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尝过人生冷暖,从“自助”走向“助人”

戳蓝色字“谁知西去路”关注我们哟!

电影:《嗝嗝老师》

类型:励志、校园、喜剧

导演:西达夫·马贺拉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萨钦,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维克拉姆·戈克哈尔等

上映时间:2018年3月23日(印度)、2018年10月12日(中国内陆)

奖项:2018年印度墨尔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印度影片《嗝嗝老师》改编自布拉德·科恩的传记小说《叫我第一名》,也有同名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嗝嗝老师》讲述了女主角奈娜·玛瑟身患神经系统疾病图雷特综合症,时常不受控制地痉挛,发出类似打嗝的声音。她从小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读书上学频频被拒,终于遇到了一位愿意接纳她的校长,让她默默认定将来要当一名好老师。经过许多求职失败后,奈娜·玛瑟终于收到来自母校圣蒂克学校的聘用,带领全校最差的9F班的14名贫困生实现了人生逆袭。
这是一个人生励志故事。奈娜·玛瑟在面试老师岗位时频频被拒,她总是面带微笑,坚定地解释自己的疾病,并表示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让大家接纳她。这源于她成长早期无数次被嘲笑拒绝的经历:被公立学校排斥,父母因此离婚,在公共场合被围观等等,她把嘴塞满卫生纸,希望能够控制自己,但是无济于事。当奈娜·玛瑟意识到疾病不可能被“消灭”,于是她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会和疾病“做朋友”,与疾病共生,轻松地自嘲自己经常“学狗叫”,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接纳自我的过程,但也是必须要完成整合的过程。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完成“认识你自己”的课题。有的人具有先天优势,在成长早期完成了自我发展的“同一性”,将自己人格的各个方面整合到一起,有了相对客观稳定的自我认知。而有的人困难多一些,比如遭遇疾病、意外,后天再遇到挫折打击,那他的自我认知过程就会很艰难,这个过程有多艰难,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摆在奈娜·玛瑟面前的有两大难关,一是接纳疾病,二是从事一份常人认为完全不适合她的教师工作。剧情的冲突点也在这两个方面上。图雷特综合症像给奈娜·玛瑟脸上贴了一个巨大的“异形标签”,这辈子都无法和别人一样了,连做个“普通人”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奈娜·玛瑟在众人异样的目光和嘲笑的声音中重新定义了“普通人”三个字,从普通小孩变成“病人”,又从“病人”变成“普通人”,“普通人”不应该只是看起来“正常”的那些人,天地生万物,一树生枝叶,枝枝叶叶都不同,谁普通?谁特殊?
这种人经历的比一般人要多,对人世间的真实冷暖体会的更多,所以他们更能珍惜别人的善意,愿意“自助”“助人”,从一个被帮助者变成一个帮助别人的人。奈娜·玛瑟坚定地要当老师,是因为她曾经得到一位校长的帮助,给她机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疾病,帮助她走进群体,保证“你会得到和其他学生同样的对待、同样的教育”,生动地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于是,她也愿意用同样的心态接纳不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勇敢地做自己。
“挑战生活中的不可能”是奈娜·玛瑟和14名学生都面临的困难。已经获得良好教育且多才多艺的奈娜·玛瑟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母校圣蒂克学校成为一名老师。她将带领全校最差的9F班的14名贫困生实现人生的逆袭,这4名贫困生就故事内容而言,类似的电影还有《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野孩子》等,奈娜·玛瑟任教初期总是被学生捉弄侮辱,很像港片《逃学威龙》等喜剧片的风格。这14名来自贫民窟的学生最初被迫合并到这所私立学校来,也曾积极地表现,但是这里的师生都非常排斥他们,贫富阶层差距导致他们无法拥有正常的校园生活。
总是对生活微笑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很难。影片将14名学生的贫民生活剪辑到一起,奈娜·玛瑟首先将更多精力放在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起跑线,做人先立志,不要继续停在原地怨天尤人。奈娜·玛瑟简直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先锋,把课堂搬到体育室、操场上去,打破了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还要成为一位“麻烦解决家”,阐述了一位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解决最重要的“信任”“诚实”问题,因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虽然电影《嗝嗝老师》一直给困难积极的答案,不过有些台词的说教味道比较重,结果也过于理想化,但其中纯粹的内涵依然很打动人。

推 荐 阅 读

《巴拉》——自信源自深度自我接纳,人生需要自己定义
《丈夫得了抑郁症》——抑郁症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即生命本身
《寻梦环游记》——宇宙中每个微粒都曾见证,我来过这里
《通灵车教》——胖女孩罗斯迈向幸福的“通灵之路”
《第十一回》——真相很重要,生活也很重要
《兴安岭猎人传说》——人心算尽“贪”字起,善恶到头终有报
《爱在午夜降临前》——选择爱你,就是选择了这样生活
《爱在日落黄昏时》——日落黄昏时,朋友已多,恋人未满
《爱在黎明破晓前》——即使是遭遇爱情,也要真诚生活而不是演戏

电影追剧·走走看看

请关注我吧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