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第九辑精选文章7 | 夏立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中国周边学

编者按:2020年10月,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研究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九辑(以下简称“本辑集刊”)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复旦中国周边研究”公众号精选本辑集刊中的部分文章加以推介。推介系列7为本辑集刊中国周边外交综论文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中国周边学”缩编版本,作者为夏立平。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中国周边学

夏立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路径,也是中国周边学发展的目标。

一、全球共生系统理论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全球共生系统理论是从全球角度来建构的共生系统理论。共生系统理论是在共生理论和系统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论。全球共生系统理论是将共生系统理论放在全球角度来研究和构建的。全球一切事物都是共生在一个大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共生系统理论的核心是合作共赢。全球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和国际体系的必要性。全球共生系统理论应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之一。可以用全球共生系统理论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范式。优化中国周边体系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周边学”发展的目标

中国周边体系是世界三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球共生系统理论,中国周边学应该研究:

(一)中国周边学中的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将是中国周边体系的高级状态。共生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共生状态的初级阶段是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有比较松散的、间接的,也有比较紧密的、直接的。“蝴蝶效应”就反映了这种相互联系。

共生状态的中级阶段是相互共存。中国等国家倡议并且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实行相互共存。

共生状态的高级阶段是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可分为三种状态,即水平相互依存,垂直相互依存,共生相互依存。

全球共生系统理论的相互依存论决定了优化中国周边体系的必要性。全球共生体系应该具有普遍性、交互性和内生性。中国周边体系也是如此。

中国周边共生体系的普遍性指该体系是多层次、全方位、全领域的共生。这包括社会内部共生性、国家之间共生性、人与自然共生性。社会内部共生性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内部是共生关系。国家之间共生性表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人与自然共生性表明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与自然界是共生关系。

中国周边共生体系的交互性指“人类社会并非各种要素的机械集合,而是诸要素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联系和作用关系的有机整体”;人类与自然界也是相互之间存在互动联系和作用关系的有机整体。

中国周边共生体系的内生性指该体系中的各种共生关系,包括安全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都是各种行为主体在具体的国家与国家、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和超国家行为体、各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实践交往手段、方式和进程而改变。全球共生体系的内生性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该体系的内生性,全球共生体系具有共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全球共生发展应该包括改善共生关系、改革共生秩序和优化共生结构。

改善中国周边体系的共生关系。由于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总是具有稀缺性,围绕资源展开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人类一直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办法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改善各种共生关系中不平等、非正义的因素,寻求合理地交换、分享和竞争各种资源,例如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改革中国周边体系的共生秩序。现存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基本上是合理的,但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合理因素。同时,世界上出现许多新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上升。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国际秩序进行改革和完善。

优化中国周边体系的共生结构。在全球体系中,共生关系和共生秩序的关联状态和作用形式决定了共生结构的优劣程度。当前全球体系中相互依存在上升。优化全球体系的共生结构就是通过改进全球各层次和各领域资源交换、分享和流动方式和结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有助于共生关系和共生秩序的生成、改革和完善。本阶段目标是建立共生性中国周边体系,即建立以相互依存为基础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周边共生体系。

(二)中国周边学的辩证论。

全球共生系统理论包括辩证论。全球体系中既有互利共生,也有偏利共生,还有偏害共生。互利共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体都因对方的存在(合作或竞争)而相互有利。这只是对共生的狭义理解。从广义上说,偏利共生和偏害共生也都是共生。偏利共生是指一方受益,而对另一方无害。偏害共生是指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全球体系中互利共生的因素在上升,而偏害共生的因素在下降。

(三)中国周边学的认识论。

全球共生系统理论包括认识论。中国周边学也是如此。它的认识论包括:

1. 人类对中国周边共生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

人类对全球共生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对中国周边共生体系的认识也是如此。

2.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周边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共生体系高级阶段的目标。实现共生型全球体系的道路,将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全球体系,“权力均势”理论在这一阶段的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我们现在仍处于这一阶段。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开始逐渐超越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相互依存状态下的全球体系,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将更多地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世界开始逐渐进入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世界总体上将由不对称相互依存向对称性相互依存转变。即上升中大国的实力逐渐接近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大国的实力,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完成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而且要逐渐缩小和消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

第三阶段是一体化条件下的全球体系,世界将逐渐实现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逐渐实现从区域一体化到全球一体化。只有实现全球一体化,才可能实现国家之间利益基本和谐,从而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但当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使中国周边各国接受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将责任共担、利益同享、相互包容等理念转化为各国的自觉行动,从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直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周边学”如何体现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中国周边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三个核心内涵应该成为“中国周边学”发展的三个核心内容: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目的。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须在“中国周边学”中体现。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指明了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主要路径。

中国尊重周边国家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特色周边外交正在全面推进,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中国正在走向周边外交舞台的中心。

作者:夏立平,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