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死后家中搜出2000万两白银,却无人敢说他贪腐

崇祯即位时,明熹宗曾留下遗言:一定要重用魏忠贤。可17岁崇祯不听,直接斩杀了魏忠贤,此后,明朝很快灭亡。

正史里,魏忠贤臭名昭著,是大奸臣。但在野史里,他却成了救国救民的大英雄,甚至民间还有“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的口号。

细究历史,魏忠贤的身上,的确有很多不寻常的地方。

他掌权时,国内赈灾无一人饿死,无一起农民起义。

他倒台时,家里搜出2000万两白银,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可罪名里却偏偏没有“贪腐”一罪。

他去世后,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摇摇欲坠的明朝,最终轰然倒塌。

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就灭了?

为什么他家里搜出2000万两白银,却无一人说他贪腐?

这位“厂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魏忠贤的罪名

按照主流说法,魏忠贤被抄斩,一共有十项罪名,是嘉兴县贡生钱嘉征罗列的,可以简称为“十宗罪”,如下:

一曰并帝。群臣上疏,必归功厂臣,竟以忠贤上配先帝。

二曰蔑后。罗织皇亲,几危中官。

三曰弄兵。广招无籍,兴建内操。

四曰无君。军国大事,一手障天。

五曰克剥。新封三藩。不及福藩之一。忠贤封公,膏腴万顷。

六曰无圣。敢以刀锯刑余,拟配俎豆。

七日滥爵。公然袭上公之封,腼不知省。

八曰滥冒武功。武臣出死力以捍圉,忠贤居樽俎以冒赏。

九曰建生祠,一祠之建不下五万,岂士民之乐输。

十曰通关节。干儿崔呈秀,孽子崔铎,贴出之文,复登贤书。

种种叛逆,罄竹难书,万剐不尽。

简单来说,上面的十项罪名,分别是:不敬帝王,蔑视皇亲,插手军事,目无法纪,苛待藩王、胡乱封爵、不奖功臣、活着建立祠堂等等……

列完这些罪,钱嘉征说,魏忠贤罄竹难书,应千刀万剐。

魏忠贤真的十恶不赦吗?

他的罪名又真的成立吗?

先总结一下,钱嘉征罗列的罪,说来说去,也就五类:

  1. 对皇室不敬;
  2. 对军事指手画脚;
  3. 对藩王下手;
  4. 修建生祠;
  5. 结党营私。

我们分别来看。

1

对皇室不敬?非也

先说说魏忠贤的第一类罪名,即对皇室不敬

魏忠贤本人,就是个太监,是皇帝私人的奴隶,所以,他需要忠诚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本人。

至于皇室成员,魏忠贤不需要,也不能和他们走得太近。

毕竟,魏忠贤可不是一般的太监,他手中大权在握,如果又和其他皇室走得近,那么难免会遭受明熹宗的猜忌

因此,魏忠贤得罪皇室宗亲,非常正常,如果他不得罪这些人,反而算得上稀奇。

2

对军事指手画脚?非也

魏忠贤插手军事,是板上钉钉,毕竟,他的确管理着军队。

那么,什么叫“广收无籍,兴建内操”呢?

这里需要解释明朝的军事构成

明朝的军队,不是募兵制或征兵制,而是军户制

军户,意思就是,你祖上是军籍,那么你也是军籍,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是军籍。

如果你不想当士兵,除非去当流民,否则几乎没有可能。

所谓“饿死不嫁军户”,即军户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低,而流民比军户还惨,就是个黑户,谁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个奴隶。

军户制的好处在于成本低。给一块地就完事,不打仗,不需要给钱和粮食,他们自己就可以种地,如果一直不打仗,还可以找军户征收粮税。

军户制的坏处,也非常明显,即战斗力急剧下降

明朝中后期的军队战斗力,除了边关,那真是一个比一个差。尤其是南方沿海的卫所,那个战斗力真的差到无话可说,10万人被10来个倭寇追着打,还打不过人家。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魏忠贤就只能“广收无籍”,即招募那些非军籍的人,进入军队。

而“兴建内操”,意思是按照军队的方法操练太监。

明朝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是大内侍卫,但事实上,大内侍卫的战斗力,只比南方卫所强一点,让他们去对抗努尔哈赤的军队,完全不够看。

另外,大内侍卫名声显赫,主要是里面聚集了“官 二代”。

随便一个普通士兵,父亲可能是侯爷、将军之类的人物,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没有名气。

但是,恰恰因为大内侍卫的背景显赫,对明熹宗而言,就未必忠诚了。

明熹宗是个想干大事的皇帝,他最想做的,就是打压东林党。

明朝后期,朝政几乎把持在东林党的手里,天子处处受限,因此,明熹宗的一生,都在打压东林党。

有句话说得好:“枪杆子里出政权。

为了干成这件事,明熹宗需要一支强悍的军队,而且是死忠于自己的军队。

大内侍卫不行,因为他们的背景太显赫,很容易有私心。就算没有私心,明熹宗想要动东林党的蛋糕,也不敢太信任大内侍卫。

于是乎,魏忠贤就站了出来,帮着明熹宗操练太监,组建军队。

太监毕竟是没有后人的,只能忠诚于天子。

也就是说,就算魏忠贤插手了军队,也是明熹宗允许的,就算他操练太监当士兵,也是有天子授权的。

3

对藩王下手?功臣

藩王,一直是明朝的毒瘤。

明朝的王爷,只要朝代不灭,就一直是皇亲国戚。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王爷的待遇就非常丰厚,而且,只要是王爷的后代,就都算皇亲国戚,国家都养着。

这样一来,子子孙孙无穷尽,到了明末,养王爷的费用加起来,每年支出比国库收入还多。

朱允炆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个问题。

为此,朱允炆开始削藩,没想到把叔叔朱棣逼得造了反。

朱棣登基后,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开始削藩。

其实,此后每一代帝王都有削藩,只是都不怎么成功。

所以,魏忠贤对藩王下手,也非常正常。

开源节流嘛,国家都摇摇欲坠,养藩王的支出又最大,能不先下手砍吗?

4

结党营私,打压异己?授权

在明熹宗时期,魏忠贤是重臣,明熹宗离世时,还留下遗言,让崇祯重用魏忠贤。

可惜,崇祯一上位,就立刻弄死了为魏忠贤。

如果魏忠贤真的十恶不赦,为何明熹宗不动他呢?

理由很简单:魏忠贤做的事,都是明熹宗想做的。

当时,东林党太庞大,明熹宗不能明面上动手,毕竟,这群文官来一个集体辞职,大明的政务系统就会瞬间崩溃。

东林党和皇帝并不是一条心,而明熹宗培养魏忠贤,目的就是牵制东林党。

当然了,魏忠贤本人很能干,直接让东林党人人自危,连收那些惯例的冰敬、碳敬都只敢偷偷地收。

有趣的是,魏忠贤这样一个“大奸臣”,十宗罪里却没有贪腐这一条。

魏忠贤收过很多钱,被查办时,他府上搜出来2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明朝一年的税收。

这么多钱

为何没犯“贪腐”罪?

这么多钱,为何魏忠贤没有犯“贪腐”罪呢?

原因有二:

第一, 钱不是魏忠贤的,而是皇帝的内孥。

第二, 魏忠贤不剥削百姓,只剥削士绅。

明朝普通人家的开销,最多二三十两,士绅家的藏银多的就有上百万两。

魏忠贤从来不剥削贫苦百姓,反而他会积极赈灾,自掏腰包,帮扶这些百姓。

而士绅家里的百万两银子,就是真正的民脂民膏。

魏忠贤掌权期间没有农民起义,唯一一次造反,还是士绅们想逼迫明熹宗处置魏忠贤。

要知道,明朝国库已经入不敷出了,恰逢小冰河期,宅年也是一年接着一年。

魏忠贤是好人吗?

不是!

如果说魏忠贤是好人,也不对。

虽然他为百姓为军人、为皇帝做了很多事情,但也算不上好人。

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也不认识字。

当时,明熹宗的生母王氏出身低微,失宠多年,但魏忠贤却抓住机会,给她们母子做饭,送水果,安抚了年幼的天启皇帝。

此后,他就深得明熹宗的信任,也成了非常好的打手。

作为东厂厂公、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是称职的。他能把努尔哈赤据之关外,把军费发放到位,能赈灾救民,充盈国库。

相比东林党,魏忠贤的心是和皇帝在一起的。

皇帝是天子,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自然希望国家好。

东林党不认为天下是自己的,所以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明末有很多文人殉国,但东林党里殉国的人并不多

除了铁骨铮铮钱谦益,是当时的文人领袖。柳如是劝他一起投湖自尽,他探探水温,嫌水太凉,转头就剃了头发投降满清。

魏忠贤忠于皇帝,没有反心。

公元1627年,17岁的崇祯即位,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逼得魏忠贤自杀。

要知道,魏忠贤大权在握,崇祯却并非才华横溢的明君,为何能完成这件事?

  • 第一,魏忠贤没有反心。宦官无后,也当不上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他只有跟着皇帝一条路子,当崇祯不要他,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 第二,宦官限制很多。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对宦官有严格的禁令,比如禁止他们读书识字,不许他们干涉政务,也就是说,只要崇祯想让魏忠贤死,多的是办法。

魏忠贤一死,就无人牵制东林党了,而崇祯根本管不住东林党。

崇祯去世时,曾让人厚葬魏忠贤,这件事,被《崇祯遗录》《甲申核真略》《明季北略》《燕都日记》等等十多种史料记载,可见,他也认为杀魏忠贤不对了。

崇祯曾说:“诸臣误朕也……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他在煤山自尽时,衣服上也写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可见,他后悔了。

若是魏忠贤还在,东林党必然不会如此猖獗,满清也就捡不了“漏子”,明朝估计还能多撑一段时间。

魏忠贤死时,曾留下遗言:重用东林党人,大明将亡国更快。

可惜,年少轻狂的崇祯不懂,等懂了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