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偷懒”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2024-05-09 13:42:28 桃蛋妈有个朋友,她家上初中的娃,没刷过小区门禁卡,不知道家里的空调怎么定时关。平时孩子啥也不用做,也不让看电视,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然而她家娃不仅没有好好学习,反而对学习充满了厌恶,还差点患上抑郁症。有时候,桃蛋妈觉得,孩子学习这事儿我们家长能做的有限,我们付出再多,也架不住有个不爱学习的娃。但是,当我们的视线从分数、排名上移开,我们能做的又很多。比如孩子学习的自驱力、责任感、时间感,这些跟学习息息相关的品质,都可以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培养出来。所谓学习的格局,并不仅仅停留在战术的阶段,想让孩子学得高效,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咱们还得有战略上的方法。与其死盯着成绩,不如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格入手,比如责任心、时间感,从错误中成长的勇气。你可能已经对家里不爱学习、做事磨叽的娃深感无力,别着急,桃蛋妈把取到的经,分享给你。01责任感,用美好驱动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把学习当回事儿,成绩差也跟没事人一样,忘了写作业还会怪爸妈:都是因为你没提醒我。为啥,娃这么没有责任感,不把自己的事儿当事儿?说起责任感,先来说说啥是责任感,是“必须做”还是“应该做”?对我们成年人来说,这俩是同一个意思,因为这是“应该做”的事儿,所以我们“必须做”。但是对孩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眼里,“必须做”的是父母、老师强加给自己的,而“应该做”才是自己觉得需要去做,还得想办法去做好的事儿。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是扩大孩子“应该做”的清单,并且让孩子感受到做完自己“应该做”的事儿之后的那份成就感。很多人觉得责任感就是用一种悲苦、承重来考验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饿其体肤。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承受不了这样的悲苦、重负。相反,孩子最初的责任感,都是用快乐浇灌的。种下一粒种子,结果开出了一朵花。给小狗喂了吃的,小狗就会冲你摇摇尾巴。做某件事,然后这件事回馈了你,这种体验对孩子来说太好了,太值得付出了,他们的责任感就是用这种美好的体验带动的。有个宝妈家的娃喜欢赖床,也因此经常迟到,早上无论怎么催都叫不起来这个小懒虫。后来,她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给蚂蚁森林浇水,于是每天早上都提醒他:宝贝,快来收能量,快来给小树苗浇水!孩子一听就赶紧爬起来操作,然后就不再睡了。等到孩子浇的水足够多的时候,他们种了一棵树。妈妈就给他讲,树种在酒泉,可以防风固沙,孩子听了非常高兴,每天起床收能量的劲头儿更足了。这就是用美好体验带动责任感,负责任应该让孩子有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不是苦大仇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电影里经常演,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了某一件大事儿,这件事让娃顿悟,于是有了责任心,成为他逆袭的开始。但在桃蛋妈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孩子为自己负责的习惯,而不是期望靠某一件大事来突然质变。日常的做法就是,我们适当地“偷会儿懒”,你“懒”一点儿,孩子才能变勤快。以往,我们都太勤快,包揽了所有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责任心的大事小事,导致孩子完全失去能力去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叫作责任分散效应。品品这几个字,孩子本来是第一责任人,现在成了个旁观者。桃蛋妈曾目睹过一个父母太勤快的场景。有一次我带桃蛋参加一个亲子活动,其中有一个切哈密瓜的环节。一个小姑娘跃跃欲试,想自己切一盘瓜,孩子妈妈担心她切到手,一直替她切。小姑娘说了好几次要自己切,妈妈嘴里念叨着“等我切完这个就让你切”,手上却没有让孩子动手的意思,反而让小姑娘帮她拿盘子、拿竹签,主角完全成了她自己,孩子成了来帮忙的。这个妈妈做完后,把一盘漂亮的哈密瓜往孩子面前一推,但小姑娘满脸不悦,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其实培养孩子责任心的过程,与其说是让孩子走向台前,不如说是让父母隐入幕后。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想着“我要为孩子做些什么”的保姆型父母,而是要思考“我要为孩子放下些什么”。如果你的娃暂时还不想对自己的事儿负责,那桃蛋妈推荐责任阶梯法。如果为一件事负责有从0到10的标准,孩子做不到10 ,那就从0到1,然后一步步攀登。比如,有的孩子需要戴角膜塑形镜,但是对孩子来说有点麻烦,因为得每天戴,每天摘,时常清洗,出远门的时候还得小心保存。孩子暂时做不到那么利索也没关系,先从0到1,把戴塑形镜的任务交给他,每天只要按时戴上就算完成任务。当然我们得让他知道,这是他应该做的事,不戴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儿。接下来从1到2,每天自己戴自己摘。适应了之后,再进阶到3,学会清洗和护理。再然后是更难的挑战,比如参加夏令营的时候也要好好保存,别把塑形镜弄丢了。总之,责任感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克制的是自己想要插手的心,控制不住的时候问问自己:在孩子成长的时间里,你是想逐渐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应该做”的事,还是替孩子去做他“必须做”的事儿?02时间管理:写作业磨叽的娃还有救吗?写作业磨叽的娃,大家几乎人手一个。明明知道有作业要做,但就是搞东搞西,一会吃水果、一会上厕所,非得等到睡觉前才哭着把作业做完。如果你问娃,拖延了做作业的时间去玩自己想玩的,是不是特别开心。孩子其实也并不开心,反而很焦虑:这下时间更不够了,咋办呢?其实,磨蹭、拖延是人类的本性,别说小孩子了,我们大人偶尔也会拖延。早上起床赖会儿床,写作业前先抠抠橡皮,也是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感受生活、建立生活规律的过程。但是我们有时间观念,孩子没有。他们的参考标准就是他们的节奏,孩子的生活就是顺序执行,做完这一件接着做下一件,如果中途有更好玩的,那更好玩的就是下一件要做的事儿。想要让娃摆脱拖延症,首先就得让娃有时间观念。最开始,孩子是从自身的生物钟里以最天然的方式感受到了时间,这就是生物钟效应。比如,孩子学会独立行走之后,他的作息基本是稳定的,他会按照自己的生物钟来吃喝拉撒睡。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生物钟,他们的生活就能有条不紊。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生物钟不以为然,经常让孩子跟着成人的作息时间来生活,然后孩子越晚越兴奋,越兴奋就越是难以入睡。时间长了,孩子对自己的生物钟就不敏感了,他们会以为时间是无序的,自己不需要按时间来,长大后对时间的概念就会很模糊。可见从小按时作息有多么重要。其次,时间是抽象的,我们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可以帮助幼龄阶段的娃认识时间。有一个时间管理小工具叫做时间饼,时间就像孩子爱吃的披萨饼,只要把每一块披萨里的任务、活动和相应的时间一一联系起来,就可以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张时间清单。通过这样一个清单,我们就可以在一天中给时间打点,让孩子把时间与生活对应起来——什么时候起床、吃饭、上学、玩玩具、看动画片、洗澡、睡觉。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我们也就不用为了让孩子完成任务而喋喋不休了。我们还得经常和孩子一起复盘,哪些任务没完成,时间都去哪儿了,让孩子明白时间有限,这块饼里的事情没有做完,就会占用下一块饼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事情也做不完。很多时候,你问孩子写作业需要多长时间,他说不出来。因为他不知道他写作业具体需要多久,五分钟是多长,十分钟又是多长。这时候,我们可以在家里摆几个不同颜色和长短的沙漏,比如10分钟的是白色的,半小时的是蓝色的,45分钟的是黄色的,然后让孩子为每一个活动选一个沙漏,读绘本选蓝色的,那就读半小时。这些看得见的时间,会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一个看不见的时间表,帮助他们感知时间。孩子对时间有了感知之后,他才会懂得珍惜时间,优化自己的时间管理。在激励孩子们珍惜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小奖励来鼓励孩子的“习得性勤奋”。比如,在假期的前一天跟孩子约好假期里做点什么,然后把奖励夹在几个任务中间。 8:00—9:00这段时间,娃必须上足球课。上完之后可以带他去买好吃的。休息一会儿之后孩子们继续训练。训练完之后,午餐和下午的时光都可以让他自己支配。 通过这种操作,我们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道理:当我努力完成任务,好事就会发生,反之,我就会错过美好时光。不得不说的是,孩子节省出来的时间一定得属于他自己的,让孩子们绝望的一个情况是“我再省时间也没用,我按时背完这篇课文,爸妈又递过来一张卷子”。那孩子根本没有动力去省时间,不磨洋工耍赖就已经不错了。03有效犯错和无效成功关于犯错,我们一贯的态度就是,别犯错儿或者少犯错。对于年幼的娃来说,犯错不可避免,毕竟凡事都有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而且对于成长来说,犯错可能也是一种尝试和体验。所以孩子犯了错,我们先别着急,先让他在错误里待一会儿,让他明白行为与后果的因果关系。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批评,就帮着孩子写作业,第二天孩子光鲜亮丽地拿着作业交给老师,但这个过程中,孩子并不知道不写作业的后果是什么,而且还会误认为写作业是父母的责任。我们不妨让孩子尝试一次,让他知道不写作业等待他的是什么,可能被老师批评一顿。有了这一次不光彩的经历,他就能克制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曾经提到过一个“有效失败”的概念,他把成功分为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失败分为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判断是不是有效,关键的指标就是有没有从这件事中获得经验。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们用模型搭出一座塔。有的娃直接上网搜,搭出了一座完美的塔。有的娃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搭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塔,但存在很多的错误和瑕疵。前一种孩子没有经过思考,按照网图搭设出来的塔虽然完美,这个学习过程却属于“无效成功”。后一种孩子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即使犯了点技术错误,得到了一个很低的分数,那也属于“有效失败”,因为他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收获了更多的思考,在未来的设计中会有更多的突破。这个概念其实是让我们用成长型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成败,去思考其中的有效性。孩子已经掌握了的单词,我们反复让他默写,每次都全对,这样成功就是无效的(如果担心孩子会忘,可以定期复习)。如果我们的听写让孩子发现了一个不会写的单词,那这样的失败也可以算是有效的。我们平时也可以跟娃沟通,一起发现有效点在哪儿,无效点又在那儿,这样孩子就不怕跟家长聊自己犯的错误,也不会害怕犯错,毕竟爸妈都是以平和理智的心态看待错误的。聊完之后,我们还要给娃树立“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有时娃老是犯同一种错误,比如总是忘记写某项作业,爸妈因此很发愁,忍不住责怪娃:你怎么老是这样,说你多少遍了。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办法改正,“忘事精”这个标签已经牢牢地贴在自己身上,既然改不了干嘛还花心思改?所以,我们得把娃转向“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娃越是犯错,我们越是不能落井下石,而是跟娃站在一起,鼓励孩子:你可以做到,只要我们一点点行动起来,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我们可以引导娃自己去思考、分析和改正错误的方法,他自己想出来的对策会更有行动力,当他的方法起作用了,我们一定要及时地鼓励:你太厉害了,只要你行动就可以做得到!04后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身为两个娃的妈,桃蛋妈太了解那些殚精竭虑的父母了。但是,只凭我们的一腔爱意,难以把孩子真正地培养成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而这场共同精神活动,真正有效的并不是苦大仇深,你输我赢的对抗,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快乐的,美好的,有成就感的。唯有这种成长的喜悦,才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目标感和使命感,通过探索周围的世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角色。 赞 (0) 相关推荐 作为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犯错?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在进入文章正题之前,我先抛出三个问题与读者朋友们一起来个"灵魂拷问": 在成长过程中,你犯过错吗? 如果犯过,你是怎样的心情呢? 犯错后,带来了什么样的结 ... 孩子越惩罚越不听话,只因你没有用这十个科学的方法! 作为家长的你,在孩子犯错后,是否也用过这些方式惩罚: 采取'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方法对孩子实施体罚,以惩戒孩子的错误, 采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方法,总是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就不会犯错误, 新开出来 ... 别急着让孩子说“对不起”了!根本不管用 全文1874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习到:伤害了别人的时候要说"对不起".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句"对不起"并不表示孩子已经认识 ... 粗心,怎么治? [图] Mourad Saadi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935天! 开学了,家长的烦恼开始曲线上涨.昨天一位武汉的家长给我留言,说孩子其实很聪明,错的题也不是不会,就是马虎,就是粗心.问我,粗心,怎么 ... 孩子是一生的“投资”,该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教育孩子是一生的大事,想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人中龙凤,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佼佼者,既然做不到这样,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要注意下面这几点,那 ... 8个批评教育孩子的小诀窍,这样做孩子才会改 很多孩子犯错,父母们第一反应就是打骂处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骂再说.诚然,孩子犯错应该要批评管教,但严肃教育并不是劈头盖脸骂一顿那么简单,错误的批评仅不能让孩子进步,反而会使其自卑或叛逆. 所以说, ... 心穷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真正的贫穷,不是家穷,而是父母的心穷. 作者丨罗小白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几天在地铁站,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乘地铁,在过闸机之前,妈妈对小男孩说: ... 没有教养的父母,养不出有教养的孩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古代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迁. 可是有的父母却为了自己的私欲,让孩子做不道德的事情. 记得前几年去一个亲戚家,亲戚的女儿刚找了一个对象,据说挺 ... 不懂得立规矩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爱万邦(wanbang-ad)--精选文章,温暖万邦.点击标题下蓝字"爱万邦"关注,祝(助)您活在当下,心往远方.... 作者:张可粒 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爱 ... 不懂得立规矩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深度好文) 作者 | 张可粒 教育的最大骗局 就是放养孩子 前不久,一位网友在路上拍下可怕的一幕:一位9岁的男孩竟然敢开车上路. 而后交警来了,副驾驶上的母亲还笑嘻嘻地问:"你们不要吓到小孩,是不是小孩 ... 白岩松不许孩子考第一,98%的人都上当了:不明白这一点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如果说,有家长不让自己孩子考第一,你敢信吗? 前段时间,央视名嘴白岩松就在采访中表示不许孩子考第一. 不仅如此,在儿子中考前他跟儿子说:"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 ... 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q ... 斤斤计较的父母,养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 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比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 ... 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最近,有一个视频特别火. 一位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淘气的小女儿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东西. 爸爸坚定地让小女儿给姐姐道歉,小女儿执意不肯,爸爸态度坚决,一定要道歉. 无计可施的小女儿开始耍赖,索性躺 ... 李玫瑾:不懂得立规矩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他听不进去的. 在网上,其实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熊孩子"作妖的视频.比如今年在网上就有这样一个视 ...