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的名字由来
衡水,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54.9万人。衡水属于环渤海经济圈,被费孝通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一、 历史沿革
1、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信都、下博、武邑三县地置衡水县,治今桃城区旧城村,属冀州。唐属冀州。元属深州。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徙今址,属深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冀州。
2、 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后改属大名道。1928年属河北省。
3、 1949年设衡水专区。1952年撤销衡水专区,衡水县属石家庄专区,余县划归沧州、邢台专区及山东省德州专区。1962年复设衡水专区(1968年改地区)。1964年衡水县城设衡水镇,1982年升镇为市。1983年衡水县并入衡水市,属衡水地区。
4、 1996年撤销衡水地区,设地级衡水市。
二、地名由来
西周时期的黄河
《尚书·禹贡》记载说“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叙述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疏导了很多河流,但最艰难、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后取得成功的地方是在“覃怀”。覃怀位于太行山南麓,沁水、沇水等大小河流出山后,汇在覃怀,形成大泽。这里地势平坦,黄河落差减小,造成河道淤积,河水便肆意漫流。只有把覃怀的水排下去,冀州才能免于灾难。大禹指挥着治水大军,在覃怀奋战多年,沿着黄河的主河道向北一直疏导到“横着的漳河”那里,覃怀境内的大水得到治理,然后向东北方向导入大海。“横着的漳河”是从山西向东横着注入北流的黄河,称之为“衡漳”河,地处今邯郸地区。至周朝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改道后,水势浩大的“衡漳”河,沿着黄河故道继续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黄河故道改称“衡漳”河。
隋朝时期的衡水及漳水
翻阅郦道元《水经注》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栏目,发现漳河水的一段称作“衡水”的河流,最上游出现在巨鹿县一带,流经扶柳、下博县,下游流到阜城县、南皮县一带仍称作衡水。河流衡水一词先后出现十余次,且一直与“衡漳河”并排或交叉流经。
《元和郡县志》:“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衡水”是河流的名字,也就是当时穿越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后一段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
北宋时期的黄河,横流入河更加明显
《衡水县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其中沿革部分:“……水经郦注,衡漳、衡水互见是元魏(北魏)时已称衡水,隋特因之以名县耳,其名其名非自隋始也。……”
隋朝开皇十六年置衡水县,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之意,只因漳水从衡水县西南入境后,不是东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后入海。所以,古人亦把这一段漳河水称为“衡水”,后因漳、滏合流,这段河水即今日的滏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