有很多。常见证型首要的是寒邪犯胃,由外感寒邪或冷食冷饮引起来的。外受的寒邪和内生的寒邪治疗不一样,内寒没有风邪,外寒夹有风邪,治疗的目的总是要把寒邪散出去,经常会用到良附丸。良附丸适合由内寒引起的胃痛。高良姜长于温胃,干姜长于温脾,肉桂长于温肾,这三个药靶位不一样。有人说高良姜温热的力量小于干姜,夏天用高良姜冬天用干姜,这个理念是不对的30克高良姜有没有3克干姜温热力量大?这不是大小的问题,是作用部位的差别。这张方子没有表散寒邪的药,如果要表散寒邪,可以加生姜,可以用香苏散,苏叶香附、陈皮、甘草。如果胃有热又受了寒,出现了寒热错杂的时候,或寒邪郁滞化热的时候,要寒热同治,应想到半夏泻心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胆热+胃寒)

由饮食停滞引起的也很常见,治疗应想到保和丸。保和丸是朱丹溪的方子。《医方考》对保和丸是这么说的:伤于饮食,故令恶食,诸方以厉药攻之,是伤而复伤也。方药味平良,补剂之例也,故曰保和。对这张方剂的评价是特别高的。保和丸由二陈汤加味而来,不单适用于治疗食积胃痛,可广泛使用于由食积引起的许多病症。二陈汤加消食药就是保和丸,保和丸加白术就是大安丸,既有食积又有脾虚的时候是需要加白术的。李东垣对用消食导滞这类药物治疗食积是非常慎重的,他说本来饮食已经伤了脾,再用利药会更伤损脾,治疗主要应该恢复脾胃的功能。李东垣治疗饮食停滞用枳术丸加味。张元素用枳术丸治积食,白术用量是枳实的两倍,以白术为君,现在会这样用药的医生不多。张元素、李东垣的书看得多了就知道什么叫王道治病,从兵法来说,霸道就是用强力,攻城掠地王道就是安抚,让叛民变成顺民。《三国演义》中吕蒙白衣渡江,没有动一兵一卒,荆州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城里旗子都变了,变成东吴的旗了,但其它的什么也没影响,没发现什么不好,没有见到血,生活可以依旧。这在军事上是最高明的,医生治病也一样。搞中医发现这些东西都能用到临床上,面对同一个问题,你的认识、思路不一样,你的处方就是不一样的。保和丸力量不够可以用枳实导滞丸,这是李东垣的方子。李东垣是反复告诫你消导的时候不要伤了脾胃,但并不等于他碰到积滞重的不会消导,《脾胃论》中他用霸道治病也是比较狠的,附子、大黄用的也比较多。枳实导滞丸是《内外伤辨惑论》里的方剂,由枳术丸加味组成的,积滞这么重,必须导下,仍然用白术。以前实习时见到有老中医特别喜欢用白术,不好理解,好像白术成了最常用的药,后来才体会到这部分医家是学易水学派的。易水学派的东西在老一批赤脚医生身上影响特别大,反而对后来科班出身的医生基本上没影响了,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对易水学派的东西接触的并不多,反而理解不了那种用药方式。

选方重要,还有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所开方剂剂量和配伍的把握,以及服药的多少,也就是掌握分寸。当代医家方药中曾专门撰文《关于掌握分寸问题》,提到临床掌握分寸的重要性。李东垣的书读得越多,你用药会越谨慎,你会知道什么叫王道,包括平淡的茯苓、苡仁,常用的神曲、山楂,在他眼里都是需要谨慎使用的。不读张仲景的书不会救死扶伤,不读李东垣的书不知道王道安天下读张仲景能打天下,读李东垣能安天下。

肝气犯胃。气得胃疼,用柴胡疏肝散;如果是偷偷生气,缓慢起病,疼得不厉害,用逍遥散。逍遥散证是缓慢起病的,柴胡疏肝散证是突然起病的,化热用丹栀逍遥散。

越鞠丸是朱丹溪先生的方剂,在方剂书里越鞠丸是理气剂的第一张方剂,越鞠丸怎么理气?苍术、栀子、神曲都不是理气药,川芎有理气的作用但它主要是活血,也就是说方中只用了一味理气药,香附,但它又有活血的作用,为什么不用枳实、枳壳、青皮、陈皮这类理气药?书中说,柴胡疏肝散是治肝郁的,越鞠丸是治六郁的,怎么判断病人的郁是六郁还是肝郁?六郁包括气、血、食、湿、痰、火,怎么知道这六个郁在病人身上都出现了呢?是辨出六郁来才用越鞠丸?朱丹溪说百病多有郁,治郁的主方是越鞠丸,可见使用越鞠丸的机会是很多的。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治疗的重点在肝,越鞠丸治疗的重点在中焦,中焦的郁不比肝郁见得少。朱丹溪和李东垣都非常重视中焦的郁,实际上是李东垣先重视的,朱丹溪学了李东垣后通过自己的悟把治疗中焦郁推广开了。人体一身气机正常升降出入就不会有郁,郁住了更多见是中焦不升不降,越鞠丸主要是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后世的医家对肝郁很重视,认为肝是主一身气机疏泄的,慢慢我们把气郁定格到肝上了,反而把中焦郁给忘了。

胃腑郁滞时间长了,往往会导致胆腑的郁热,朱丹溪的左金丸,黄连清热,吴茱萸散寒,这两个药组合起来就有治“胆胃郁热”的作用。


久病入络,胃病时间长了可以出现气滞血瘀,在慢性胃病里面治疗血瘀的方剂,丹参饮的名气最大,这里面有三味药,丹参、檀香、砂仁,治心胃诸痛,包括治疗胸痛都是常用的。失笑散是活血止痛的,临床上胃痛考虑有瘀血的时候可以用。单纯见到瘀血胃痛不多,我们经常见到在其他情况下夹有胃腑,治疗的时候丹参饮、失笑散经常会合到其他的方剂里使用,单用的机会不多。

湿热中阻或痰热中阻可以引起胃痛。温胆汤治疗痰热中阻,三仁汤治疗湿热中阻,两方证都会见到舌苔偏腻。如果是湿热,脉象会见到濡、数、缓等等这些无定体的脉象,痰热会见到滑脉。当见到一个舌苔偏腻的慢性胃病患者,如果考虑湿热的时候,还有另一张方剂可供选择,就是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湿热中阻的胃痛、胃痞,包括胃脘部的胀满。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里本来是治疗中焦痞证的,由于前面的医生误治后,表邪已经解了,出现了中焦气机的痞结。究竟是什么痞结住了,后世的医家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痰气痞结了,因为方中有化痰药、散结药;有认为寒热阻结了,因为方中既用了干姜又用了黄连,老百姓说的寒火胃疼可能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但是有人不同意,说寒和热都是无形的邪气,怎么可能两个性质相反的无形邪气会纠结在一呢?这部分医家认为应该是湿热。戴元礼说过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当代的伤寒大家陈亦人特别赞成这种观点,他说不应该是寒火,应该是湿热,他说历史上善于使用泻心汤的除了张仲景可能就是叶天士了,叶天士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里以泻心法主治的医案就有60多例,他说不论外感内伤凡属消化系统湿热阻滞的病证均用泻心汤化裁,这种提法是合适的,我们见到的舌象往往是偏腻的,如果舌不腻用半夏泻心汤效果很差,当然他说的是消化系统的病证。实际上临床体会,我的感觉,泻心汤证的部位就是在胃脘部,张仲景说的心下心下的病变不管痞、痛胀、满,只要见到舌苔偏腻,首先考虑用泻心汤。如果病变部位挪到脐周了,泻心汤效果不好。在几个泻心汤方中,我感觉用半夏泻心汤的机会较多,这个方子难在补和泻的比例上,寒和热的比例上,有时候也可以把左金丸合进来。治疗痰热中阻,还有一张方剂是小陷胸汤,这是很多消化科医生很推崇的一张方剂。小陷胸汤是治疗小结胸证的,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痞证和结胸证的区别在于邪气的有形无形,结胸证是痰--交结,是有形的而痞证是无形的邪气,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满而不痛者为痞小陷胸汤在中医界有一个名字叫胃痛三味方,也就是说治胃痛效果是很好的,当然用于胃痛的时候临床上应该见到舌苔腻,脉滑数,体现出痰热的表现。(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胃脘痛针刺贺普仁针灸治痛

    胃脘痛针灸辩证取穴治疗 贺普仁 培医 昨天 胃脘痛 胃脘痛多见于急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胰腺炎等.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疾病. [病因病机] 1.脾胃虚寒 素体中焦 ...

  • 【名医话脾胃病】龚大国治胃病九法

    龚大国治胃病九法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医院  徐刚等 龚大国主任医师为孝感市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从事临床近40年,学验俱丰.笔者跟随龚师坐诊一年有余,颇有收获.现将其治疗胃病之法整理如下, ...

  • 胃痛反复发作,中医提醒:治胃痛不能光治胃!

    胃痛是现代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中青年更是胃病的高发人群,许多人或是忙于工作,饮食不规:或是生活工作不甚如意,心情烦闷:或是贪图一时爽快,恣意妄食. 这些恰恰都是导致胃痛的原因,若不及时治疗,可能 ...

  • 胃痛只知道吃奥美拉唑?香砂养胃丸、理中丸等中成药也能治胃病

    部分胃不好的患者一直将奥美拉唑奉为"胃病神药",平常只要是胃不舒服就会来上一点奥美拉唑,但是往往却总是会忽视了这个药物的副作用,长期使用奥美拉唑,会引起身体各方面的不适. 并且部分 ...

  • 临证思考65:胃病治疗一席谈(2)

    以虚为主的胃痛有胃阴虚和脾胃虚寒.胃阴虚这一型在临床上很难治.临床上不害怕湿热中阻,不害怕舌苔厚腻,就害怕舌苔少.好在现在临床上见到的胃阴虚证少一些,舌苔少的病人要比舌苔腻的少的多.胃阴虚需要养阴,但 ...

  • 胃病治疗一席谈

    胃病治疗一席谈 (按:此乃高建忠老师治疗胃病的经验总结,很有价值.原文比较凌乱,经过我的学习整理,略有改动,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胃痛是一个症状,严格来说应该把胃痛理解为胃脘痛. 认为胃痛就是胃疼, ...

  • 临证思考34:治疗胃病心得

    我当年进修的是中医消化,我的老师治疗胃病就两张方子,一张是香砂六君子加厚朴.炒枳壳(实).焦三仙,名曰脾胃1号:一张是小陷胸汤,名曰脾胃2号.就这两张方子基本不动,可以应付很多的胃病,病人络绎不绝,其 ...

  • 临证思考:扁桃体炎治疗体会

    扁桃体发炎化脓,是小儿常见病,很多患儿反复发作,导致腺体增生肥大.腺体伏热藏匿,一有风吹草动,马上急性发作,家长苦恼不已.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我发现这类孩子多是热性体质,但是单用清热.消炎药效果并不好 ...

  • 【中药】小柴胡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证思考

    摘要:过敏性皮肤病在中医角度上多为本虚表实之证,发病多由过敏源引起,反复难愈.小柴胡汤是扶正祛邪之剂,在临床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除清热解毒,疏风凉血外,和解少阳,疏通气机,扶正祛邪之小柴胡汤 ...

  • 临证思考27:风药治疗黄斑水肿

    读余国俊老师<视物变形半年>一案,病人诊断为"中浆",眼底镜示:黄斑水肿.症状为视物模糊.变形,余老师用升阳益胃汤治愈. 思考:黄斑水肿,从局部的"象&quo ...

  • 幽门螺杆菌人人喊杀,究竟是杀是留?一个中医对胃病治疗的思考

    50岁的老吴,因为胃部不舒服接受胃镜检查,发现幽门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他想到父亲过去曾罹患胃癌,弟弟妹妹也有长期胃部不舒服的问题,两人来检查后,果然都有幽门杆菌感染造成的胃炎跟胃溃疡. 大家对于幽门杆 ...

  • 从一则多脏器衰竭昏迷验案引发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临证思考

    导 Lead 语 曾几何时,急危重症是中医的主战场,如扁鹊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汤剂救治虢国太子尸厥症.张仲景创立人工呼吸术和体外心脏按摩法.华佗首创用于急救的"麻沸散"等.时至今日,由 ...

  • 孔令诩运用调肝三法治疗心胃疾病临证思考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舍魂,心得肝助而血脉通利,肝得心助而肝体柔和,情志得舒;"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调脾健胃当与疏肝并举;心胃相关,经脉相系,心中少火下行,温胃降纳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